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沪语版《繁花》,够味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光明观影团 > 正文

沪语版《繁花》,够味儿!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1-03 17:04

  作者:刘巽达

  这几天我被锁定在央视八套了——为了第一时间收看王家卫导演的首部电视剧《繁花》,晚上7:30看普通话版,第二天下午2:30又看沪语版。两个版本比较下来,上海人或吴语地区的观众看沪语版《繁花》,遇到一些方言梗,便心领神会,往往不禁莞尔。可是普通话版本里,很多语境下,味道尽失。

沪语版《繁花》,够味儿!

  单说马伊琍饰演的玲子一角,她操一口流利的市井沪语,将上海女人的精明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故将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而在普通话版本里,她的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明显不协调,表演显得装腔作势。这样的差异并非因为演员表演太夸张,而是不同的语言演绎出来的调调相差甚远。假如以普通话版本来评判演员的优劣,很可能有失公正。

  沪语中很多称呼或口语是不能随意转换的,比如那个至关重要的“爷叔”,即便在普通话版本里,我觉得还是有保留上海话读音的必要。即便是普通话版本,也并不是所有的方言都得“转正”,有的地方可以留着。我们看很多港片里,老上海在粤语语境里操着沪语,一下子就把人物特征凸显出来了——有字幕的补偿功能,也并不违和。

  除了“爷叔”,还有那个著名的“不响”。在普通话版本里听到这个“不响”,一点也不觉得有啥魅力,方言读出来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不和勿”,说出来完全两种味道,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我很理解导演和制片的苦衷,巨大的投资当然要斩获巨大的观众群,方言影视剧很难最大限度地覆盖到绝大部分观众,做适当的委曲求全情有可原。不过就艺术魅力而言,“通吃”往往不如“专吃”,《繁花》就像电影《爱情神话》一样,它最适配的就是沪语,没有别的更佳选择。

  胡适在《<海上花列传>序》(1930)讲过一段精辟的话:“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是终不如方言表现说话人的神情口气。古文里面的人物是死人,通俗官话里面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面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这些话套在《繁花》里也是非常适用的——“通俗官话里面的人物是做作不自然的活人,方言土语里面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人。”侬看一干上海演员,一旦用上海话表演,立马神采飞扬,活里活络,成为“自然流露的人”。

  刘半农先生也说过类似的话:“如用乙种语言去翻译甲种语言,则地域神味完全错乱,语言的功能,就至少也损失了十分之三四了。”请注意“地域神味”的说法,这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文化课题。无论是沪语版话剧《繁花》,还是陕话版话剧《白鹿原》,或是更早的京话版话剧《茶馆》,之所以广受好评,重要的因素就是方言。由于剧中人物和生活限定在特定区域,如果抽去了最重要的方言,就会将“地域神味”流失殆尽——即便不是殆尽,也稀释得差不多了。

  商业价值有时与艺术价值并不同步,我们理解制作者想实现“观众最大化”和“商业最大化”的动机,但是不必因这个“理解”而对自己的观感三缄其口。世上很少有两全其美的事,但探索两全其美的可能,需要诸多有识之士的参与。

  最后说几句题外话:有些观众对王家卫的“夸张镜头”不太感冒,认为把大上海拍得不真实了,仿佛不是置身于当年的上海。我倒不以为然,王家卫把大上海拍得腔势浓得不得了,让熟悉的上海变得陌生化,这不但将他的艺术强项发挥得恰到好处,也凸显了影视艺术的“神造”功能。各式各样的饭局,叽叽喳喳的人物,倘若这一地鸡毛用自然主义风格来拍摄,那其中的神韵便会大打折扣。如今的电视剧《繁花》,几乎“再造”了一个《繁花》,将原著中絮絮叨叨的散文随笔式笔法,化身为具有鲜明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剧”,简直是乾坤大转移。这是具有上海情结的王家卫导演的才华大迸发,对于这种大手笔,我的评价甚高!(刘巽达)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