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作家的“小”说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大”作家的“小”说论

来源:文汇报2023-10-06 09:53

  作者:易 扬

  文学评论似乎向来就不是批评家的专利,比如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的E.M.福斯特,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却是他那本被视为“玩票之作”的《小说艺术面面观》。纵观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伊塔洛·卡尔维诺、J.M.库切、米兰·昆德拉、保罗·奥斯特这些享誉世界文坛的小说家,他们或为标准的学院派出身,或是在从事医生、间谍、勤杂工、售卖员的间隙兼顾创作,但都有过一定数量的文学评论作品面世,并且还收获了不匪的声望。

  《博尔赫斯累写作课》 [阿根廷]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著 王人力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此时此地》 [美]保罗·奥斯特 [南非]J.M.库切 著 郭英剑 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小说的艺术》 [法]米兰·昆德拉 著 董强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巨匠与杰作》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著 李锋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人谈

  《博尔赫斯,写作课》收录了博尔赫斯与麦克沙恩、乔瓦尼在哥伦比亚大学关于小说、诗歌、翻译的三篇对谈。有别于绝大多数作家将评论的“靶子”选树在最广为人知的名篇佳构之上,博尔赫斯则是刀刃向内,他和同事们条分缕析的竟是自己的作品,比如短篇小说《决斗(另篇)》、诗歌《一九八六年六月》等。在博尔赫斯浩如烟海的作品中,这些被选的文本似乎都算不得璀璨夺目,但即便面对这些极有可能“被忽视的存在”,博尔赫斯也都珍爱备至,侃侃而谈。特别是在对谈小说的部分,乔瓦尼每读一句小说原文,博尔赫斯就跟进解读一段创作构思,两千余字的短篇,每句话都师出有名,可以说无一废笔,字字倾尽心机。

  福楼拜在谈论他的《包法利夫人》时,讲过一句被广为征引的名言:“包法利夫人,就是我自己。”相比福楼拜,博尔赫斯可不想让读者在小说中看出多少个人的影子,更不愿意自己入套承认什么“自传性”。正因如此,对谈中的博尔赫斯竭力展示出另外一番姿态——一个置身事外、对故事起承转合具有绝对把控力的“小说战略家”。

  比如,在人物命名上,有别于库切等作家时常将虚构人物设定为与自己同名,博尔赫斯则坦言自己习惯于根据叙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设置姓名,“对于高乔人来说,起一个女人的名字是相当普遍的。但是他们既然是冷酷无情的人物,所以我认为其中一个应该有一个男人的名字”;比如,在情节流转上,博尔赫斯也从不提及“水到渠成”之类的创作追求,而是毫不掩饰自己运用的各种虚晃一枪的现代主义写作手法,“我在这儿声称对许多事情一无所知,让读者对其他一些事信以为真”“因为故事必须加以铺叙,所以我不得不去编牧羊犬和那件事”“我试着放慢故事的节奏,以产生效果”;又比如,在题材选取上,博尔赫斯也不赞同诸如“一个作家应该书写同时代的故事”之类的论调,并认为书写当下是新闻的职责所在,“一个真正的作家不会试图成为当代人”,正是遵循着这样的原则,作为对谈文本的《决斗(另篇)》,虽然书写的是19世纪的拉美,却让人在时空跨越之中,联想到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两个高乔俘虏先被割喉再被命令赛跑的情节,俨然就是宋钦宗和天祚帝殒命女真马球场的情景重现。

  无独有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也以对谈的方式“曝光”了自我创作的构思。但倘若让昆德拉和博尔赫斯组局对谈,两人大概率会吵得不可开交,因为即便面对访谈者提出“您几乎所有小说,全是分成七个部分”这样人为操刀的“铁证”,昆德拉仍然坚称自己绝非故意为之,并将其玄乎地解释为“一种来自深层的、无意识的、无法理解的必然要求,我没有办法避免”。试想一下,若是博尔赫斯面对这样的对质,可能还没等到对方挑明,就抢着坦白:“没错,我就是对数字‘七’情有独钟。”

  两地书

  作家木心在《从前慢》里写过一句几乎人尽皆知的诗歌:“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邮件很慢”是旧岁月的记忆,但库切和奥斯特偏偏要逆时空而行,两位文学“大咖”拒“电子邮件”等即时性通讯方式于门外,却借助“书信”和“传真”两种堪称复古的沟通方式而相谈甚欢,用译者郭英剑的话来说:这本《此时此地》“或许是当代人最后的书信集了”。

  在《此时此地》里,库切和奥斯特摇身一变,来了一场令人意想不到的“cosplay”,他们没像先前在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里表现得那样严肃和少语,而是一反常态地变成了毫无拘束又喋喋不休的“话痨”。库切和奥斯特的通信,既谈论了文学艺术,也谈论了生活琐事、个人经历、时事政治等各种话题,看似杂花生树、无所不包,但事实上又殊途同归,无一不汇集在文艺这个根本的话题之上。

