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孙红侠
上海淮剧团推出的小剧场作品《影的影》,以小剧场的形式传承发展了淮剧的传统声腔与表演之美,又在文本的先锋性和思辨性方面体现出新的尝试与文学趣味之美。小剧场的“小”是指演出空间的“小”,而从作品呈现出的文学意图和舞台美学追求来看,《影的影》可谓在“小”中呈现出了“大”的舞台气质。
从文学意图上来看,《影的影》表层讲述的是发生在传统与现代两个时间范畴之下的两段爱情故事,前半程讲述明末书生金修文与听雪楼花魁柳卿清一见倾心却未能终成眷属的故事,后半程讲述民国时期从良嫁人的雨凌凌在大上海石库门的狭小空间里如何面对琐屑生活与情感选择的故事。两个故事既各自独立,又具有内在联系。文本与主题有着鲜明的女性创作视角,都可以理解为讲述女性在婚姻与爱情中的生命体验与选择困境,以及表现女性在各种形态的情感状态里对“自我”的思索与追寻,深层主题则是探讨人的存在状态、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而第二个故事开放性的结局,不仅隐喻了现实选择的多重可能性,也赋予了观众更多的想象和讨论空间。
该剧以“影的影”为题,有着舞台作品与生活实践互为“镜像”的寓意,也以“影”的方式意图折射当下社会的情感状态与性别关系,作品也因体现出对性别关系和女性自我认知的思考而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性。近年来,探讨女性生存与情感状态的影视作品接连出现,且引发诸多讨论。而淮剧《影的影》让戏曲舞台也有了同类题材,这是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这种文学意图上的先锋意识,是该剧编剧管燕草一贯秉持的“人文新淮剧”创作理念的又一次实践。“人文新淮剧”是管燕草在新创大戏《半纸春光》中对自身创作诉求的一次理论总结,凝结了她在上海淮剧团多年创作实践中对淮剧发展的思考——传统淮剧美好而具有历史感,但如何在当代持续性地展现出丰富性与现代性?以文学性引领舞台性,让传统戏曲因具有人文高度而获得当代观众的关注和认可,这正是“人文新淮剧”系列作品的创作理念。
为了鲜明地呈现出文学意图,《影的影》在舞台实践上做了很多可圈可点的努力与尝试。小剧场的“小”当然不是限制,但相对于大剧场而言,一切舞台上的动作都有被放大的可能,小剧场反而会要求更为精细的构思。该剧以两位“舞者”贯穿舞台和全剧情境,“舞者”以头部鸟形装饰为象征,增加意象化与抽象感,不参与故事的叙事,但承担故事的讲述、旁观和场景的转换等。舞台处理与主题表达中大量使用脚光,制造出投射和倒影,同时使用“绳”来与“影”相呼应。红绳的使用在戏曲舞台上很常见,大多用以表现情丝牵惹,该剧在此基础上拓展了绳的表现力,将绳和“舞者”的肢体相结合、和投影的使用相结合,这些应用使人生镜像的虚幻主题更加具象化,使演员的肢体表现得以强化,使审美样式具有现代感。殊为难得的是,这些运用都在传统淮剧的表现方法和美学原则之中,通过对传统资源巧妙而精当的利用,呈现出境由心造、以一当十的舞台美学。
成立于1953年的上海淮剧团是一个有着深厚表演传统的表演团体,新时期以来,因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等新创剧目具有全国性影响。如何以接通当下的创作支撑传统淮剧表演以及流派艺术与声腔创作的传承,如何以新创作品彰显创作立场、寻求新的审美表达,都需要剧团以创作实践来持续地给予回答。《影的影》以舞台形态上的全新面目,体现了从“都市新淮剧”到“人文新淮剧”的艺术追求,也给戏曲舞台带来了“小”中见美的艺术呈现。
(作者孙红侠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