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张恩杰
日前,第十四届北京青年相声节落下帷幕。这届北京青年相声节反映出来的在相声创作层面的种种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思考。
从“电信反诈”到“女神养成”,从“校园生活”到“赡养老人”,青年人说的相声反映了青年人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青年人新的表演手段和表演技巧。
除此以外,移动互联也在改变着相声的传播生态。社交媒体兴起的当下,相声演员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本届相声节评委应宁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当年传统老相声的那种演法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要尽量和年轻人产生共鸣,这样才会有好的舞台互动效果,但同时要注意采用健康的笑料包袱来引导青年。
题材把握
反映校园生活 关注时下热点
本届相声节自7月启动以来,陆续收到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广东、湖南、宁夏、内蒙古等16个省市自治区寄送的参赛作品68个。经廉春明、蒋慧明、应宁三位评委评选出36个作品入围决赛。
“与往届相比,本届相声节有几个特色。首先是题材方面,参加比赛的青年相声演员当中,反映校园生活的作品比较多。大家都在关注生活当中的热点,比如电信反诈提醒大家别上当;还有女神养成记,就是女大学生如何提升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此外赡养老人的家庭题材作品也有很多。”应宁表示,这些都是能引发当下观众共鸣的相声作品。
此外,本届相声节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新作品、传统作品都可以参赛,为此有一部分青年演员选择了传统相声。“虽然说是传统作品,但它的台词及结构处理方面,也是有新时代元素与气息的,节奏感比老相声快了很多。”应宁说。
全国各地来演出的这些青年相声演员还有一个共同点——作品大多带有家乡特色。包括学家乡的方言,或者讲述家乡发生的故事。各种方言及各地故事齐聚一堂,拓宽了北京青年相声节的深度和广度。
改进空间
服装和内容更搭 丰富语言技巧
来自天津的青年演员陶思有与魏吉兆表演的参赛作品《演员的自我修养》荣获本届北京青年相声节一等奖。在本届相声比赛颁奖暨优秀节目展演环节,陶思有作为逗哏在舞台上一口气背诵六七段古文诗词歌赋,熟练的贯口技巧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喝彩。
谈及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陶思有说,当下观众的审美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人对相声有误解,认为这是偏向于重娱乐而轻艺术感的东西,一些相声演员为取悦观众,在自己的演艺道路上靠炒作、闹绯闻来赢得网络流量。为此他通过《演员的自我修养》对这种乱象进行了讽刺。
作为评委,应宁从观众的角度及相声技巧等方面对参加本届相声节的演员进行点评:“比赛过程中,我们提到了演员服装问题,有的作品反映的是新时代新风尚新内容,但演员穿的是长衫大褂。他其实完全可以穿西装,对于这样演出服装和表演内容不相协调的情况我们及时做了纠正。”
在相声表演技巧方面,应宁发现有的相声包袱结构好,演出效果也很好,但是从专业评委的角度感触到演员的相声表演技巧运用得很单一。对此他给出一些建议,希望演员在表演时丰富语言技巧,拓宽思路。
关注
社交媒体兴起 如何为相声传播所用
需要关注的是,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兴起也改变着相声表演的传播生态。本届青年相声节为进一步扩大活动影响力,首次运用微信公众号开通观众投票渠道,评选网络最佳人气奖项,短短3天时间,网络投票平台累计访问量近60万人次。
对于这种传播生态,陶思有感触颇多:“想被年轻人喜欢,就要感知观众的笑点,观察当下的流行元素,多与年轻观众交流。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表演上,要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不断改进自己。”
在相声演员李涵看来,当下的相声作品受到短视频的冲击,节奏都比较快。但是也得需要铺垫,笑料包袱要符合现在的生活。“我参加本届相声比赛获奖作品《专属的歌》,就是总结生活中常听到的,能引起大家共鸣的旋律和歌曲,通过我擅长的尤克里里演奏呈现,让大家产生笑料与包袱。”
在网络社交媒体短视频碎片化的当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吸引观众观看节目。李涵表示,鉴于短视频碎片化的特点,将整段相声节目传上去不会有太多人耐着性子看完。他会剪辑截取节目里最精彩的笑料包袱放在短视频上,吸引观众点击观看。
“我还发现当下的观众猎奇心态会更加强一些,喜欢看有反差的东西,我曾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过我拿着快板儿跟钢琴一块合奏的表演段子。每条短视频观看效果都非常不错,观众点击量很高。”李涵说道。
山东济南一位相声发烧友刘先生最近也在关注着北京青年相声节,在他看来,相声作品要有观点输出,得言之有物。“如果演员过度追求观众的口味,这本身就与作品无关了;同样有的演员受观众喜欢,但是他的作品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所以喜欢他的观众也不一定是为了欣赏作品。如何创作好作品和如何被观众喜欢,这是两个问题,他们既可以统一,也可以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