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国交响乐峰会从最初只有30多家乐团,到如今发展到80多家乐团。乐团多了,作品多了,但好作品还是很少。”中国交响乐为何“写得出”却“留不下”?在近日举行的第17届中国交响乐峰会上,来自国内六十余家院团的负责人、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作曲家及评论家共计120余人研讨后认为:关键的关键,还是作品要有民族传统、中国特色,要接地气、亲近大众。
乐团很多,好作品却很少
虽然近年来,中国交响乐发展迅速,每年创作的数量不少,但仍然面临着作品质量的问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认为,“每个乐团都很努力,但好像还没有找到特别有说服力,能留得下来的优秀作品。”
中国交响乐团党委书记周宇也认为,近年来城市交响乐团发展速度飞快,乐团的演奏能力快速提升,一大批音乐家在国际主流的乐团竞相亮相,在国际知名赛事中崭露头角。然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少,“对标世界一流的乐团,我们还有差距,被世界广泛接受的中国交响乐作品还比较少,我国的交响乐发展还处于追赶的阶段。”
此外,虽然每年创作的交响乐新作不少,但雷同化现象比较明显。叶小钢认为,创作不能泛化,“比方说要写黄河,所有人都去写黄河;要写长江,所有的人都写长江。创作出来的雷同作品量很大,这对国家的资源也是一种浪费,对人才也是一种伤害。同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当务之急是提高作品的质量。”
新作很多,但民族的东西少了
为何很多作品留不下?叶小钢认为,“还是本民族的东西少了,接地气的东西少了。我们还是要实打实地写出一些跟老百姓关系紧密、有亲近感的交响乐作品。历史上留下来的作品都是与大众亲近的作品,没有空中楼阁式的。”
在叶小钢看来,“在交响乐的创作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下功夫,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真的吃透。现在我们有些比较年轻的创作者写作品一般都是走国际化路线。其实国际化很多时候是不接地气的,而最终有着雄厚民族传统根基的作品才能真正留下来。”
“创作是件很难的事情。” 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坦言,乐团委约作曲家创作新作品,这个过程有时候就像“开盲盒”, “首先我们要有需要,另外,作曲家也要有创作冲动。有些作曲家,之前写得好,这次可能就不行。再加上观众的欣赏水平也在发生变化,所以要创作出让大家认可的作品,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市场好了,创作机制要跟上
“以前我们演奏中国作品音乐会,基本没人看,我们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在外国作品音乐会中穿插一两首中国的新作品。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情况有了很大的改观。我们专门做了一个华夏音乐节,一般每年都有2-3场中国作品的音乐会,反响很好。”苏州交响乐团团长陈光宪介绍说,除了自己的演出之外,苏交还和民乐团合作,逐渐摸索出一条推广中国作品的路。
“中国现在的交响乐市场是非常好的,什么样的作品都有很多人去看。这就需要我们从业者能够将最高的水平、最好的状态呈现给广大观众,尽快地提升中国人民的欣赏水平。”在叶小钢看来,要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中国作品,“需要建立一个真正有世界眼光的创作机制,来真正促进中国交响乐创作的繁荣。”(田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