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三万里外 诗书长安

来源:北京晚报2023-07-22 10:43

  作者:晏 藜

  最近,讲述唐朝文人史诗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的大热,又一次将人们的视线聚焦于一座似近似远的城池——长安。类似的事这些年已数度发生,上一次是改编自马伯庸小说的剧集《长安十二时辰》,再上一次是陈凯歌的电影《妖猫传》。每一次话题起来,都会带动一波有关“长安热”的浪潮。汉唐古都,盛世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长治久安”的心愿,这个意象带来的联想富丽、壮大又恢弘,它不只是为李白、杜甫、高适等人心心念念、渴求容身并建功立业之处,也是后人追慕古时繁华盛世、想象传奇故事时最完美的载体。比起文字,影视用以普及氛围具有先天的优势,它们造境若真,生息有序,加上故事的跌宕,人物的绝伦,呼应着每一个中国人自读书识字时就熟读成诵的唐诗基因,更使得人们先天就愿意相信、接受眼前画面里呈现的,就是这座恢弘帝都曾存在过的真实。

  写给长安的诗

  正如《长安三万里》选择了诗之意象来呈现故事想表达的意蕴,水到渠成一般,无论古今,诗都是这座城磨灭不去的印记。从今日西安一处处具象的景观,到昔日遗留的一个个地名典故,到处都是诗的痕迹:大唐芙蓉园有唐诗峡,之前常带孩子去;大唐不夜城有诗句廊灯,和以诗人诗篇为主题的表演;雁塔和兴庆宫下,如今都悬挂有诗灯连句……这些诗句的一旁,常常是游人如织。《长安三万里》中以诗人、诗心和诗意指向对长安的向往,寄寓想表达的题旨,确也恰如其分。有共鸣的人自然能从中得到深沉的触动,即便平时不那么感兴趣的人,也能从似曾相识的情景里,得到些滋养当下的诗意。

  “长安城”的今景终究是人造多于原初,但作为一个在旧时光中淬炼过许久的老城,西安也确有它独到的蕴藏。本地的古旧市场极为繁盛,八仙庵、大唐西市、西仓、小东门,都是老西安人津津乐道的旧摊集聚地。这两年我开始跟人逛摊子,常能从老街旧书中淘到一些有趣的老物件儿。比如日前辗转从八仙庵淘来的《唐代诗人咏长安》的小册子,是西北大学中文系印给学生的内部学习资料,故纸泛黄的册页上印着它1979年的生日。即便是1979年,也是唐诗发生的一千多年后了。一千多年后,人们依旧在研习一千多年前的人们写给这片土地的诗句。这世间有多少看似坚固的东西,能抵挡过千年岁月的侵袭呢?这些缥缈的诗句却做到了。四十多年前大学课堂里的学习尚是百废待兴,而到如今,随着传统文化的一波波复兴,对唐诗的喜好、研读,已延展至更深广的领域、更多的人群。

  来看看此书中当年身处其间的唐代诗人们是如何吟咏长安的:“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卢照邻《长安古意》)、“游骑偶同人斗酒,名园相倚杏交花”(杜牧《街西长句》)、“柳絮杏花留不得,随风处处逐歌声”(林宽《曲江》)、“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卢纶《长安春望》)、“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李白《阳春歌》)、“灯前不动惟金像,壁上曾题尽古人”(徐夤《忆荐福寺南院》)、“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韦庄《长安清明》)……不惟是耳熟能详的一线诗人诗作,也有不那么有名的,但人人目中心中大都是繁华富丽的长安意象。这是写给长安的诗,却也不仅仅是写给长安这座城,更写给那光辉璀璨的欢乐和至高至远的理想,写给生命中那些拥有“长安”、怀抱“长安”的岁月。“人生得意须尽欢”,近年才开始慢慢意会到李白这句诗中的味道。人之常愿,好辰光能长留,尤其当中一个“须”字,多少迫切,非体会过无常与来不及者,不能明白。

  故城长寂寂

  《唐代诗人咏长安》中选取的诗句大多写在承平之世,或者是大乱安定后、帝都恢复平静的时节。人们愿意看这样的诗句,一如自古而今对“长安”作为一种象征的情结。但即便是在开元盛世的表象之下,也早已暗涌着政局的动荡、斗争的残酷、财政的亏空、边境的危悬。安史之乱后,唐朝虽仍延续了百余年的社稷,可盛世却江河日下,在自欺欺人间,一弦一柱地崩塌了。

