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村庄仍然是一种办法

来源:文艺报2023-05-24 10:05

  作者:周荣池

  我在关于五四青年节的一个采访中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在讨论中国的社会或者文学问题的时候,要基于‘乡土中国’这个事实。”我想,对于散文写作而言,认识和书写乡土中国既是一种功德,也是一种困境。毋庸讳言,我们的散文写作在被某些具体困境包围着,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施害人。因此当许冬林《外婆的石板洲》的书讯出来时,我内心十分警惕,这六个再熟悉不过的字组合在一起,令我无端生出失落和不安。当然,我是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在鲁院课前她悄悄将书放在我桌面,等我到来时,才见到了这本书里的真章。读后可知,这是一本值得被提起的散文集。

村庄仍然是一种办法

  书有两辑,分别是“人事多情”和“风物有味”,文章凡20篇。

  我们今天许多时候不再有深情的能力。对于渐行渐远的村庄,她的世俗化程度随着惊人的现代化的抵达而提速,让人们学会在惊愕中伪装,回到回不去的村庄成为乡土散文写作中的一个巨大伪命题。但万物仍在生长。在《万物生长》中我看到了一种令人惊喜的深情:“在僧人的唱颂里,我看见月光普照,群山空寂,一条白色的河流蜿蜒穿过大地,身后两岸绿草萋萋……”在《三寸金莲》中:“我又想起她当年月下讲《白蛇传》的情景,微风经过,许家塘的水面闪耀银波。”在《渔网与姑娘》中:“我的青春开场读情诗,暗暗想着小心思,追着三毛与荷西的故事。相信自己是个有远方的人,期盼长大后也能邂逅一个遥远的荷西……”这些深情表白在纸上,来源于外婆以及我们的乡村。今天我们可能面对着过多的道理,却忘了“不讲道理”才是最有道理的。一个写文章的人不是生活的说客,我们只要流好自己的眼泪就好了,其他事情交给读者和世界。许冬林的童年以及人情风物并不惊天动地,但我们绝大多数读者都是普通人,需要的是一种日常的深情。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写作的办法。

  因为有家不能回,所以我们才一再提到故乡。当然我们并不能指望在纸上回家,“不回家”,才能回到家乡那个村庄的深处。这是许冬林的敏锐和深刻。在《再见,卡带录音机》中:“我捧着一纸盒晒过的磁带,像捧着一片辽阔的秋天的田野。”在《公共澡堂》中:“你看看满澡堂女人的身体,赤条条的身体,觉得自己是没喝孟婆汤投胎的鬼,前世和来世,在眼前缭绕错乱,太痛苦!”在《风在乡下》中:“可是,我心里隐约感到惭愧,因为自觉不如莲花好看,母亲也甚少夸赞过我的容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村庄,它一定是一个广博而遥远的时空,我们穷其一生也无法书写完全部。一个人甚至不可能写完自己所有的秘密。所以我们只有抵达“深处”这个位置。这是许冬林的办法,一种有效的办法。既然我们不能深入生活,我们就可深入思考。这并不是佯装或玩弄深刻,而是和读者一起找到那处最准确的风景以及情绪。如果没有这一点能力,我们的记叙、写景、议论都将无比软弱。这其实也不是什么神奇的手段。我们的文学和乡土一样有着良好的传统,用好这些古人的法术就够我们走到深处了。比如这就是“平中见奇”,在《月照》中:“我看看天顶的月亮,看着脚下的路,觉得我和母亲走在霜地上,也像走在月亮上。”在《莲阴》中:“我们喜欢跟大人们隔着一场雨,而我们,也在避着雨。”当然这种“深处感”是我这个读者读出来的,是一孔之见,但文章不就要让读者看到更多的世界么?

  我们对乡土中国的书写并不少,产出也很快,但事实并不如人意。有些人付尽毕生心血,或者一代又一代写作者前仆后继,却把这条路走得平庸或诡谲。今天的乡村必然是旧日的现代化,我们不能忽视乡土与现代化的关系。“现代化”好像是一个很突兀的词,但既然乡土中国已经在巨变与出新,我们就不能总蜷在过往里念旧。念旧是一种软弱和短视。我看到许冬林的某种“深耕”意识,她看到了古老乡土中的现代性,并试图去书写与阐释,这是一件可喜的事情,值得我们去学习。在《菱歌》中:“反正大家都饮用自来水厂引自长江的江水,小河成了垂暮的病者。”在《三个收废纸的男人》中:“想到昔日那两个收废纸的师傅和一个收废纸的老师,就会更加明白:只要精神上挺住,各人的活法,便也各成风景。”在《渔网与姑娘》中:“我不知道,她回家后,将怎样回答众乡邻的各种探询,又将如何去寻一个适合心意的男人为夫。”我们和水流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乡,又都在离开故乡甚至慢慢变质。在城乡之间我们是纠结与矛盾的,但正因为城乡间的这种联系与观照,才形成了一种更为辽阔、生动和结实的世界观和文学观。这至少对于乡土散文写作而言是有效的办法。许冬林找到了这种深耕的办法,我们便可能不用上路也能回到老家。

  我注意到这部散文集的最后一些篇章有明显段落和标识。这不是一个好办法,看着整洁却流露出某种胆怯,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文章的形式美。这只是我的看法,也是一种自我教育。一个散文作家能把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写出这个格局,我相信她是找到了一些办法的。她带着深情走到深处,帮我们深耕了故乡的风景,并以此证明:时至今日,村庄仍然是一种办法。

  (作者系扬州市作协主席)

  原标题:村庄仍然是一种办法——读许冬林散文集《外婆的石板洲》有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