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夕 君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视听传播重心逐渐从大屏幕向小屏幕倾斜。近年来,短视频成为人们最为喜闻乐见的内容载体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达10.79亿人,其中短视频用户10.26亿人,占比极高。各类传统艺术也纷纷抓住短视频的风口,各显身手。无论是“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演出片段在短视频平台收获10亿量级的播放量,还是恩施扬琴、岫岩皮影戏、辽宁鼓乐等带有演艺特征的非遗项目在抖音平台广受欢迎,短视频助力传统艺术走近大众的作用不容小觑。传统艺术拥抱短视频,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意义,同时也要注意拿捏好分寸,在新的技术语境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短视频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带来诸多便利。首先,短视频庞大的用户基数、广泛的受众群体为传统艺术走近当代观众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许多人感到传统艺术与自己存在距离,可能“看不懂”“欣赏不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并未真正静下心来、尝试品味传统艺术之美。在生活节奏快且“信息爆炸”的环境下,期待观众在对传统艺术缺乏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直接走进剧场,难度颇大,而触手可及的短视频则极大降低了欣赏门槛。一次小屏幕上的偶然邂逅,加上弹幕互动等年轻人喜爱的玩法,就有可能培育一位传统艺术的当代知音。
其次,短视频的视听语言运用能够有效提取、集中展现传统艺术的精彩之处。通过屏幕观看尽管失去了剧场欣赏的沉浸感,但能看到更多置身剧场时不容易捕捉到的细节。譬如,传统戏曲的妆造、饰品往往非常精美,训练有素的演员的眼神、微表情总是能传递丰富的情感意蕴,这些有助于凸显美感与戏剧性的元素,由于剧场演出的空间条件,未必能够为观众所感知,在小屏幕上则能充分发挥其优长。
同时,短视频快节奏的输出效率、精细化的呈现方式,对传统艺术创作者、表演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提升创作演出水平不无益处。短视频使得传统艺术直面千千万万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推动创作者深入揣摩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并积极予以回应,在思想内容、叙事模式的现代化以及表演、造型的细腻化、精致化等方面取得持续突破,在心态上进一步认同并实践与时俱进、开放包容。
长期稳定的合作必定以双赢为保障,传统艺术与短视频的携手也是如此。传统艺术在享受短视频红利的同时,也在不断反哺短视频。短视频极其发达的传播渠道,渴望并呼唤优质的、多样化的内容予以填充,而传统艺术恰好是理想的灵感源、素材库,丰富着短视频的内容品类,也将传统艺术的爱好者逐渐吸纳为短视频用户。并且,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传统艺术,有助于矫正“内容质量参差”“创作门槛低”等关于短视频的刻板印象,有利于推动短视频内容生产走向专业化、精品化。
尽管传统艺术拥抱短视频能为双方带来诸多益处,但仍应注意拿捏好分寸。必须承认,短视频对于传播传统艺术、展现传统艺术某些方面的优势与美感具有重要作用,但短视频所呈现的片段并非艺术的全貌,二者具有重大差异。就叙事抒情的节奏而言,一段完整的艺术表达需要细心铺垫、逐渐展开,直到达至故事与情感的顶点,这一过程需要诸多综合性手段的辅助配合,其效果带有很强的整体性。在审美体验上,这种渐进式、整体性的呈现方式给观众留有充分的代入、酝酿、宣泄、品味的空间,不仅酣畅淋漓,而且余韵悠长。而短视频对传统艺术的展现往往带有碎片化、跳跃性的特点,通过对某一审美元素的放大或一系列精彩瞬间的堆叠快速获得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当然有其意义,但终究欠缺了一些艺术所必需的蕴藉和滋味。
从历史经验来看,传统艺术总是有能力利用不同时代广受欢迎的媒介以推动自身发展,对于短视频以及未来必定会出现的其他新兴媒体形式,也不例外。但必须注意,利用新媒体发展自身,并不意味着把自身的创作、审美规律全然改造为新媒体。丧失了自我,又何谈发展?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强化主体特色,才能在与新媒体携手的过程中找准方向、锚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