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夏安
你经历过那些精疲力竭依然彻夜难眠的担忧吗?你是不是经常心烦意乱而难以踏实地读完一本书?你身上有没有一种疏离感,使得你没办法用你喜欢的方式和亲友相处?你是否难以放下电子设备,会随时查看有什么新消息或新内容?这些问题被纽约大学神经科学中心神经科学、心理学教授铃木温迪称之为“日常焦虑”。
《好焦虑:如何用焦虑给自己赋能》 [日]铃木温迪 [英]比利·菲茨帕特里克 著 陈汐 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在我们的生活中,焦虑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有些人可能对这些不以为然,他们感受不到自己心中的焦虑,但是他们会将焦虑视为他们外部整体压力的一部分,仿佛如果不让自己忙起来,不让自己的精力消耗出去的话,焦虑就会像乌云一样扑来。
也许我们经历过一段美好的时光,焦虑似乎消失了,但迟早我们还会再次陷入焦虑中。焦虑无法被消灭,它与人类长期共存。所以,与其耗尽精神与焦虑对抗,不如学会与焦虑共存,利用焦虑帮助自己生活得更好。铃木温迪教授与科学作家比利·菲茨帕特里克合著了这本《好焦虑:如何用焦虑给自己赋能》,这是一本实用性极强的“焦虑生活”指导手册。书中给予读者另一种视角,既然焦虑避无可避,为什么不把焦虑当作一种源源不断的力量,利用对焦虑的深刻理解和实际操作将“坏焦虑”变成“好焦虑”。
书中有一条定律——焦虑的出现一定是我们自身感到了危险或不适,焦虑利用引人注意的信号帮助我们规避危险。但焦虑并不一定只会导致不适、分心或其他方式干扰我们追求幸福和平衡的驱动力。首先在观念上我们需要理解,焦虑的出现是我们对事物的反应,是一种自我防御手段。比如在电子支付时代,一些不太会使用手机终端缴费的人会感到焦虑,这种焦虑要么促进他们学习使用电子支付,要么使他们对抗电子支付,总体来说焦虑一定会多少促进改变。
当我们有意识地认识到焦虑时,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感知和努力调节改变这种情况。书中有各种应对焦虑的方法,其中我们可以学着用意识来重塑我们情绪中下意识的认知,消除焦虑中对危险的感知,并将其重新评估为一个可以让我们克服挑战和开始新的学习的机会。作者将这种方法称为“情绪调节法”。
我们的内在系统一直在朝着内稳态趋近,在一种刺激唤醒了神经系统后,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等都在互相作用交换信号来应对焦虑反应,最后恢复至内稳态。情绪也是如此,当焦虑将情绪调动起来后,其最终的目的是要回到稳定状态,可以说情绪的调动目的是积极的,但是过程却总有些不适。这时,调节情绪就成为人们疏导焦虑的内在办法——尽管每个人的调节情绪能力是不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加强自己调节情绪的能力。
在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的理论中,情绪调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互相连接的神经子系统在不同程度上相互监控着,并处于连续的双向兴奋或双向抑制的交互作用当中。情绪是可以控制的,但是需要人为的干预,这一过程从有意识的、需要努力的、受控地调节,到无意识的、毫不费力的、自动调节的连续训练。
书中提出五种策略调节情绪:情境选择、情境修正、注意力分配、认知改变和反应调节。假如你因为一场重要的面试而感到焦虑,格罗斯以主动改变情境,修正情境对你造成的压力转而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抉择,通过转移注意力避免聚焦焦虑,对面试的意义进行重新解读在意识上改变面试被动接受的感觉,另外在通过深呼吸、喝水或重复性动作来调整你的反应降低对周遭的敏感度,运用格罗斯的情绪调节法,五步改变你对面试的态度。
这种利用情绪调节法积极介入的策略,在神经影像学研究中表明,确实能大大减低人们的焦虑或恐惧等负面情绪。作者将这种方法视作提高我们抗压能力的方式,焦虑引起的情绪反应,我们既需要感受这些感受,又需要更新我们对这些感受的反应,这些都发生在意识层面。
悲观和乐观并不是绝对的,在科学层面这与我们的神经通路的活动有关。作者反复重申,焦虑不可能消除,我们的下意识处理一般是逃避、否认、掩饰或转移注意力,但是未来只会不断重复这种负面的感受。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习惯这种感受,并相信自己可以“挺”过来;给自己的大脑留出时间和空间,从而有意识地做出如何行动或反应的决定。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才能建立起一种新的、更积极的神经通路。
书中对于如何应对焦虑有着各种各样的办法,但前提一定是人们要了解焦虑的内在意义。心理学大师罗洛·梅曾对焦虑进行过深入研究,从而发现焦虑的普遍性和其正面意义,焦虑是人类的一种心理状态,自打有人类开始便一直跟随着人类。《好焦虑:如何用焦虑给自己赋能》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让我们认识焦虑,并且不再和焦虑做对抗——既然它与生俱来且无法割除,不如彼此和解,发挥焦虑的正面意义,为自己赋能。(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