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黑土无言》:打破壁垒,再现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黑土无言》:打破壁垒,再现东北地域文化特色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4-02-20 16:36

  作者:林泽欣

  近年来,地域文化符号频频“出圈”,逐渐走出特定地域,为国人所津津乐道。从淄博到“尔滨”,城市的陡然走红并非一蹴而就,其中新媒体矩阵的推波助澜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鲜明的地域文化特点才是在文旅经济竞争中保持长青的根基。在影视剧方面,近期在各大卫视及互联网平台一骑绝尘的《繁花》,使上海黄河路这条名噪一时的餐饮街重获聚焦;而稍早前凭借优秀剧情打下良好口碑的《漫长的季节》,也将无数观众的思绪带回千禧之交的东北。这些优秀作品脱胎于浓厚的地域色彩,在观众中引起了广泛共鸣。

  影视剧《黑土无言》也主打地域文化这张牌,并将目光投向了中国东北这片苍茫大地。本剧从2005年东北小城澜河的一起凶杀案讲起:当地知名的企业家在公司内中枪遇害,其年轻的情人则在附近坠亡。公安机关旋即展开排查,澜河县刑警大队队长关宇临危受命,很快锁定了刑满释放人员杨四,将其逮捕并与之周旋。然而,经过审讯和调查走访,杨四牵扯其中的一起“案中案”浮出水面,企业家遇害案的凶手则另有他人。企业家的前妻王萍,杨四的继子杨雪松等,均被牵扯其中,一张错综交织的利害关系网浮现在观众眼前。在扑朔迷离之余,观众也能随着剧情推进,品味剧中立体的人物形象。

  东北风情的再现与重构

  《黑土无言》的故事发生在2005年的东北小城,时而又随着主人公的记忆回溯到上世纪90年代。千年之际,东北在工业发展转型期面临抉择,并产生了余波持久的阵痛。在剧中,澜河这座小城也想乘上“撤县设区”规划之风,但植根于此的地头蛇已视之为囊中之物,对待开发片区的分赃、争夺已日趋白热化。本剧不仅勾勒出时代变革的宏大图景,以小县城的变迁反映时代潮流余波的影响,更试图描摹生活于此的人物群像。身为刑警队长的关宇对业务一丝不苟,生活中与人为善,人情味十足。他的生活或许单调,却并不乏味。人物初次登场时,除了一晃而过的奖杯等荣誉,镜头也拍摄到他在花盆里种植的多棵生长旺盛的小葱,间接体现了他生活的情趣。夜审杨四这一嫌犯时,考虑到他被铐在审讯桌上动弹不得,关宇便将饺子喂到杨四嘴里,边吃边唠家常,试图以温情瓦解对方的心理防线。许多细节足以见得,本剧在营造生活化的氛围上下足了功夫。

  同时,《黑土无言》也尝试借用地域文化与符号来彰显东北特色。一如其剧名,黑土地不仅滋养了东北人民,亦化身为一种诗意写照,静静映衬着这片土地上时而奔波、时而静默的人们。除了象征东北的黑土地外,剧中的冰雪景象与黑土地交融互补、相映成趣。在杨四悼亡前妻的一段回忆中,皑皑白雪让人徒增几分悲伤;而当杨雪松与女友躺在澜河冰面上遥望星空时,冰雪却又成为这温馨场面的背景,为两人增添了几分亲近感。在剧中,冰雪是澜河人的生活的一部分,故事的许多转折也与澜河上的冰窟窿有关。在戏外,冰雪也一道组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东北生活,是东北地域文化差异性的重要标志。

  此外,本剧还力图从细节方面还原本世纪初东北生活的全貌。在剧中角色多设定为本地人的前提下,来自天南海北的演员努力模仿东北口音,并试图将东北话中常用的方言特色词汇融入其中。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东北文化符号在剧中比比皆是,诸如烧烤、大板雪糕等特色食品,洗浴、冰上游戏等娱乐活动,乃至带有地域特色的穿搭和各类东北话蔑称等,不一而足。满头黄发的王山只是剧中的一位配角,他充满了东北人普遍的幽默感,虽作为“大哥”的跟班小弟却也并未泯灭心底的天真与善良。钟意、杨雪松等其他人物,初看时似乎带有某些典型人物特征。随着剧情推进,在着墨不多的情况下,他们也依靠其较为丰满的人物形象,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一面。诚然,过度刻意的特色符号堆砌,或会导致观众对“刻板印象”的联想,但在本剧中,这些元素的使用都围绕人物形象展开,并未折损其丰满的羽翼。

