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白塔之光》:无影塔与有情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白塔之光》:无影塔与有情人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3-11-03 09:22

  作者:梅 生

  张律导演、编剧的电影新作《白塔之光》近期公映。虽然票房较为惨淡,但品质极佳。该片属于典型的张律式漫游电影,只不过漫游的地理空间,由他以往作品中的中国、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的诸多城市,缩小至首都北京与北戴河两地。

  但他以前电影中“三人行”的情感纠葛,由主人公的出身、成长、家庭、性情决定的故乡和他乡、身份和认同、现实和梦幻、历史和记忆等议题,以及由历史、遗迹、建筑、诗歌、舞蹈、音乐等联合营造的独特韵味,在新作里均有保留。

  同时,由于《白塔之光》与张律去年公映的《漫长的告白》,在人物设置或细节层面,有不少重合之处:譬如都由辛柏青饰演北京中年男性,都有诞生于“学堂乐歌”时期、疑为李叔同填词的《秋柳》的吟唱,都让白塔寺附近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入画等。两部影片构成的互文关系更为强烈,并折射出张律作为“作者导演”,已然进入全新的创作阶段。

  不为观众熟知的“作者导演”

  1962年出生的张律的电影创作,由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验,以及其后的读书、工作和生活经历共同造就。

  他在吉林延边某个紧挨中朝边境的村庄出生,是一名中国朝鲜族人。从延边大学中国文学系毕业之后,他心怀“文学青年”的梦想来到北京从事写作工作。但在北京待了一二十年,并没写出什么名堂。在韩国电影大师兼作家李沧东等友人的鼓励之下(他与李沧东的友情在《白塔之光》中可以窥见,酒馆的小黑板上,赫然写着“今日放映/李沧东/《燃烧》”),他效仿李沧东“弃文从影”,踏上电影之路。后来他又应韩国延世大学的邀请,来到首尔讲授电影创作。在韩国的十年间,他在教书之余,拍出了多部代表作。

  这些可遇不可求的丰富经历,让张律的电影与一些亚洲名导的影片相比,呈现出别致的气质。阿巴斯、李沧东、贾樟柯等导演主要在各自的祖国使用母语拍片,张律的电影在语言层面,则是汉语、韩语、日语、英语等的交织。同时,他的作品里又有世界各地尤其东亚国家的歌谣、绘画、诗歌、小说等为代表的文化艺术的融合。这些特质,决定了张律的电影缺乏在地属性,漫游色彩浓烈。

  漫游特色让张律本人及其作品,获得过戛纳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洛迦诺国际电影节、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韩国百想艺术大赏等的奖项或提名的肯定。可是他的电影由于情节散淡、节奏缓慢,追求戏剧化故事、刺激性视听的观众,很难从中得到享受。

  大概正因如此,张律从韩国回到中国拍摄电影之时,几乎不为中国影人与观众所知。但他在国内以“电影新人”的身份交出的答卷《漫长的告白》,惊艳了诸多文艺片受众,并在去年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的提名。新作《白塔之光》,今年除得到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奖的提名肯定之外,还斩获北影节最佳编剧奖。而演完立春又演谷文通的辛柏青,凭借在这两部电影中的精彩表现,分别摘得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北影节天坛奖最佳男主角奖项。

  区别明显的三个创作阶段

  划分张律的电影创作,有三个区别明显的阶段。

  他早期的短片处女作《11岁》、长片《豆满江》《芒种》等作品,勾画出导演本人的童年孤独。张律小时候在延边村落生活时,由于自己的外婆来自韩国,而村里的绝大多数朝鲜族小伙伴,属于朝鲜移民的后代,因此,经常被他们排挤欺负。地理及心理方面的两重边缘,令他从小就对自己的身份非常敏感;亦导致他人到中年拍摄电影时,首先把童年感受投射到镜头里的角色身上。

  《11岁》以一个在边陲之地来回滚动的足球为道具,道出一群男孩将一个男孩孤立的过程;《豆满江》中的朝鲜少年郑真,在位于边境附近的中国村庄,虽然与在这里生活的昌浩成了朋友,但并不被昌浩此前的伙伴善待——这名伙伴向边境警察的告发行为,切断了郑真在此重启人生的可能性;《芒种》中的朝鲜族小男孩,跟随母亲从故乡来到北方一座破旧小城定居之后,虽然偶尔会与当地的孩子一道玩耍,但难以和他们打成一片,多数时候形单影只。

  张律后来在韩国拍摄的《咏鹅》《福冈》《春梦》等电影,主角由此前的青少年,换成了中青年,并将他们借助暧昧情愫展开的漫游,从具体的地理空间,扩展至抽象的历史记忆。在地理空间中漫步是正在进行时,常常由身在异地的人物,在公共或私人场所的行动带出;在历史记忆中游走则是过去完成时,屡屡用在人物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集体或个体记忆,勾连精神原乡。

  《庆州》里的韩国人崔贤,由于在北京大学从事东亚历史和局势的研究工作,能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并对丰子恺的诗画颇有研究。他回到首尔参加完好友的葬礼,又来到曾与好友一同游玩的庆州,试图寻回头脑中的私人记忆。他与庆州当地一家茶馆的老板娘不期而遇之后,因为与她互生好感,被动卷入了老板娘与男友的生活。而结束韩国旅行之前,他给中国妻子打去电话。

