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穿越山河大地,遇见众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穿越山河大地,遇见众生

来源:文艺报2023-10-16 10:28

  作者:施 展

  阿来笔下的文学世界与行旅人生,既为世所瞩目,亦令人肃然起敬。相比于作家躬耕书斋的写作和思考,行者以足迹丈量世界的跋涉与漫游,同样是生命向远方的未知探索。长久以来,阿来在行走的写作中,记叙旅行缘起,细述途中见闻,仿照中国古典游记的叙述方式——以地为题、以记为名——写就《嘉绒记》《山南记》《丽江记》等九章行记,并最终集结为散文集《西高地行记》。

  “西高地”意为中国西部的高海拔地区,同时遥指以藏文化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历史踪迹,这片土地始终是与阿来血脉相连的心系所在。他从故乡跋涉而出,游历四川、西藏、云南、贵州、甘肃等地,揽尽山河大地与草原冰雪的自然景致,辨识文化传统和人事风俗的历史遗迹,细论高原花草兼风俗风物的品类情貌……阅读《西高地行记》,我们很难不被一位文学家的见闻、思索和感悟所触动。

  身处于交通快捷、速度至上的时代,作者以缓步行走于世的姿态,宣告了己身对山河大地所寄寓的隐密深情。惟其行走,文字才具备了自由流动的灵魂。作者足迹所至之处,即是心灵的履痕与文章的开端。然而,行旅的意义不在于行遍地图上的目的地,做一走马观花的看客,而是要走进一个民族、每一段历史的深处,见识并洞悉它的幽暗与光明。

  每一次即将出发的旅程,皆是自我与世界的重新相遇。阿来遍历大山大川,每一程漫长却又短暂的路上,时时行进、阅读与思考,一面体察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一面书写旅途所见与心中所得。字里行间,他以平淡沉静的口吻,娓娓讲述起西高地故事:高原之上,一座雪山何以成为凝聚游牧与农耕民族的精神信仰?(《嘉绒记》)鸠摩罗什不远万里、译经说法的济世宏愿中,蕴藏了什么启示?(《武威记》)一家民间环保组织,如何让濒危树种康定木兰起死回生?(《贡嘎山记》)20世纪初,国际学者深入西南的探险潮,怎样向世界呈现出纳西文化的无穷魅力?(《丽江记》)……

  写在大地上的一纸一墨,蘸满了一位作家对文化的敬意和对历史的感伤。曾几何时,西高地孕育出无数繁盛的王朝文明,如今已在历史风烟中荡然无存,仅留下记忆的空洞。一如作者行至藏王墓前,望见封土与山陵一片混沌的无边荒芜,心头翻涌的苍茫之感:“只有在这样的情景中,他们或许才会明白,一个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失去了什么,又遗忘了什么。”为之,他以《玉树记》深刻揭露了当代人日渐泛滥的盲目之爱:“这个时代,爱成了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轻易脱口而出的词语,同时,却对于倾吐热爱的对象茫然无知。”

  阿来一向热衷于在历史所在地读当地史,行文亦不乏地理、历史与人文、生物的知识趣味。他以想象的方式来重新建构过去和现实的关联,由此思索人类文明与民族文化的浮沉消长。《果洛记》讲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作者与当地人谈论起藏族民间的格萨尔王传说,发现人们竟然对故事的真实性深信不疑,还委婉表达了阿来小说《格萨尔王》难免让读者将传说视作子虚乌有的隐忧。时移事往,史诗不再。阿来抚今追昔,夜思“史”与“诗”的情感关联。恍兮惚兮,终成千年一叹:“即使格萨尔故事全是真实又如何呢?对我们今天这个平庸的缺乏英雄气的时代来说,即便这部史诗全部呈现的都是铁定的历史,也已如虚构一般。”

  阿来的阅读与行走,自是以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亲身注解,使其文章的艺术视野超越了传统游记的文本局限。从《尘埃落定》土司家族的绝续存亡,到《瞻对》川属藏民的传奇命运,再到《云中记》撼人心魄的地震纪事,一一成就了《西高地行记》的回响与续章。地高千里外,自有知音人。高原风光的雄浑壮美,藏地文化的富饶神秘,尽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宽阔心影。然而,阿来执意要翻越雪域高原,寻觅一株株无人知晓的鲜花小草。年复一年,花开花败,西高地上生生不息的风景,只有荨麻、蒿草和丁香。他的笔下,如此平凡卑微的一草一木,同样蕴含着生命中顽强不屈的坚和韧,彰显出天地间具体而微的善与美。

  对于阿来,西高地是心灵的栖息地,更是魂牵梦绕的精神原乡。作为故乡的漫游者,作者行行复行行,抒写的远不止风景与情怀的颂歌,他尤为关注的是社会转型期的人心变迁及精神变奏,因其深邃的思想与诚挚的感情,凝聚了一部个人之于西高地的时代记录。在《故乡春天记》中,阿来一面置身于现代社会,一面以游子还乡的姿态,回顾了一代故人归去来兮的怅惘心境:“我想,我这一辈子我都将以且喜且忧的、将信将疑的、越来越复杂的心情来探望故乡的春天。”书中,作者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其人文关怀更由历史保护延伸到文化传承、环境生态与国计民生。在阿来看来,一方水土绝非量化的数据或云端的资讯。苍天在上,人们面对的永远是探之不尽、寻之不绝的生命、文化与历史,而对待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文明成果,我们既要有为之担当的勇气,更应肩负起文化薪火相传的使命。

  在风雨阳光冰雪中,阿来穿越山河大地,遇见人、我、众生。由山水亲近自然,从自然接触生命,以生命望向未来。蓦然回首,文明和落后、保护与破坏、进步与退化,竟如此难解难分,唯独时间是衡量一切历史的最终裁判。光阴无言,阿来以一寸更往一寸深的脚步,丈量西南高地的大地长天,抚摸历史变迁的沧桑痕迹,体味民族文脉的水乳交融,领悟高原生命的深刻教益。尽管人生如逆旅,纵使此身皆行客,但阿来心中始终有一个地方,始终牵挂着民族和文化,向往着未来与远方。天下之大,心之所向;惟其行走,方成文章。

  (作者系青年评论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