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携带流辉的人——读《文章知己千秋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携带流辉的人——读《文章知己千秋愿》

来源:文汇报2024-02-25 08:34

  作者:张玉瑶

  第一次听到程千帆、沈祖棻的名字,是十多年前在大学的古代文学课堂上。那位发已斑白的老先生,向我们这些年轻的本科生一一列出参考书目,列到一本程千帆先生的著作时,顺口提及,他的夫人是沈祖棻。怕我们不明白,又转过身去,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下了“沈祖棻”三个字。再转过身来,目光中多了一重恭敬。我后来并未专习古代文学,无缘去继续探究那目光中的深意,但这一幕却难忘,并在十几年后看到《文章知己千秋愿:程千帆沈祖棻画传》时骤然被唤醒。封面上,两个20多岁的年轻人笑靥如花,背后是南京玄武湖的春色。真是一对璧人。

  画传由两人的独生女程丽则搜集完成。书中,程丽则不呼“父亲”“母亲”抑或全名,而呼“千帆”“祖棻”,庄重中有亲切。本文不妨也遵此例。女儿以一个晚辈的视角,回望着父母和同时代师友的一生遭际,以及将他们波卷其中的时代图景。和那一代许多学人类似,千帆和祖棻分别出生于长沙、苏州的书香门第,自小皆展现出聪敏好学的天资。千帆15岁时赴宁,考入南京金陵中学,后被保送入金陵大学。他化学学得好,原本想念化学系,可惜家贫,交不起100多元的学费,而中文系学费只要50元,便转投了中文系的门,师从黄侃、胡小石、汪辟疆等。说来也巧,祖棻也是“转专业”来的,她原听从家里安排念商学院,但实在兴趣缺缺,一年后转入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方如鱼得水,深得词学大师汪东、吴梅赏识。祖棻中大毕业又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继续深造,得以与千帆结识。一连串偶然,让两人的结合反倒像个命中注定的必然。千帆小祖棻四岁,是“姐弟恋”,却无比投契,二人在“七七事变”后的逃亡路上结为伉俪。南京,是两人初遇之地,也是兜兜转转后,千帆的终老之地。其间历生离又经死别,数十年茫茫,物非人非,引人长叹。

  沈尹默曾赞叹“昔时赵李今程沈”,将程千帆、沈祖棻比为今之赵明诚、李清照,琴瑟和鸣,诗词为心。沈祖棻在时人眼中,确有“今之易安”之共识,她的诗词集名唤《涉江集》,亦让人联想到李清照的南渡——同一条长江,同是经乱世,只不过,沈祖棻是反向的北渡,从苏州、南京渡至湖南、成都、武汉等地,辗转半生。能有佳偶如知己是不幸中万幸,夫妻一唱一和,困厄中聊以慰安。程沈二人专研古体诗词写作及研究,走的是传统旧学一脉,极易被当今之新文学写作研究所遮蔽,回过头看时,却如一束幽幽的光,不似那高标的火焰炽烈,却稳定、恒久,穿透茫茫黑暗,照亮世间与人心一隅。那是他们选择的毕生志业、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是他们自己抵抗与突破暗夜、保全精神人格“未毁”的方式,来处与归处同在。

  夫妻俩诗词俱作得佳妙,尤其是祖棻,常令人诵之难忘。譬如1932年春的习作《浣溪沙》,时年23岁:

  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

  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又如1937年冬寄给友人孙望的:

  狂歌痛哭正青春,酒有深悲笔有神。

  岳麓山前当夜月,流辉曾照乱离人。

  前一首,汪东评“后半佳绝,遂近少游”,确有秦观风味。待看到千帆后来笺注,方更深一层意会到一个少女在“九一八”国难后某个春日里的深沉愁绪,这“佳绝”突破了古人景致,更落得真切。后一首,彼时祖棻和千帆正流亡长沙,时常参与孙望作为负责人之一的《抗战日报·诗歌战线》周刊的同人聚会,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读今人作旧诗词,常觉得一层隔,以其往往难承时代精神又脱离古典语境,有“为赋旧词强说愁”之感,而祖棻诗词却无此感,一则固然是她本身离古典时代尚不远,词学功底深厚,二是她真正能拈古典形意传达切身的境况和情感,诗词是日常而非形式,与古人诗言志的传统是一致而非背离的,亦浑然汇入了中国士大夫感时忧国的精神。祖棻意外殁后,千帆为《涉江集》作笺注,最合是解人。他们以隔世的古典对话,完成了所共度的现代生命经验的书写。

