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
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于10月15日正式揭幕。作为艺术节开幕演出之一,由上海昆剧团演出的全本55出《牡丹亭》之集粹版在上海文化广场惊艳登场。
全本《牡丹亭》之集粹版,是在全本《牡丹亭》基础上提炼而成的精华版。剧中的杜丽娘心中苦闷无处排解,一梦而亡。成为鬼魂后的杜丽娘以青春生命的毁灭去追求超越生命的爱情,她的情打通幽冥冲决生死,释放并实现了精神理念的美好追求,既为全剧营造了更为浓郁的浪漫色彩,也充分体现了汤显祖笔下的主人公对于“人生况味不断奔赴”的精神主旨。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在汤显祖看来,“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创作的《牡丹亭》正是因其至情至性的描摹、内蕴的理性光芒与深刻含义,传续400年而不息。2022年,上海昆剧团全本55出《牡丹亭》从研究原点出发,探本溯源,用全新的视野对“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进行重新思考与深度探究,用当代的审美焕发时光深处传统经典的人文价值与艺术光华,为观众徐徐打开了昆剧舞台上一幅“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艺术画卷。而亮相第22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集粹版用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展现了这幅艺术画卷中“汤显祖人文价值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牡丹亭》要义,可简言为“因情成梦,因梦成戏”,这也是汤显祖自己的创作谈。如果探讨全本《牡丹亭》被搬上舞台的意义,则其又远远超出了一部戏的重量。可以说,这是上昆艺术态度的一次宣言,也是上海文化精神的有力彰显,更是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持续升温的美妙印证。全本《牡丹亭》以一出戏构建了一个当代文化事件,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价值。
超越性的回归和创造
上昆对《牡丹亭》的这一创排,是对文化经典的深情致敬,但又不是对文化经典的简单重现,而是以今人视角追求传统经典的当代承接与发展,实现了超越性的回归和创造。
全本《牡丹亭》尊重原著精神,将杜丽娘“回生”后的爱情故事放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强化了人性与理学的抗争。该剧在爱情理想与社会现实、人性与理学的碰撞与较量中,赋予剧作耀目的理性光芒、深邃的文化信息。剧中涉及的战争、宗法、礼教、文化、历史、民俗等诸多社会内容丰富而宏大,总括了当时社会情感、人性、理念、道德、精神的种种。在爱情主线的一波三折中,时代背景与政治成为贯穿全剧的副线,两者相互交织,浓墨重彩地展现了《牡丹亭》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汤显祖《牡丹亭》穿越时光的价值,不仅仅是描述了一个唯美动人的爱情传奇,更是因为其映射了经典产生时代的文化环境和人文内蕴。在全本《牡丹亭》里,上百号人物、若干条情节线的铺陈,全新构筑的舞台空间,让今天的观众看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明代生活画卷。它凸显了《牡丹亭》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上昆的创作者在改编中所作出的一个贡献。
精神上忠于原著,表现上却力求创新。全本《牡丹亭》导演郭小男凭借“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的艺术理念,在尊重昆剧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当代艺术元素,以全新视野、时代精神去激活传统经典的内在活力。此版《牡丹亭》充分保留了原著的丰富内涵和人物性格,坚持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词曲完整,包括原著每出戏结尾的集唐诗,同时又通过新颖别致的艺术表达,来调度各种艺术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将创作理念与时代接轨,创建了一个崭新的舞台样式,实现了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创新。评论者认为,这一版《牡丹亭》既符合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
上海是一座有着鲜明文化精神的城市。社会飞速变化的当下,这座城市的艺术创作者不断赋予不同艺术创作“守正创新”的强大力量,对艺术题材进行广泛关注和深度开掘,勇于探索和博采众长,拓展了舞台的表意空间。尤为可贵的是,上海的艺术创作一方面关注现实题材创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注重创作者的现实关切和忧患意识,努力在现实与美学之间建立起一种新型关系。另一方面也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在古代经典中拨开艺术的重重帷幔,寻找其中最繁盛之景的粲然芳华。这部全本《牡丹亭》,看起来只是对戏剧经典的当代呈现,但其实对创作者、剧团的演出实力和观众的观赏心理都是一种挑战。因此,说它是一个需要台上台下共同面对的浩大艺术工程并不为过,说它是城市文化精神的长期滋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日益敬畏,以向历史深处真诚回望的创作和观赏心理的合力也不为过。
一部戏跃出了原有的时空
当代舞台需要一部全本《牡丹亭》。换句话而言,全本《牡丹亭》的面世写满了文化自信的丰富意象。
我们从历史深处走来,既延续着中华文明的芳华,又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节点上,以当代人的文化自觉铭刻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里程,这是时代之需。
《牡丹亭》几百年没有首尾全现。而在一个注重优秀文化内在张力的新时代,艺术创造应该且必须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来标注一代人的创造业绩,这是艺术之需。
一位哲人曾说过,戏曲是中华民族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是贴近心灵的相互砥砺。由此说来,在艺术中获得滋养,获取心灵力量,更是观者之需。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牡丹亭。作为昆剧的代名词,《牡丹亭》也是每个昆剧团的梦。因为《牡丹亭》体量巨大,博大精深,唱做繁难,更因为院团缺乏足够的底气,《牡丹亭》一直没有全本演出。在历经数年的仰望、研磨和创排之后,在新时代向着传统文化探源的热切音符里,在一个民族持续向着人类文明精华解锁基因密码的从容自信中,凝聚着上昆几代人心血的全本《牡丹亭》终于面世。这是几代艺术家志同道合、接续完成的巨大工程,写满了新时代的追求和光谱。与全本演出同样令人欣喜的,是老中青阵容整齐、行当齐全的上昆,此次全部起用了青年演员,这是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布局。老艺术家作为主创团队幕后担当,一批文武兼备的青年演员走上前台。如花美眷,青春满堂。青年演员用生命与心血倾情演绎,身腔配合,熨帖得体。
观众欣喜地看到,全本《牡丹亭》之集粹版行当齐全、文武兼备,充满青春气息。两位主演今年刚摘得第31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一出好戏花开两朵,彰显了青年演员的实力。舞台上,青年演员身上所延续的老一代人的精神和风采,闪耀出令人惊艳的光。上昆几代人的执着和热爱,梦想和守望,在这场不寻常的演出中得以见证。一台戏,一个团,一座城市,让我们看到艺术发展的宏阔远景,看到昆剧发展的诸多可能,看到中国戏曲乃至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而上昆的这种实践也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培养的有益镜鉴。
《牡丹亭》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珍宝。赋予《牡丹亭》新的时代意义和现代表达方式,使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与当代审美情趣相适应,是当代人文化自信的完美折射。上昆的当家人谷好好说,当我们向着人类最精美的历史文化仰望,并将之融入时代气韵重新呈现时,我们内心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因为我们触摸到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找到与世界对话的代表性语言。“我们现在是距离中华民族文化复兴最近的一个时代,我们日益自信起来。”因为自信,让一部戏跃出了原有的时空。因为创新,让全本《牡丹亭》华丽登场成为现实。(刘玉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