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女性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

来源:文汇报2023-11-25 11:01

  作者:孙树强

  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克劳迪娅·戈尔丁,以表彰她的研究“增进了我们对女性劳动力市场结果的理解”。目前为止,戈尔丁是第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女性得主,而且是独享今年的经济学奖,过往这种荣誉只有像保罗·萨缪尔森、米尔顿·弗里德曼、罗伯特·卢卡斯等重量级人物才能获得,可见其研究课题的重要性以及诺奖评奖委员会对戈尔丁的研究评价之高。

  戈尔丁的研究领域专注于经济史和劳动经济学,获诺奖则是因为其在劳动经济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她的新著《事业还是家庭?女性追求平等的百年旅程》对其过往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展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美国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权衡,以及影响这种权衡的各种因素的变迁。在书的致谢中,戈尔丁解释了为什么会选择女性就业这个研究方向。大约30多年前,她到哈佛大学的第一年,她的学生打算讨论她们对事业和家庭的渴望,虽然当时她已经对性别差距做了一些研究,但还不足以回答学生的问题。那么,历史对她们能有一些启示作用吗?这个想法促使她开展了接下来的一系列研究。

  这里有必要先解释一下家庭和事业的具体含义,在书中,戈尔丁将“家庭”定义为有亲生的或收养的孩子,但不一定有配偶。作者之所以强调家庭要有孩子,是因为孩子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照顾,这必然涉及到女性该如何权衡家庭和事业。“事业”不仅表示被雇佣,通常包括进步与坚持,涉及学习、成长、投资和获得回报,被定义为持久的、受欢迎的职业。也就是说,事业不仅仅是一份工作和谋生的手段。要成就事业,需要贪婪地工作,即在工作中辛勤付出,甚至长时间加班,这对有孩子需要照顾的女性来说构成了较大的挑战。

  戈尔丁在书中按照时间顺序,研究了19世纪末以来在美国出生的五组女性,这五组女性都受过大学教育,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组别的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却做出了明显不同的选择。

  第一组女性出生于1878-1897年,1900-1920年大学毕业。这个组别的女性样本,要么组建了家庭,要么成就了事业,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兼顾事业和家庭。第二组是1898-1923年出生,1920-1945年大学毕业。这组女性的特点是一般先选择工作,然后再成家,并且成家后基本不会再出去工作。第三组出生于1924-1943年,1946-1965年大学毕业。这组女性结婚成家很早,而且结婚后也会选择继续工作。第四组出生于1944-1957年,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末大学毕业,家庭对本组女性而言固然重要,但大体上处于次要地位,研究生教育和事业发展才是排在前列的选择。第五组是1958-1978年出生的女性,1980-2000年左右大学毕业,这个群体基本上都渴望家庭与事业并重。

  通过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不同组别的女性大学毕业生在事业和家庭之间的侧重存在较大差别。她们在优先事项和成就上的转变,映射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一组与另一组之间的选择差异,主要源于个体无法控制的力量。这些力量就像地壳运动推动巨大的板块那样,调整着站在上面的人的选择。社会规范、法律法规、性别歧视、婚姻限制、控制生育技术的进步、经济社会形势、经济结构转变,等等,上述因素的演变促使受过大学教育的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之间辗转徘徊,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时而又想两者兼顾。

  例如,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导致失业率飙升,这也促使美国的一些公司实施婚姻限制,即不雇佣已经结婚的女性,因为已婚女性可以由丈夫供养,单身女性以及其他男性更需要工作。这对20世纪30年代毕业的女性大学生就业选择产生了很大影响。再以20世纪40年代为例,当时二战将美国从大萧条的阴影中拉了出来,随着战争物资需求的飙升以及征兵导致男性劳动力的减少,大萧条时期甚至更早时期存在的歧视性劳工政策戛然而止;到了1950年代,美国各州法院在裁决中基本上废除了雇佣中的婚姻限制。上述因素导致第三组女性大学毕业生在结婚生育之后也能够继续工作。1970年代美国实施的可以单方面起诉离婚的政策则导致女性大学毕业生更愿意投资自己,并把家庭放在次要的位置。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总是在约束条件下做出最优的选择,戈尔丁所研究的女性大学毕业生也是同样,不同时期的女性毕业生之所以有不同的选择,并不是她们的偏好发生了多大的改变,而是因为她们面临的外部条件和就业壁垒存在很大差别,正是这些差别引导着她们选择不同的路径。(孙树强)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