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当民乐与AI牵手,我们可期待什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当民乐与AI牵手,我们可期待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2024-02-22 09:47

  作者:吴桐 施晨露

  “这是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握手。”昨天,新华路上的上海民族乐团重新修缮的会客厅里,团长罗小慈的手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技术副总裁、天琴实验室负责人周文江的手握在了一起。当天,上海民族乐团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签约战略合作,首个项目是4月将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的《零·壹|中国色》音乐会,计划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这将开启民乐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共创元年。”周文江说。

  在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大模型轮番引起热潮的当下,人工智能离大众生活越来越近。在艺术创作领域,AI又是一个颇令人纠结的话题,这似乎是人类的创意和智慧应该守住的最后防线,但不可否认,作为一种创作工具,AI已呼啸而来。罗小慈坦言,这并非谁取代谁的问题,“既然我们回避不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很难想象未来会走向哪里,那么何不尝试往前走一步,看看‘文科生’和‘理科生’究竟能碰出什么火花呢?”

  当民乐与AI牵手,我们可以期待什么?“可能会有些冒险,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而艺术最重要的动力,就是好奇心。”罗小慈说。

  是助力还是噱头?

  《零·壹|中国色》将是什么样的作品?AI之于音乐,是助力还是噱头?

  “这是数字世界和中国古老智慧的连接。”罗小慈从音乐会的名字说起,“0和1,二进制,两个简单的数字,构成了计算机世界的基石。它跟中国传统哲学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古老智慧暗合。”

  “我一直在想,什么样的主题可以承载这样一场与AI合作的音乐会。”罗小慈回忆,一次创作会议上,当所有人饥肠辘辘、昏昏欲睡时,她抬头看见民乐团二楼排练厅窗外的树叶,眼前一亮。树叶的色彩呈现着时节的变迁,也给人带来不同的心境。“我突然想到,用音乐来表达色彩背后的情绪特别适合。赩炽、烟墨、凝脂、出岫,古人赋予色彩如此美好的名字,启发我们对美的认知,它的背后有着对蓬勃生命力的直观表达,也有中国人对自然、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

  于是,《零·壹|中国色》成为一次对AI的命题作文。它将包含10首作品,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及其代表颜色”为创作灵感,由20多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参演,运用数十件民族乐器。目前,上海民族乐团已将一些以往的演出音频资料,按情绪、音色等分类,用于对天琴实验室音乐生成大模型的训练。

  训练的一个重点,是让大模型了解每种民族乐器的个性。上海民族乐团唢呐声部首席、创作策划部主任胡晨韵说:“比如唢呐这件乐器,我们提供了一些音频,展现唢呐这件乐器的可能性。唢呐不仅可以演奏《百鸟朝凤》这样的民乐,还可以演奏爵士乐、摇滚乐。我们不给民族乐器设限,同样也不想给AI的创作设限,而用一种开放的态度去探索。”

  近年来,海派民乐一直在传承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探索民族音乐的当代气质和国际表达。《海上生民乐》《云之上》等新作品,不断丰富着民族音乐表演的现场体验。“我们希望给观众新的东西,突破对民乐的刻板印象。”罗小慈说,对于邀约作曲家的作品,乐团在收到曲谱前,基于对作曲家风格的把握,会有大致的想象,而用AI创作,最后会呈现出一部什么样的作品,乐团心里没底。不过,这次合作只是一个开始,“希望未来通过不断磨合,让AI作曲具备更丰富多样的音乐情绪,创作出既符合海派音乐风格,又具有艺术想象力的音乐作品,最终通过乐团演奏家的二度创作和多元演绎,焕发作品的个性化特色,传递丰沛的情感和艺术感染力,让观众更真切地感受到技艺和情感交织的独特魅力”。

  AI创作有感情吗?

  “这场音乐会首演现场,我们一定要把程序员请来。”罗小慈笑道。

  “其实我们也不单纯是‘理科生’,团队成员一半以上有音乐背景,不是大家印象中只会写代码的程序员。”周文江也笑了。

  “在AIGC领域,民乐是一个全新的音乐类型。学习流行音乐和弦,大模型已有不错的基础。面对我们独有的民族音乐,对大模型的训练更有难度、更独特。”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副总裁刘宪凯说。

  天琴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可实现AI作曲、编曲乃至生成人声演唱、混音。周文江解释,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原理都是相似的,第一步是“训练”,也就是让大模型通过海量数据进行学习。一般来说,首次训练所需时间较长,比如ChatGPT一次训练可能要几个月,一旦完成,随后的第二步“推理”也就是人们看到的生成速度是比较快的,简单的只要几秒钟,复杂的耗费几分钟、十几分钟。

  就这次合作的10首作品而言,首先要根据音乐需求和演出调性对大模型的落地做出个性化精调。换句话说,要“训练”出一个适合民乐的大模型。周文江说,目前AI作曲大模型通过对过往作品、创作规律、乐理的学习,可以做出“听起来不错”的音乐,但还不具备完整的“端到端”能力,还要经过创作者打磨、二次加工、审核,不断迭代。

  “我们和技术团队的工作已经开始。”罗小慈说,结合民族乐器的音色,不断试验重组、重新排列,更重要的是最后到舞台上演绎,“不同的人演奏,呼吸、气口不一样,选择的速率不一样”,她给技术团队“打预防针”,“演奏家进入后,可能会提出更多个性化需求”。

  民乐的特殊性在哪里?罗小慈举了个例子,在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上,观众能整齐划一地挥着荧光棒。而在民乐音乐会现场,不少观众会有“拍子永远打不准”的感觉,节奏的变化包括留白,这正是民乐的奇妙之处。“作品的气韵和情感是我们的心之所向,也是音乐真正的灵魂所在。”罗小慈说。

