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 晨
“千古文人佳客梦,红袖添香夜读书。”在古代文人雅士眼中,焚香不仅是抑制霉菌、祛除秽气的方法,更是高雅的生活情趣。
描绘了焚香场景的古画《十八学士图》。
宋代马远绘《竹涧焚香图》。
可用于焚香的宋代青釉鱼耳炉。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
先秦时期已有香祭
中国人焚香有悠久的传统,《诗经·大雅·生民》提到“取萧祭脂”“其香始升,上帝居歆”,意思是说熏燃蒿草和动物脂肪,使气味上达于天,祖先神灵于是安而飨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焚香融入佛教礼仪之中。至唐时,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常在聚会时熏香、斗香,香事开始流行起来。
古人焚香的鼎盛时期是宋代,宋人焚香,一般是在香炉里熏烤小香饼、香丸或香粉,使之循序燃尽。元代出现线香后,香事操作起来更加简单便捷。至明清时期,香相关元素被广泛运用于小说、戏曲中,比如《红楼梦》中的不少人名、地名都有香药、香草的影子。
宋人将焚香诗意化
宋代的焚香文化从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阶层扩散至民间,几乎各行各业的人都喜欢用香。读书人聚集时,品香抚琴,吟诗作画,普通老百姓也有人焚香熏衣待客,可谓“巷陌皆香”。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绘有一家“刘家上色沉檀拣香铺”,这间铺子售卖沉香、檀香、乳香等上等香料,还有调理被酒所伤肠胃的香丸等。
宋代的街市不仅有香铺,酒楼里还有向客人供香的“香婆”,就连路边也有加入香料制成的食品,比如香药木瓜、香药脆梅、香糖果子等。宋人逢年过节还会选购香草和香药食品,比如端午节最受欢迎的物品是葵花、蒲叶、艾条、桃枝等。
当时焚香所用的香料一般是从动物或植物中提取,不同类型的香料在不同场合焚熏,较常见的品类有:檀香、苏合、沉香、杜衡、麝香、丁香、伽南香、龙涎香等。焚香所用器具的种类也很丰富,大体可以分为有盖封闭式和无盖敞开式两类,一般封闭式的炉称“熏炉”,敞开式的炉称“香炉”,大多为瓷器,也有金属器。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焚香丸、香饼等,需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不断往炉内添加香料,以保证香气持久。一款好香料的标准是无烟而香味悠长。
宋代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曾总结出“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心身、能除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障。可见,古人对焚香的功能了然于心。除此之外,焚香还有计时的作用,在阅读、抚琴、赏花时焚一炉香,每次焚尽的用时大抵一致。“一炷香”的时间概念起源于僧人打坐,古时香的规格大小都差不多,燃尽一炷香的时间大约是半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一个小时。
宋人极力将香事诗意化,焚香是他们雅致生活的一部分。大文豪苏轼曾终日与香为伴,“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晚年他生活在海南,接触香的机会更多了。在写给弟弟苏辙的《沉香山子赋》中,他称赞海南沉香“既金坚而玉润,亦鹤骨而龙筋。惟膏液之内足,故把握而兼斤”。寥寥数语,把“海沉”的特征写得形神毕现。古代的风雅之人常在自己的书斋或庭院中,备好香炉和香,用矮几或香案置炉,然后焚香沏茶。香气悠然里,人们或抱膝观书,或对坐清谈,这便是古典中国隽永的生活意象。(张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