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谜一样的牧溪,把答案藏在笔墨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谜一样的牧溪,把答案藏在笔墨里

来源:解放日报2023-12-15 10:11

  作者:陈俊珺

  牧溪,中国绘画史上谜一样的名字。

  近日,他的传世之作《六柿图》与《栗图》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罕见亮相。

  牧溪是对日本美术影响最深,也最受日本人喜爱与推崇的中国画家。数百年后回望他朴拙又空灵的笔墨,他究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

谜一样的牧溪,把答案藏在笔墨里

  牧溪《潇湘八景图》之《渔村夕照图》局部 日本根津美术馆藏

谜一样的牧溪,把答案藏在笔墨里

  牧溪《六柿图》日本大德寺龙光院藏

  一幅画撑起整个展览

  近日,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一场名为“禅之心”的特展,展品只有两件:中国南宋画家牧溪所作的《六柿图》和《栗图》。这两件作品分别展出三周,11月17日至12月10日先展出《六柿图》,12月8日至12月31日再展出《栗图》。两件作品只在三天时间里同时展出,也就是说,在展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一幅画撑起整个展览。

  自17世纪以来,这两幅名作从来没有离开过日本京都大德寺龙光院,它们被日本视为瑰宝,非但不能“出国”,即使在日本也鲜少展出。

  这两幅看似简单的作品究竟有何独特的魅力?

  初看《六柿图》,没有鲜艳的色彩,严格来说,只有水墨留下的黑与灰,也没有特别的物象,不过是六只平淡无奇的柿子。但就是这六只柿子,默默地传递着朴拙与简约的力量。深浅不一的墨色,使柿子形成一种微妙的明暗对比,彼此之间的排布看似随意,但仿佛又经过精心布局,大块面的留白带给人无限遐想。凝望这幅作品,能让人超越表象,忘记时间,获得内心的平静。

  历经战乱,颠沛流离

  在中国灿烂的绘画史上,牧溪是一个几乎被遗忘的名字。他就像一个谜,关于他的生平线索寥寥无几,我们甚至连他真实的姓名也无从知晓。

  元代吴大素曾经写过一本《松斋梅谱》,这或许是历史上有关牧溪最长的文字记载:“僧法常,蜀人,号牧溪。喜画龙虎、猿鹤、禽鸟、山水、树石、人物,不曾设色。多用蔗渣草结,又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缀。松竹梅兰石具形似,荷鹭芦雁,俱有高致……”

  美术史家徐建融根据中国及日本的相关研究材料,对牧溪的生平进行过如下考订:僧法常,号牧溪,俗姓李,蜀人。他生于南宋宁宗开禧三年(1207年),年轻时曾中举人。他受同乡前辈文人画家文同的影响,擅长画画。

  绍定四年(1231年),蒙古军由陕西破蜀北,牧溪随着难民来到杭州,并与马臻等世家子弟相交游,后因不满朝廷的腐败,出家为僧。

  出家后,牧溪并没有放弃自己钟爱的绘画,画了大量作品,包括罗汉、动物、山水等,并将自己对禅的理解融入笔墨之中。牧溪曾与一位来中国学习佛法的日本僧人成为同门师兄弟。这位日本僧人归国时,牧溪以《观音》《松猿》《竹鹤》三轴相赠,这组作品在日本画坛赢得了极高的评价,此后他的作品大量流入日本。

  五十岁后,牧溪长期生活在杭州西湖边的六通寺。他目睹权臣误国、世事日非,据传因斥责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追捕,只得隐姓埋名直至离世。

  对日本美术影响深远

  在元代留下的关于牧溪绘画的零星评价中,不乏“意思简当”“粗恶无古法”等语句,可见他的画不符合南宋的主流审美。为什么在今天被奉为瑰宝的作品在当时却不被画坛认可?

