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人之夜》:响应月光生长的花朵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古人之夜》:响应月光生长的花朵

来源:海南日报2023-06-05 10:40

  作者:杨道

  当夜幕降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古人们在做什么呢?他们的夜生活都有些什么奇特的内容?今年1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古人之夜——古代世界的夜间生活考》(以下简称《古人之夜》)一书,让我们的好奇心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

  《古人之夜》 作者:(美)南希·贡琳、(美)阿普里尔·诺埃尔 译者:郭峥栋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时间:2023年1月

  《古人之夜》由三位在考古学领域颇有分量的学者南希·贡琳、阿普里尔·诺埃尔和郭峥栋共同撰写。三位作者通过对世界各地的大量案例进行研究,运用各种方法和资源重现了古人的夜晚,对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模式提出了质疑,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古代世界。

  事实上,这是一部关于人类夜间生活的考古论文汇集,属于本书中所称的“夜间考古学”这一主题领域的开创性集中研究,为我们呈现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涉及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玛雅文明、古罗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

  对于考古专业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和文献。该书的推出填补了夜间考古学领域的空白,人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观察古代文明和古人的生活。对于一般读者而言,这本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拓宽视野,还能对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

  阅读《古人之夜》时,人会渐渐地变得沉静,直至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该书从头到尾弥漫着一种静谧感,它阐述了古人的就寝方式、夜间仪式与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与建筑、夜间生产活动、神话故事之间的联系等内容,带领我们进入古代世界的那片暗夜。

  几千年前,阿拉伯半岛的农作物或许会因为看不到星星而枯死。人们用星星计时。有人按星星从地平线升起的时间计算,有人则对比人造标记的方位,以此判断何时供水和停水。失去星星,就失去了一部分时间。

  当古代世界的最后一丝暮光消失,温度会随之下降,味道和湿度也发生变化。《古人之夜》借着这缕暮光,折射独属于自己的光亮。它就像是响应月光生长的那些花朵,随月亮的出现散发出香味。

  在我们的意念中,黑暗笼罩下的一切都是模糊和危险的。而这一点,似乎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保持一致:夜晚,常常被用来营造和烘托死亡、邪恶、孤独和苦难。

  有相关学者称,在黑暗中和火光下,社会关系、叙事风格和互动形式都会不同,人们白天的谈话很多时候会围绕着批评、抱怨和冲突,而夜间,古人围坐火堆前,对话中八成以上都在讲故事。

  这是夜晚的情绪。《古人之夜》有这样的描述:在夜色的天然掩护下,巴哈马种植园的非裔奴隶会自由地舞蹈。他们戴上面具,穿上戏服,跟随羊皮鼓和牛铃的节奏舞动游行,直到太阳升起。这是属于他们的狂欢节,是本土文化认同和自我掌控的时刻。

  而我国古人的夜生活,似乎更为丰富,南宋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词里的这些夜景,是宋代中国人身上最具代表性的特质:烟火气和极致的浪漫因子。这与《古人之夜》中的叙述是相契合的,无论是战争、耕种,还是其他象征性的活动,人们当时都必须密切注意月相。

  在《古人之夜》中,作者对于古人夜晚生活的叙述,以一个极为新鲜的视角切入现代文明:现代城市文化与夜空的联系于1880年12月21日当天下午5点25分正式断开,托马斯·爱迪生按下了一个开关,将曼哈顿百老汇大街上的一长串白炽灯连接到了他附近的直流发电机上,一瞬间,电灯泡就把黑夜变成了白天。从那以后,发达国家的人几乎从未真正把自己置身于黑暗当中。

  作为现代人类的我们,回望古人们在日落之后的生活,感觉是夜空向人类提供了一块画布。值得高兴的是,《古人之夜》以此记录和延伸了他们的宇宙观、神话、宗教和占星术。在夜晚,他们赖于星月的光,直到黎明的到来。

  人类仅用100年时间就点亮了地球。在那之后,人们失去了与夜空的亲密关系,赢得了白天。(杨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