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化热度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化热度高

来源:齐鲁晚报2023-06-12 09:52

  作者:师文静

  近日,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北上》官宣开机,小说《北上》曾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是继《人世间》之后又一部即将以影视形式与观众见面的茅盾文学奖作品。从近两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化来看,改编节奏逐渐加快,类型丰富的文学精品越来越受大制作影视的青睐。

  快节奏青春化

  近日,由赵冬苓编剧,姚晓峰执导,改编自作家徐则臣茅盾文学奖小说的电视剧《北上》宣布开机。《北上》曝光的概念视频中,观众置身于飞速发展的运河生活,搪瓷缸、“二八大杠”自行车、颜色鲜亮的领带等配饰带着回忆汹涌而来。原著《北上》以历史与当下两条线索,讲述了发生在京杭大运河之上几个家族之间的百年“秘史”。历史线书写的是1900年左右运河沿岸的晚清生活图景。从改编剧曝光的信息来看,电视剧《北上》舍弃了原著占据不小篇幅的历史线,专注于大运河申遗成功前后,沿岸人们与大运河的故事。虽然《北上》有很多老戏骨参演,群像戏丰富,但从剧版故事主线来看,这次影视改编注重青春化表达。

  目前来看,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5部获奖作品中,除了著名作家徐怀中的《牵风记》,其他几部作品都已影视化。《人世间》是去年的爆款剧。描绘知识分子生活画卷的《应物兄》也已开启影视化进程,作家李洱曾表示,“期待一个非常好的编剧对这部小说进行第二次创作,既要能够看到它跟以前作品的不一样,又能够对作品进行影视化的处理。”著名作家陈彦的《主角》改编影视剧,出现在央视2023年电视剧片单中,由张艺谋执导,讲述秦腔名伶忆秦娥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

  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包括《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生命册》《繁花》《黄雀记》,其中《这边风景》《繁花》《黄雀记》都有影视化消息,王家卫导演参与其中的《繁花》有剧版、影版,《黄雀记》同名影视作品也会集著名导演和演员。

  从上世纪80年代的《芙蓉镇》《钟鼓楼》《平凡的世界》到上世纪90年代的《长恨歌》《尘埃落定》《白鹿原》,再到《暗算》《推拿》等,每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都有被成功影视化的作品,有的作品还有第二次影视化。但从改编率上来看,最近两届茅盾文学奖作品影视化热度很高,尤其是剧版《人世间》的大获成功,让观众更加期待这些文学名著的影视化。

  符合时代审美

  近一两年,不只是茅盾文学奖作品受影视改编青睐,严肃文学影视化改编其实进入了爆发期。

  从《幸福到万家》《人生之路》《装台》《我是余欢水》《梦华录》《三体》《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沉默的真相》《平原上的摩西》《胆小鬼》《刺杀小说家》等大量严肃文学改编影视作品可以看出,丰富的文学作品宝库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多种类型、多重风格的高品质文本来源,而且严肃文学的影视化改编整体质量不俗,不像很多网络文学影视化经常被诟病吐槽“一流作品,三流改编”“改编即毁灭”,严肃文学改编出现彻底失败的案例鲜见。这是因为严肃文学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水准,一部作品涵盖时代变迁、家庭伦理、大众生活乃至精彩的历史故事等,有深厚的艺术根基,再加上优秀的编剧妙手生花,很容易改编成功。

  但对于严肃文学的影视化再创作,也不是随便就能成功的,而是需要与时俱进、符合影视创作当代价值的改编。《平凡的世界》有两版电视剧,《白鹿原》《推拿》等都有影剧版改编,编剧的改编、取舍、二次创作等,都是更加符合时代审美,增加时代感元素。再比如,《人世间》的改编,电视剧比小说更注重一波三折的戏剧矛盾,强剧情看点密集,作品的整体基调比原著更温暖、明亮,编剧也会根据观众审美趣味,改编人物故事线,让人物变得更有看点,比如对周蓉和蔡晓光爱情的改写、冯化成与周蓉的关系重塑、把骆士宾写进改革开放商业大潮中等,增加了不少看点。可以看出,如果编剧对当下影视剧观众的审美有非常敏锐的把握,能让观众产生更多共鸣,改编就成功了。(师文静)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