  《咏鹅》里亦是韩国人的允英,尽管没有去过中国,但鉴于曾在汉语培训机构学习两年,能够使用中文与中国人对话,也像中国人般,可以背出骆宾王的短诗《咏鹅》。在暗恋许久的颂贤离婚之后,他陪她来到群山散心,并与一家民宿的男主人及其患有自闭症的女儿,展开一段同一屋檐下的生活,四人发展出复杂的情感关系。在此过程中,被韩国人视为“国民诗人”的尹东柱,作为历史与文化的符号被不断提及。这位诗人和张律一样,是在中国延边出生的朝鲜族人,二战时期死在了日本福冈的监狱。

  张律回到中国后迎来的第三个创作阶段,故事依然围绕两性之间的多角恋情展开。不过男主角的年龄进一步老去,状态被岁月影响的痕迹也很明显,女主角或者正值青春,或者容颜不随年龄更改。穿插在爱情故事中的记忆,则变得更加私人化。

  《漫长的告白》讲述性情不同又很少联络的亲兄弟立春和立冬,人到中年之际,结伴从北京来到环境清幽的日本水城柳川,与两人少年时代共同喜爱的美好女子柳川重聚。两男一女多年前的情感牵扯、现在欲说还休的关系逐渐显现。

  《白塔之光》则借与“无影塔”白塔有关的空间,娓娓道来在空间内外生出的情感。以前是诗人、现在写美食公号的谷文通,与合作的年轻摄影师欧阳文慧的交往,既像搭档、朋友,又似父女、恋人。两人在浑圆耸立的白色高大建筑周边的胡同,胡同深处卤煮店、咖啡馆,以及与白塔的距离或近或远的五四大街、跳海酒吧、鲁迅纪念馆、电影资料馆、北戴河游走或驻足,借助彼此寻找情感的影子,以期得到精神慰藉,将往事释怀,与生活达成和解。

  趋于温和的导演心态

  《白塔之光》呈现的情感故事不乏感伤但并无沉重,或许是因张律处理与国家历史、种族身份等有关的元素的视角,发生了变化。这些元素在《豆满江》《芒种》《咏鹅》等中,像枷锁般将边缘人物套住。但在这部新作里,其只是过往存在的证明,是人物怀旧的载体。

  身为蒙古族人的咖啡馆女主理人南吉,讲述她的祖先曾参与白塔的建造时,口吻轻描淡写;白塔、城墙、胡同等旧而不破,与望京、酒吧、影院等一道支撑北京当下的生活;由田壮壮饰演的父亲谷运来,多年前因为“犯下”已无从考证的猥亵罪被母亲扫地出门,独自来到北戴河生活,他将自己年轻时迷恋的偶像上官云珠的靓照贴在陋室的墙上,并会经常重温她主演的电影,指向他想让过去的美好长存心间。

  张律看待人生的目光,在《白塔之光》中也变得温和。他过去常用突发性的死亡,比如《豆满江》中的儿童自杀、《咏鹅》中民宿主人讲述的妻子死于车祸,道出生命无常的同时,折射出社会环境的不良。而《白塔之光》开场谷文通与姐姐、姐夫、女儿平静给母亲扫墓的画面,说出死亡只是生活的常态。谷运来也许犯下了错误,导致妻子与儿女像越飞越高的风筝般离他越来越远,但他作为丈夫与父亲,始终没有扯断手中的线,每年都会骑着自行车从北戴河来到北京,远远地看家人几眼。

  创作者创作心态的改变,自然影响着所创造的人物的步调。谷文通虽然没能像北岛、顾城、食指等诗人一样,留下供后来人传诵的诗作,但作为一名身上带有知识分子色彩的北京中年男性,一直踩着“从前慢”的节奏过日子,他客客气气地与人相处,对于转型做美食写手这件事,虽说心有不甘,但也没有怨天尤人,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

  父亲“犯罪”、妻子出轨等事,或许导致了谷文通活得有些随意,但他并没有逃避生活的责任,他把被前妻丢下的女儿交给姐姐、姐夫来养,让她心理上有个完整的家,并会经常去看女儿,对她非常疼爱。同时,他没有失去善良,除了缓收租他房子的北漂男孩暂时交不上的房租,还给男孩送来食用油,为这个年轻人打气。面对5岁被人从北戴河带到广东收养、始终有着“孤儿”心理的欧阳文慧(谷文通5岁那年,父亲去了北戴河),他也没有想过要“老牛吃嫩草”,而是尝试用自己的阅历与温情,给她一些安慰。

  生活的底色或许如《秋柳》所唱,“堤边柳,到秋天,叶乱飘,叶落尽,只剩得,细枝条……想当日,绿茵茵,春光好,今日里,冷清清,秋色老……风凄凄,雨凄凄,君不见,眼前景,已全非……一思量,一回首,不胜悲”,但独品中年况味的谷文通,通过去北戴河看父亲放风筝、与父亲跳交际舞、去医院探望病重的前妻、同欧阳文慧喝酒谈心、和女儿一起读诗、接受北漂男孩的拥抱、欣赏废墟中的小花等方式,打开了郁积在心中多年的症结,迈向未来的脚步亦多了些力道。(梅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陈小雨的“回乡偶书”

  • 故事元素数据化重塑:流媒体时代的IP改编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