  就拿“吐槽”读者投诉这件事来说,库切向奥斯特转发了读者对小说《慢人》中所谓反犹太人言论的指摘,其出发点当然是请求奥斯特从犹太人的角度作出公正裁断,因为反犹太主义的指控可不是一顶“小帽子”,“就像指控你是种族主义一样,一下子就把人甩到了防守的一端”。有意思的是,话题并没有在社会性的范畴之内继续深挖下去,而是轻松地转向了对“小说文本和小说读者”“小说作者和虚构人物”的讨论。奥斯特直接把矛头怼向了那位不合格的小说读者,“笔下的人物说了她所说的那番话,这并不意味着你就赞同她的观点。这是‘如何阅读小说’第一堂课的内容啊”;或许是出于对“粉丝”的保护,库切则显得温顺和理性一些,只是就事论事地解释道:“小说中的主人公在某种程度上是独立于他们的作者的,而且——特别是对次要人物而言——作者也不会总替他们去说话。”至多也不过是发一些诸如“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友善关系一旦消失,阅读就失去了乐趣,写作也会成为一种不情不愿的沉重负担”之类的抱怨罢了。

  在合著《此时此地》之前,库切和奥斯特虽然早已相互耳闻也彼此欣赏,但真正意义上的见面却只有一次。然而,两人在通信中显露出来的亲密关系,却有如神交多年的挚友。还是面对那封“读者投诉信”,或许是护友心切并感同身受,奥斯特竟然出人意表地开启了“人身攻击”模式。在信中他直言不讳道:“那个女人的来信很可笑、很白痴啊。我通常对此的应对方式是,把它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奥斯特的率真直言大概率还是吓到了以谨言慎行著称的库切,可爱的库切连忙在回信中表示“这个话题说得够多了,就此打住”,然后用赛车漂移般的速度,迅速调转了话题。

  一家言

  相比对谈和通信,那些大名鼎鼎的作家们似乎更愿意借助专栏、演讲、约稿等方式,阐述自己对于小说作品的观点和态度。毛姆的《巨匠与杰作》、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谈论的都是名家名作,但侧重点却完全不同。

  在《巨匠与杰作》里,毛姆仿佛是一位俯身于无影灯下、紧握着手术刀的外科医生,他以细致入微的观察,洞悉着那些声名显赫的作家以及广为流传的作品,对任何蛛丝马迹都绝不放过。毛姆的猎奇绝不仅限于《面纱》《在中国屏风上》等关涉异域文化的小说和笔记,以收录书中的《查尔斯·狄更斯和〈大卫·科波菲尔〉》一文为例,毛姆极其敏锐地捕捉到了狄更斯长期讳莫如深的一段少年务工经历。与狄更斯面对访谈时所表现出的“刻骨铭心的痛苦”不同,毛姆不仅没有流露一丝一毫的感同身受,相反,他一边质疑狄更斯如此“爆棚”的羞耻感来得过于莫名其妙,一边还调侃狄更斯原本就是擅长夸张的小说天才,“他的才华(或者说他的天分)就在于夸张”。透过白纸黑字,我们仿佛都能听见毛姆置身于舞台幕后“狡黠”的笑声,倚仗着超人的睿智和幽默,毛姆摆事实、讲道理、说观点,俨然就成了“怼人怼天”的“揭短高手”。毛姆“怼”的并非只是狄更斯一人,福楼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一众文坛巨擘,在《巨匠与杰作》里尽数“颜面扫地”。不过,我们也应该坚信,毛姆的出发点显然不是将他们拉下神坛,而是为了还原他们作为“人”的真实本性,让他们和笔下的人物更加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过滤掉一切道听途说的花边和放任自流的推理,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读经典》则把全部关注力都集中在了小说文本本身,书中丝毫寻觅不到像毛姆笔下巴尔扎克纠缠不清的感情、狄更斯刻意夸张的经历等奇闻异事,有的只是对前者史诗般庞大的写作事业的称颂、对后者充满爱憎观念的社会书写的赞誉。《为什么读经典》中贴满了卡尔维诺自带尊崇的标签,他以绝对的仰视姿态,神情肃穆地拜读着这些景行行止的大师,就像该书卷首语所说的,书中评述的对象都是卡尔维诺“特别尊敬的作家和诗人”。如同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笔下几乎都是扁平人物一样,卡尔维诺对36位大师和经典的评述也都是扁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书中的观点就会有失偏颇甚至大打折扣。正像巴尔扎克、狄更斯的经典性没有因此折损一样,透过《为什么读经典》,我们不仅打开了一条启智之路,同时也窥视到了一位被厄普代克誉为“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是如何从看似毫不相关的现实主义文学中汲取充沛养分的窍诀。(易扬)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