  长安到底还是长寂了。878年,黄巢起义爆发,大势就此不可挽回,长安城开始受到重创。“巢焚宫闱、省寺、居第略尽”,自此后,城内“荆棘满城,狐兔纵横”,“宫阙萧条,鞠为茂草矣”。907年,唐朝宗庙为朱温所灭。“长安寂寂今何有,废市荒街麦苗秀。采樵斫尽杏园花,修寨诛残御沟柳。华轩绣毂皆销散,甲第朱门无一半。含元殿上狐兔行,花萼楼前荆榛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韦庄《秦妇吟》),赫赫长安城,曾兴盛过周秦汉唐数个朝代的旧都,“自此遂丘墟矣”。后来,开封、临安、大都、南京、北京等地陆续成为国都,历朝也皆有盛世治世,但似乎再没有出现第二个能与“长安”之所指相媲美的城市意象。长安城故地的影响力不复往日,不多的盛事之一是,后来明清两朝在原长安城皇城等基础上重修西安城(府),规整所建,今日西安内城的古城墙即是此时落成。

  故城已矣,但对它的念念不忘,却一直在继续。继唐开元韦述《两京新记》后,北宋宋敏求撰二十卷《长安志》,记录长安当年的坊市街道、宫观旧邸、山川风物、民俗民生等,这也是如今许多相关创作的资料基础。尤其元祐元年,北宋人张礼携友春游长安城南,寻访唐都旧迹,著《游城南记》,是唐亡不到二百年后对唐代故迹的访察记载。这本小册子内容精短,但很特别,我非常喜欢。它是一部千年前的“长安”寻访者手记,作者在写下这些文字时,胸中笔下翻涌的,同样是真诚热烈的情感。这一点,和如今《长安三万里》等作品的主创们,或许别无二致。

  张礼的记录,能让我们这些后世的长安倾慕者们,看到千年前新敝不久的长安:“东南至慈恩寺,少迟登塔,观唐人留题。”塔还在,至今仍在,便是今日惯称的大雁塔。张礼于其后作注:“塔自兵火之余,止存七层……长安士庶,每岁春时,游者道路相属,熙宁中,富民康生遗火,经宵不灭,而游人自此衰矣。塔既经焚,涂圬皆剥,而砖始露焉,唐人墨迹于是毕见,今孟郊、舒元舆之类尚存,至其它不闻于后世者,盖不可胜数也。”怅然憾恨之情在他倚塔下瞰曲江宫殿时濒于极致,“乐游燕喜之地,皆为野草,不觉有黍离麦秀之感”。彼黍离离,迟迟行道,人之常情便是,不愿看这样的文字,不愿在青春与老迈、繁盛与衰败中,直面人生的无力与无常。所以,到底还是那些恢弘的诗句、富丽的篇章更得广泛传颂些。

  但却也有人喜欢荣华远去后的余音。作家胡成在其非虚构著作《陇关道》系列里曾提起,关于西安这座城,他已将兴趣从盛唐拉回至晚清近代,不再附着历史上曾经耀眼却于今人并无实惠的荣华岁月——“足下仍是丝绸之路,眼见的却是衰草斜阳”。在寻常之外,直面一些不寻常,未尝不是性情的强者。

  但愿此情长在

  方兴未艾的国风热潮最直观带来的是游客,受益者当属长安的“今生”——西安市,以及生活在这座盛唐故土的居民。这个暑假,西安作为旅游城市的热度再一次跻身全国前列,而我们作为本地居民,因为游客实在太多,已经很久无法就近去凑那风靡网络的火树银花的热闹。但也毕竟常年融身于西安为造“长安”意象而做的种种营造中,大小雁塔、不夜城、古城墙、芙蓉苑、青龙寺……每一处都是一个旧名带起一片新景。也常在街头看到翩翩走过的各个年龄的各式唐装仕女。尽管如今的都市当然已不再等同于故事里的那座城,只是那些传奇投射于今日的幻影,不过依然真有其美便是了,身在其间,哪怕路过,看到这热闹也很开心。

  “自唐以后,长安从未如此像一个国际都会。夜里的地铁里是各种方言,南腔北调,洋溢着盛世的幸福。最寻常的小巷,也满是着唐装化唐妆的游人。此境此情,但愿常有。”那天看完《长安三万里》,正当无尽唏嘘感怀中,看到一位老师在微博上发了这么一段话。心有戚戚,许多微妙的对应,便以此作结。(晏 藜)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