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坛老友记:写不尽的青春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文坛老友记:写不尽的青春

来源:文汇报2023-08-28 10:43

  作者:许旸

  自1982年走进上海《收获》杂志,他作为“编辑家”的身份在文学界家喻户晓,他的名字和一群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一起,交织成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要拼图——

  他就是《收获》主编程永新,经手发表了余华《活着》、苏童《妻妾成群》、王朔《顽主》、贾平凹《高老庄》等作品。昨天在上海图书馆的分享会上,程永新以“作家”身份携首部长篇《穿旗袍的姨妈》最新修订版亮相,这部融入他青春成长期经历的小说,迎来作家同行苏童、毕飞宇、李洱、王尧的“检阅”。

文坛老友记:写不尽的青春

  程永新首部长篇《穿旗袍的姨妈》首版于2007年,近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

  “姨妈”有原型,但小说不是简单的自传

  前不久的综艺节目《我在岛屿读书》中,程永新坦言“这本书无疑带着我的童年记忆,同时也反映了底层生活中的文化背景,这个人物值得被写下来”。那就是《穿旗袍的姨妈》里的姨妈。

  小说首版于2007年,近期由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书中的男孩骆驼没有父亲,和母亲、两个姐姐寄居在孤僻古怪的二姨妈篱下,从小习惯蜷缩于自己的小天地,“恰似一个飞行员蜷缩于机舱内浮游在大千世界浩瀚天空”。少时遭际里,动物般的男孩、水果般的女孩,在偶然的交汇冲撞后,依旧要踏上各自的孤独旅程,也注定要背叛二姨妈的厚意。

  回忆、沉思与梦境交织,《穿旗袍的姨妈》中,程永新用青春的欢悦残酷,写一个时代的苦涩与疯狂。“我妈有五个兄弟姐妹,几个姨妈性格完全不同,小说里集中写了一个,她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穿着旗袍逛旧货店。”程永新追忆,当初写《穿旗袍的姨妈》时,在成长小说的外壳下,主要思考的是与上一辈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故乡原乡究竟在哪里。“我不想把《穿旗袍的姨妈》变成一本简单的自传,还是希望通过淡淡的忧伤,情绪的流动,把一些年代的独特东西记录下来。”

  小说结尾,骆驼坐火车回上海,路过父亲的故乡,“我们所说的故乡,在他的字典里仅是‘路过’。这个‘路过’背后的悲怆辛酸,某种意义上构成了民族史的一部分。”

  继《穿旗袍的姨妈》《气味》后,程永新透露,三部曲正在路上,去年已写了几万字,但又忍不住想推翻重来。“余华给我推荐了哈维尔·马里亚斯《如此苍白的心》,看了非常震撼,颠覆了我对当下叙事的想法。”他郑重希望“能尽可能准确地概括这个时代”。

  “父亲”的缺席,让张力的处理更显力度

  好的编辑是发现优秀文字的“心灵捕手”,数十年来潮起潮落的文学现场,程永新在前沿听浪观涛。“替他人提上衣的人”,这是作家孙甘露给程永新的比喻;用苏童的话说,程永新是“我和余华成长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伯乐”。活动现场,毕飞宇笑言,比起作家们“普遍的自我自恋”,程永新的“自我”隐到幕后,更多是在敏锐捕捉“别人的好”,“散发着人性的光芒”。“但不管时间的多和少,一个小说家的能力与才华,在任何地方都是不可阻挡的。”

  余华盛赞此书为“一部简洁而博大的长篇之作”;评论家程德培说:“十几年了,我几度重读,总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每次都会引起我对‘如何叙述上海’这一命题的思考。身世之谜、成长之惑无疑是小说写不尽的主题。”

  在李洱看来,男孩的名字骆驼很有意思,“骆驼是以被沙漠淹没的方式通过沙漠。小说讲述男孩如何在1950年代末到1970年代中后期这一历史时段,带着巨大的胃囊,穿过其中,逐渐成长。”小说中父亲的缺失,使得男孩的成长失去了具体直接的反抗对象,失去了伦理意义上的反抗意象,只能将反抗绵软无力地作用于几位女性身上,时刻有一种失败感。“至少在我看来,目前为止很多小说没人敢这样去处理人物关系。这个反抗对象的缺失,使得小说张力的力度更强了。”

  苏童直言,每个人的青春都值得书写。“青春期像一只脱下来的被遗忘的袜子”,成为一个中年人,再回望袜子的酸臭味,“其实更多是记忆的香味。那些青春构成了生活中饱满多汁的一部分。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不懂什么是青春,回望时才发现曾有过这样的青春”。(许旸)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