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肖 浩
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快乐更令人向往的吗?人都在执着追求快乐,即使快乐是转瞬即逝的,但只要拥有快乐,快乐的力量足以冲击心灵,占据大脑,让我们体会极度的充实。
《与哲学家谈快乐》 [法]弗雷德里克·勒努瓦 著 李学梅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哲学家们却对快乐兴味索然,或许在他们看来,快乐具有不可预知、情绪化,甚至走极端的特征,不利于与其保持距离,进行深入思考。法国哲学家弗雷德里克·勒努瓦的《与哲学家谈快乐》讲述了历史上那些专门研究快乐或者沉迷于快乐魅力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思想,并且深入剖析快乐的内核,横跨哲学、心理学两大学科探究快乐的机制。
书中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在某些心理学体系中,人格是由自我意识和心理作用两部分构成。在自我意识支配下,我们会本能地产生被吸引或被排斥的反应,用喜欢或不喜欢,做出趋利避害的本能反应。我们的选择往往由过去的经验而来。虽然只以过去经验判断未来选择会让自己的可能性与体验感越来越小越来越窄,但这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保护机制,正因有这样的机制,才能让我们适当跳出舒适圈去自我成长。
自我意识也支撑着我们的情绪变化,无论欢乐、悲伤、恐惧还是愤怒,这些情绪在我们的人格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前面说到的过去的经验,情绪也会改造记忆,改造你对过往经验的判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说,只有当情绪与事件结合,我们才会对事件产生深刻的记忆。
因此,我们的行为、思维、信仰以及好恶都会受到情绪影响。反过来,情绪影响着我们对过往经验的判断和看法,又会影响我们的自我发展。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心理学从弗洛伊德时代开始提出“主体我”的概念,即个体对自身有着明确的认识和自觉的态度,从而促进人们与自我的协调性。
人格的第二大构成主体是心理作用。它就像一款思考软件,帮我们进行理性分析,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出合理的解释。为了达到保护主体的目的,它有时也会编造谎言。心理作用帮助我们接受现实,无论现实有多不堪,多荒谬,多悲惨,它都会为其进行辩解,以便找出事情的缘由和动机,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心理上让这件事过去,才能继续生活。
如果一个孩子本能地相信父母无条件地爱着自己,但是有一天,父母突然打骂了他一顿。他可能并不知道父母是因为劳累烦躁还是遇到了什么情况。总之,孩子无法摧毁对父母已经树立起的信念,因为推翻自己的信念会使自己陷入情绪和意识上的困境,于是他就会通过心理作用为父母的行为寻找理由。孩子会合理化父母的行为,为此甚至会编造出谎言,他会借此不让这件事始终困扰着自己而继续生活。合理化痛苦,保持快乐,这种心理作用是人们生存的必要建设。人类是非常脆弱的,有时心理防线容易被现实击垮。但在上万年的演进中,人类发展出了各种心理保护机制,确保我们人格的稳定,好让我们正常平稳地生活下去。人格一旦形成,我们就拥有了完整的自我,人格体验中就有了快乐的标准,和不快乐的标准。
作者并不希望人们读完这本书后戒备快乐,躲避快乐,而是了解快乐与我们的生存密切相关且不可缺失后,认真对待快乐,充分体验快乐。(肖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