  往昔岁月留痕的追忆

  《黑土无言》利用插叙手法,将世纪之交两条不同的时间流线拼贴于一处,以2005年末侦办凶杀案为主轴,穿插主人公在20世纪90年代的记忆碎片。1990年立春,“澜河县化肥厂优秀职工表彰大会”的景象便多次在剧中浮现。这一改变了杨利佳(即后来化假名杨四)命运轨迹的重要事件,随着故事的发展而愈加清晰。

  与全剧偏灰暗的色调不同的是,“表彰大会”等上世纪的情节以记忆回溯的形式出现,成片色调泛黄,如同镀上了一层鎏金。色调的差异不仅能让人清晰地区分“当下”与“过去”,更为已然远去的过往覆上了一层滤镜。作品借剧中人物之口,将对往日的憧憬与留恋娓娓道来。钟意在谈及自己的童年经历时感叹道:“那时候,身边的所有人都感觉好慢,慢得能看见时间,慢得能看到日月、风雪、山林。”在澜河县这样的偏远一隅,人们固然可以慢节奏地生活。但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人连“慢下来”都成为了奢望。剧中时常流露出类似的情绪:过去的记忆纵然破碎,却是现实困境的避难所和温柔乡。人们流连过去,或许只是为了逃避现在。

  广袤的黑土地缄默不语,却见证着时代的变迁,并将其痕迹镌刻在大地上。作为经历过变动的不同个体,有的痕迹难觅,有的艰难求生,有的则风生水起。仅就本剧而言,许多充满魅力与希望的角色却未能见到自己的光辉未来,倒在了时代前行的途中,令人惋惜。然而,东北人普遍的耿直、爽利与幽默感,为日常生活增添了几分谐趣,淡化了死亡的悲剧意味,也体现了东北人普遍的积极、乐观的性格。

  寻找地域色彩的迷人之处

  近年来,诸多影视作品将弘扬地域文化特色作为自身的使命。如何更好地挖掘地域文化中独有韵味的闪光点,使其“重见天日”,将其魅力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已成为当下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电视剧《黑土无言》以其探寻地域文化繁杂色彩的实践,给予人们思考和启迪。

  地域色彩存续于日常生活之中,所谓“悬浮感”则是脱离日常生活的结果。鲜明的地域色彩依托各类背景呈现,虽不必刻意追求面面俱到,但应注入每个角色的血脉当中。方言是地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人们甚至会根据口音预设作品的调性,例如东北口音就被广泛视为天生带有“幽默感”。也有部分网民指出,《黑土无言》的东北话有用力过猛之虞,“东北口音不是执着于某些字眼。”口音问题或是作品中一个无伤大雅的瑕疵,却并未折损作品复现东北生活情境时的真实感。实际上,前不久播出的电视剧《繁花》沪语版,也曾被迫卷入到口音是否带有“洋泾浜”的问题中。方言是作品与观众连接的一把重要钥匙,但并非唯一解。衡量作品优劣的尺度仍应着眼于是否讲好故事。在影视剧创作中,应避免堆砌地域文化特色样态,而将其穿插于言之有物的故事之中,这样才能提升作品的魅力。

  生活是艺术最真实的来源。影视作品在展现历史大势之余,也应着力刻画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漫长的季节》侧重书写东北国企改制“下岗潮”中平凡人的生活遭际,而《黑土无言》则借一件凶杀案,串联起各行业中的不同角色,以沉静的目光审视他们在时代洪流中的命运。许多人缅怀曾经的“辉煌”,回忆过往的“落寞”,将怀旧情绪融入地域文化的情感之中,这也是地域文化之所以迷人的原因。

  作为一部刑侦题材电视剧,《黑土无言》刻画出了独特的地域风情。作品在关注东北这片土地的同时,更关注时代变迁中各类人群的生活样貌。剧中巧妙融入了充满生活气息的地域文化元素,以生活化营造真实感,在沉静的大地上勾勒出人们截然不同的命运图景。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