  宋代是院体画兴盛的时代,院体画讲究求真与形似。用繁复的工笔逼真写实地描绘自然是当时画坛的主流,而牧溪的“随笔点墨,意思简当”自然不受欢迎,被视为“粗恶无古法”。

  文人画的“创始人”之一苏轼反对院体画的写实,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他把画画视为文人的“墨戏”,重在直抒胸臆,表达笔墨意趣。牧溪与苏轼的绘画理念既有相通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前者更偏重在画中表现清幽空灵的禅意,后者则更注重文人精神的表达。禅画讲求顿悟,文人画重在抒发胸中的逸气。苏轼的文人画经过米芾、赵孟頫等诸多画家的持续发展后,渐渐成为画坛的主流,而禅画则逐渐处于画史上的陪衬地位。

  牧溪生活的年代是日本的镰仓时代,也是中日两国贸易繁荣的时期,他的作品大量传入日本后,画中的那份清幽与空寂俘获了日本人的心,被日本最权威的艺术鉴赏家鉴定为上品中的上品。这与日本当时的文化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中国的禅宗在镰仓初期传到日本,到了镰仓中期,日本形成了自己的禅宗。牧溪那充满禅意的笔墨为日本绘画推开了前所未见的意与境的大门。日本有一位御用画师因酷爱牧溪而号“自牧”,还有大量作品因模仿牧溪的风格被称为“牧溪样”。

  牧溪的代表作《潇湘八景图》对日本美术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八景图中的一些画面成为日本庭园设计的起源,而《日本国宝全集》更是将牧溪称为“日本画道之大恩人”。进入战国时代后,《潇湘八景图》被各方势力争夺,如今的《潇湘八景图》只剩四景,《烟寺晚钟图》藏于东京白金台的富山纪念馆明月轩中,《渔村夕照图》藏于东京青山的根津美术馆,《远浦归帆图》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院,《平沙落雁图》藏于出光美术馆,全都被日本人视为珍宝。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牧溪的“粉丝”,他曾经谈道:“牧溪是中国早期的禅僧,在中国并未受到重视,似乎是由于他的画多少有一些粗糙,而他的画在日本却受到极大的尊重。中国画论并不怎么推崇牧溪,这种观点当然也随着牧溪的作品一同来到了日本,但是日本仍然把牧溪视为最高。”

  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曾在一次演讲中这样说道:“牧溪的画有浓重的氛围,且非常逼真,他将这些包容在内里,形成风趣而柔和的表现,是很有趣的、很有诗韵的。这是最适合日本人的爱好、最适应日本人纤细的感觉的。”

  重新发现牧溪的力量

  牧溪离世数百年后,“明四家”之首的沈周偶然间看到牧溪的《水墨写生图》,给出了“回视黄荃、舜举之流,风斯在下矣”的极高评价。此后的徐渭、八大山人也深受牧溪的影响。时至今日,不少画家依然继承着牧溪的绘画传统,在墨色中追求对心中所悟的表达。

  有趣的是,19世纪的英国画家透纳与13世纪的牧溪在光影方面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在《潇湘八景图》中,牧溪用最朴素的水和墨绝妙地展现了潇湘地区的湿润之气与空蒙之光。而透纳一直迷恋对大气与光影的描绘,擅长捕捉海上的光与气。两人的画面中都带有对含蓄叙事的微妙表现。而且,他们的艺术价值最初都不被认可,牧溪被评价为“粗恶”“诚非雅玩”,透纳则一度被认为是“粗糙的”“丑陋的污点”。牧溪在日本迎来了知音,透纳则被后来的印象派尤其是莫奈所推崇。

  意大利画家莫兰迪一辈子执着于画瓶瓶罐罐,也有“画僧”之称。而莫兰迪曾经就读的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就收藏有牧溪的作品。欣赏莫兰迪笔下的瓶瓶罐罐时,会不由得联想到牧溪的《六柿图》,两者有着超越时空的相通之处。柿子看似随机摆放,实则颇有禅意。每个柿子所用的笔墨、虚实都不尽相同,淡逸、简朴,充满古拙之气。而莫兰迪的瓶瓶罐罐被抹去了阴影,似乎也被抹去了时间,它们不够完美和真实,缺少层次与对比,没有鲜艳的颜色和优美的造型,也没有黄金分割构图,却是超真实、超完美的,最接近物象的本真。莫兰迪的画看上去总是那么平和、不张扬,静静地释放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优雅。

  伟大的艺术品都有着撼动心灵的力量,这种力量能跨越时间、跨越地域。八百年前,牧溪将心中所悟流入笔端,他没有刻意为那个纷乱的时代留下自己的声音,却在无意中为无数看过他画的人带来片刻的安宁,这或许也正是《六柿图》在此时重现于世人面前的意义所在。(陈俊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