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苇怡
中国漆艺发展历史悠久,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约8000年前的“朱漆碗”,证明了中国人和漆的不解之缘。在接下来的历史发展里,因其兼具实用与装饰的功能,“漆”也逐渐从一类材料衍化成为一项工艺、一种文化,被人们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中国唯一传世的漆艺专书典籍,《髹饰录》更是一部传统漆艺工艺实践和思想文化的荟萃之作,对于中国传统漆艺知识的研究而言,其意义无疑是重若丘山的。
然而,由于《髹饰录》曾在中国经历过一段流行、流传异国、再复归故土的经历,有关《髹饰录》的学术研究在中国重登舞台时已是近代,此前有关《髹饰录》手抄本的流传和研究主要在日本开展。1927年前后,朱启钤为进行其“营造学”的相关研究,辗转经由日本人大村西崖获“蒹葭堂本”《髹饰录》抄本的复本后,加以校订,以“丁卯本”在中国传播,此本也是后来雷圭元进行漆工艺对比研究等的文本。20世纪50年代前后,王世襄对“丁卯本”开展修订解说,纂成《〈髹饰录〉解说》,在国内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拥有多年漆器实践和调研经验的长北(张燕)又陆续出版了多部有关《髹饰录》的专门著作。此外还有诸多关于《髹饰录》的大小研究,俨然已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专题。
当然,尽管有关研究成果累累,鉴于《髹饰录》内涵之博大精深,以及其文字内容本身的独特性,当中仍会有些问题需要从新的视角开展进一步讨论。因此,何振纪教授汇集了其有关漆艺和对《髹饰录》十余载的研究和思考,撰成《漆法乾坤:〈髹饰录〉八讲》一书(以下简称《八讲》),对《髹饰录》的源流、技法以及思想内容、传播和影响加以新诠,使有关研究进一步深化和普及,其意义之重大是毋庸置疑的。
正如书名所示,“乾”“坤”两字出自《髹饰录》原书的两集,其中《乾集》讲解了传统漆艺的制造方法、原料、工具和漆工之禁忌,《坤集》则介绍了漆器之分类及各品种之形态,可见《八讲》讨论的内容涵盖了《髹饰录》的方方面面。何振纪又在章名的设置上,效仿了古文献的行文体例,每一讲之下的分节均以四言概括,言简意赅,对仗和谐,又显文笔意趣,甚是吸睛。
全书主体部分由八讲组成,分别对明代《髹饰录》何以形成、传播,又何以记录、指导漆艺的实践生产与鉴赏品评等若干问题展开讨论,以作为谈论晚明时期工艺美术和中国传统漆艺知识的源流发展,乃至构建今天“髹饰学”多维知识框架的“原点”。全书旁征博引,循序渐进,图文并茂,所用图文材料均为何振纪近年来广搜博采、实地考察而得的第一手资料,图像资料包括但不限于《髹饰录》各版本书影、中国和其他东亚重要产漆和制漆地实况、漆工艺品、制漆工具和场所、制漆实验样等等,每份资料下方均标注贮藏机构、拍摄时间、地名等信息,汇编和考证工作巨细无遗,对资料和观点的梳理提纲挈领,心得和结论凿凿有据。
《八讲》以“何谓髹饰”为引,从文字学的角度解读“漆”和“髹饰”,介绍了漆液的割采、晒制等工序和世界上的漆树品种,随后通过枚列出其各抄本版本,梳理文史,沿波讨源且简明扼要地呈现出《髹饰录》自晚明以来在中日之间的流传命运。
在剖析《髹饰录》内容的主体研究中,不同于一般的“今人论古”,何振纪跨越历史,将研究放在“古人看古”的视角,颇具创新性地以“明人眼中的古代漆艺史”为切入点,结合明代以前的古籍经典和现代出土的漆器文物资料,透过《髹饰录》之序言和引文,首先勾勒出《髹饰录》的成书背景,折射出明代人眼中的古代漆艺史面貌。对于作者黄成、杨明二人的身份,何振纪更是旁征侧引,提出了独到的己见。书中,何振纪结合其多年来有关漆工艺的实践和考察经验,由术语到概念,自门类至系统,对《髹饰录》中本来颇为玄奥的文辞逐一进行诠释,包括髹饰过程中的表层工艺和里层思想——他既考辨了原书中受“天”“地”“人”“阴”“阳”等观念影响而命名的器物、纹饰、工序、技法、质色等种种表达,又揭示了涵融在其中的“天人合一”之造物思想和“道法自然”之审美意趣。在这些篇章中,何振纪以漆艺技术为主干,对《髹饰录》所体现的物质文化分支进行了系统架构,并附精美图像佐以说明,加深了读者对中国传统髹饰工艺的理解。
全书第七讲以《髹饰录》结尾的“尚古”篇单独作为研究对象。在充分释读的基础上,又以《髹饰录》的构成和写作特色为线索,以探讨“成书目的为何?”“作者主张哪般?”“《髹饰录》在明代何以为用?”等问题为导向,何振纪一方面参考并总结了此前王世襄、柯律格、田川真千子等学者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髹饰录》之用或非简单的二元论,而是为彰显尚古、指导鉴赏、记录工艺等多元功能的结合。如何看待《髹饰录》的价值和意义,更是值得读者读完此《八讲》后进一步深思。
《髹饰录》因其融涵的工艺内容、思想及其流传经历的独特性,不仅其本身是唯一现存的能体现中国古代漆艺专著发展高度的凭据,而且由于相关研究需要以漆艺为中心发散至诸多不同的知识门类,进而搭建出更多元、立体的漆艺研究架构,因此,何振纪在回顾中国近现代学界有关《髹饰录》的研究学术史的同时,继往之前学,进一步提出“漆艺髹饰学”的理论雏形,展望未来中国特色漆艺研究的架构和发扬。
纵观全书,作者的研究不是单一地落脚在《髹饰录》本身的内在学问,而是以之为原点发散,联通物质和观念,将其置于工艺文化的系统之中加以认知,如同“乾”“坤”本只二卦,却又能与万物联系至浩浩无穷。这种研学精神同样展现在作者其他有关工艺美术史与设计史、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的研究当中,思考角度和论述方式值得借鉴。
此外,如何利用材料做好研究,又如何将研究以今人看得明、听得懂的形式呈现,是让学科知识真正发挥大众美育功能的关键,亦是使《髹饰录》乃至中国漆艺在现代生活之中得到活态传承的核心。随着《八讲》的面世,相信人们对于中国漆艺理论研究的认识,将进一步得以引向深入。(陈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