  1957年,千帆下放劳动,种菜放牧,远离学术岗位足足20年。夫妻长期分离,祖棻身体病弱,又独自拖幼女,其中苦辛自不待言。1976年,千帆终于获准与妻女团圆。空气回暖,夫妻喜气洋洋买舟东下,赴江南探访劫后尚存的零落知交,孰料返家途中遭遇车祸,祖棻不幸去世。她捱过了最艰难苦恨的岁月,欲曙之时,重圆之日,却溘然而去,思之何等伤神。祖棻走后次年,千帆受南京大学相邀,终又回到金陵故地,燕子去时成双,归来只身孤影,造化弄人,其间况味无限苍凉。他为亡妻前后写下多首悼亡诗词,“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颇有苏轼《江城子》之意。然而又如他所言,“痛惜和怀念祖棻,不独私情耳”——很喜欢这话,千帆悼念祖棻,不仅是她作为良妻益友,更是因为她独立的人品才华,“窈窕词仙去不还”,她的逝去是之于广大世间的损失,是最后的古典之光从此在世上泯灭。在千帆的迫切努力下,祖棻的《涉江集》及其他遗著一一面世,为让她不被历史淹没,为后人能继续记得这位“词仙”。20余年后,2000年,千帆去世。他替她看到新的世纪的第一缕光。

  丽则作为两人唯一的女儿,从她眼中记叙去,巍巍学者形象之外,我们亦屡屡窥见千帆祖棻为人父母的、私人的侧面。祖棻生丽则时已39岁,即便在晚婚晚育的当今也是大龄产妇,生产不顺,接生的庸医误把一块纱布缝留在腹腔内,后来经过数次大小手术才取出,给祖棻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伤痛自是不堪,某个意义上,却把母女更深刻地绾结在了一起。夫妻俩疼爱这个来之不易的独女,从“诗人之赋丽以则”(扬雄语)一句中给她起了好名字。可惜时代所限,“少小识字追白傅”的丽则未能像父母一样入大学深造,而只能顺应大潮投身生产和婚姻。也不似父母晚育,丽则的孩子来得却早,大女儿小名也叫早早。千帆祖棻又把爱从女儿贯通到外孙女身上。画传里有一张祖棻抱着早早的照片,满眼是疼爱,笑纹里都是慈祥,如同每一个普通的外祖母。而当然又不普通——1976年,祖棻专为年方两岁的早早写了一首《早早诗》,长诗凡920言,充满童趣,“倒罐更翻篮,到处觅梨枣”“移凳伏书桌,画鱼又画鸟”,种种细节活泼泼入目,引人莞尔,可见祖棻平日对外孙女有多么细致入微的观察,多么静水流深的爱。唯在末了,她喟然,“儿勿学家家,无能性复痴。词赋工何益,老大徒伤悲……儿生逢盛世,岂复学章句。书足记姓名,理必辨是非”。温慈中含着无奈,与东坡“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有同工。

  千帆祖棻平生绝大多数时间都执教鞭,“门下门生尽有文”。尤其是程千帆重回南京大学后,更是桃李芬芳,指导的多位博士、硕士,如今已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砥柱人物。尤其是首批招收的研究生莫砺锋,经苦读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文学博士(当年曾有300多师生来观看他的博论答辩现场),现在早已接过老师衣钵,成为新的重镇。还意外在书中一张答辩照片中偶遇年轻时的景凯旋老师,景凯旋涉猎宽广,前两年出的《再见那闪耀的群星:唐诗二十家》颇受好评,这才知道他原来也是程千帆的学生,且是亲自参与教学指导的最后一批硕士之一。那是1986年,千帆已73岁。传道、授业、解惑,千帆还有早逝的祖棻,在自我抒写之外,向外传递发散,完成了一生的社会使命。

  作为从传统中国过渡至现代中国的一代人,他们承上启下,以己身之力,系住了古典诗意的一环,令其不至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离散、中断。粗略化用祖棻诗句,“唐宋当夜月,依旧照今人”——他们便是那携带流辉的人。某种意义上,也是最后的一代人。

  微斯人矣。(张玉瑶)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