  那么,人工智能有能力创作“有感情”的音乐吗?周文江对此的回答是“在方向上可行,在实现程度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大模型的原理是模仿,要让它做出像人一样‘有感情’的音乐,在技术层面就是要模仿人类情感。通过数据标签,建立不同旋律与情感色彩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输入提示词‘欢快’‘忧郁’等,生成不同情感的音乐,这种初步的能力已经具备。但要更进一步,做出更细腻的情感表达,一方面要靠计算机算力提升,另一方面要有足够多的数据支持,让计算机尽可能学习人类情感变化的规律。”周文江说。

  “我们愿意信任计算机的能力,但后续的接力棒还是要交到‘人’的手里。”胡晨韵说。

  “我们的期待是未来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更有效率地找到贴近上海民族乐团审美需求的作品雏形。”罗小慈说。

  AI抢作曲家饭碗?

  有人认为,艺术尤其是经典艺术是人工智能的禁区。然而,近年来,AI正在严肃音乐创作领域不断发力,势头迅猛。

  2019年10月,深圳交响乐团在深圳音乐厅上演全球首部AI交响变奏曲《我和我的祖国》。当时,深圳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林大叶说:“期待未来5到10年里,AI可以创作出传世的交响乐作品。”

  2021年10月,在贝多芬出生地德国波恩,贝多芬管弦乐团首演了AI续写的贝多芬未完成之作《第十交响曲》。德国电信公司组建起一个跨学科团队,把贝多芬的草稿、笔记及其生活时代的乐谱输入AI系统,应用复杂算法,加上人工雕琢,最后完成了《第十交响曲》,有观众用“震撼”“贝多芬复活”形容现场感受。

  2021年12月24日,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生王悠荻首演世界上第一首由AI生成并公开演出的古琴曲《烛》。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评价:“《烛》的诞生为古琴音乐庞大的资料库规划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实施方案,为古琴音乐的未来打开了一扇从未开启过的大门。”

  去年11月,在两位成员去世的情况下,传奇乐队披头士发表了一首新歌《Now and Then》,媒体标题几乎都带上了人工智能,比如“感谢AI,披头士最后一首歌上线了”。但对AI,披头士团队却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距离。尽管新歌纪录片里提到机器学习,但自始至终,AI字样没有出现在纪录片文案中。

  当AI介入严肃音乐创作领域,会抢走作曲家的“饭碗”吗?积极拥抱AI,是艺术家“自掘坟墓”吗?

  “我们从来没有想过用AI完全取代人类创作。”周文江说,目前,AI在音乐创作中只是一项工具。当基础模型训练好之后,可以大大提升创作效率,辅助创作者更好地创作一部作品。“它为艺术家的自我表达提供了新方式,而非代替艺术家去完成一部作品。”

  在人工智能带来挑战的同时,许多人也看到机遇。2019年9月,上海音乐学院率先开设“音乐人工智能”课程,吸引不少上海其他高校乃至全国各地的学生和业内人士旁听。这个专业旨在培养既懂艺术又懂技术的人才,毕业生瞄准了音乐高科技新兴行业。

  有业内人士提出,在批量化音乐生产上,AI有着广泛的运用前景。比如新兴的音视频网站,每天有海量内容上传,都需要配乐,但苦于没有原创和制作能力,而人工智能将满足此类庞大需求。值得思考的是,如果创造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可以推动艺术形式向前发展;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产生大量“一次性”的内容。

  在罗小慈看来,AI短时间内还不能替代作曲家的工作,然而,AI就像是一个热切勤奋的音乐系学生,总是在练习,一天比一天进步。从长远来看,AI会在未来替代大量平庸、不走心的作曲者。真正伟大的艺术家是不会被替代的,同样,现场演出的魅力,也不会被替代。

  作品署名怎么写?

  “这场音乐会的作品,作曲署名怎么写?”对记者的问题,罗小慈思考片刻后说:“应该是我们(和大模型)共同吧。”她解释,作为一次实验,民乐大模型还未涉及太多商用领域。

  不过,在AIGC领域,“权利的划分”始终不可回避。去年上半年横空出世的“AI孙燕姿”被称为2023年最火的声音。基于歌手声音素材生成的AI歌手以假乱真,引发对版权和伦理问题的讨论。“尽管孙燕姿本人对AI孙燕姿的回应很大度,但在音乐领域,尊重创作者和创作生态,才能有正向的循环。”周文江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AI歌手可以还原真人歌手年轻时的音色,调动听众的情怀,这或许是其商业前景之一。也有人认为,模仿真人歌手,是AI歌手“跑错了赛道”——如果AI能利用技术优势创造出颠覆人类认知的某种“赛博音乐”,才是真正造福音乐史的。

  “突破人类思维的限制,其实就是我们与AI合作的初心。”罗小慈说。

  “就像我们利用AI生成图片,向AI输出指令,它跟人类设计师做出的东西很不一样,可能有些奇怪,让你不太习惯,的确挑战了我们惯有的思维。”刘宪凯说,“不仅是AI音乐会,面对上海民族乐团,面对中华音乐宝库这么多有历史积淀的作品,通过与AI技术的合作,对当代听众和当代新的音乐创作者来说,一定可以产生更多有想象力的东西。”

  用音乐的创新形式和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力,推动科技赋能人文艺术,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享受民乐之美。据悉,这次合作除推出音乐会创作外,QQ音乐平台也将在站内上线上海民族乐团专区。(吴桐 施晨露)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世界》:小人物写就的谍战传奇

  • 张慧瑜 陈昱坤:泛娱乐化 走出恶性循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