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 桐
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全网拥有300万粉丝的自得琴社在YOUNG剧场举行了一场见面会。乐手们演绎了江南丝竹新国风乐集《江南好》中的新曲。他们即将在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首演这台全新创排的音乐会,身着明代复原服饰,用14首原创国风音乐重塑江南理想之境。
今年的“上海之春”涌现出不少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国风作品,满目中国色彩交织,耳畔丝竹之声不绝。一直走在海派民乐创新之路上的上海民族乐团,这次要迈出更大胆的一步——首演国乐与AI音乐会《零·壹|中国色》。中国香港编舞家钱秀莲的《和春之祭共舞》、上海歌舞团的“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等也将上演。
国风国色如何与前沿科技碰撞,赢得年轻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通过创新表达在全世界“圈粉”?在“上海之春”的舞台上,也许可以找到答案。
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年轻人审美
十年前,唐彬、蔡珊、朱里钺三位痴迷古琴的年轻人,在上海一个只有二三十平方米的弄堂小房间里创立了自得琴社。“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只是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弹弹琴、喝喝茶的地方。”自得琴社社长朱里钺回忆。
没想到,十年后,自得琴社在海外视频社交平台拥有70万粉丝,播放量过亿。全世界观众通过他们的视频,了解中国古典音乐文化,想象中国古人风雅闲适的生活方式。
3月22日至24日,成立十年的自得琴社实现走出国门的小目标。“琴为何物·唐·孤烟直”马来西亚专场音乐会在吉隆坡连演四场,吸引了2000多名观众观看。除古琴、古筝、琵琶传统独奏外,他们还带来《凉疆》《破阵》《葡萄仙子》等原创器乐合奏曲目。乐手们全部身着中国唐代传统服饰,沉浸式表演将观众一秒拉回大唐。
“第一次走出国门,没想到当地有那么多观众喜欢我们的音乐。”朱里钺告诉记者。除了演出,乐手们还去了当地中学,为华乐团的小乐手们上课,包括大鼓、古琴、古筝、中阮、琵琶、笛子等乐器。
自得琴社的走红并非一蹴而就。“创立之初,来琴社学琴的都是中老年人,这让我产生危机感。如果不引起年轻人关注,古琴行业就太沉闷了。”自得琴社艺术总监唐彬说。曾从事电影行业的他开始和小伙伴们一边教古琴,一边尝试制作关于古琴的短视频。几年摸索,自得琴社终于在2019年“火”了,他们身着古代服饰演绎的《长安十二时辰幻想曲》《哆啦A梦》《空山鸟语》等作品,凭借好玩的形式、精良的制作赢得年轻人喜爱。在海外视频网站上,他们收获了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克罗地亚、巴西、日本等许多国家的粉丝。
朱里钺深知,自得琴社的走红,离不开年轻人文化自信的增强以及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但他明白,流量是一把双刃剑。“不能没有流量,但也不能为了博人眼球,无底线迎合。我们把观众当作朋友,有责任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这样,流量才会长久,才能转化成真正的价值。”正是这样清醒的认知,让自得琴社过去几年坚持在原创作品上下功夫。“天真自得”“琴为何物”“新不异旧”系列音乐会反复打磨,走向全国各地,线上流量实实在在转化为线下票房。
即将亮相“上海之春”的新作《江南好》,围绕国家非遗“江南丝竹”,以一日晨昏时间为序,展现一位明代太仓学人的视角与生活轨迹。音乐会融合了《四合如意》《行街》《欢乐歌》《老三六》等代表性的江南丝竹曲目风格,新编14首作品,降低江南丝竹的欣赏门槛,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江南好》的造型十分考究,由同样诞生在民间的中国装束复原团队负责。他们围绕明代士人阶级男女复原装束,并根据每位乐手的角色特征,选用道袍、竖领、披风、比甲、曳撒、云肩等款式,量身定制,并在印染绣花部分融入竹子、松鹤等代表士人气节的纹样。在自得琴社发布的《江南好》预告片中,乐手们身着精美服饰抚琴弄弦、吹奏击鼓,每一帧都美得如同画卷。有网友感叹:“在演奏中,看到了大明的江南生活,令人神往。”
过去几年,自得琴社从一个松散的业余爱好者团体,向专业化、规范化转型。其间,遇到过不少困难,所幸,这群年轻人一直在学习、在积累、在创新。“没有人可以预测未来,唯有不断适应变化。”朱里钺说,“从‘上海之春’出发,自得琴社的下一个十年,希望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团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适应当代年轻人的审美,创作出全世界都能欣赏、能共情的作品。”
新人新作的实验田携手AI探寻无限可能
有着60多年历史的“上海之春”如何保持活力?答案是,它一直是新人新作的“实验田”。
今年“上海之春”,上海民族乐团与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合作推出的国乐与AI音乐会《零·壹|中国色》还未上演就引发热议:AI能给创作带来真正的助力,还是只是吸引听众的噱头?AI未来会替代作曲家吗?
一个多月前,记者曾带着疑问走进上海民族乐团排练厅,聆听《零·壹|中国色》的排练。当时,许多演奏家刚刚拿到AI创作的乐谱。看着手中AI创作的笙重奏作品《东方既白》第一稿,上海民族乐团笙声部首席赵臻并不十分满意。“我最直接的感受是缺少中国韵味,更像是为管风琴创作的。”通过向AI提出新的指令,几番修改后,曲目大变样,令赵臻叹服。“也许是因为AI作曲不受传统作曲手法固有框架的影响,更为自由,所以我们在乐曲中感受到一些不太常规的表达,比如以前没有触碰过的节奏或旋律,也给我们的音乐表达带来启发。”
AI交出的第一稿作业,也有令人惊喜的高分作品。为阮创作的《菡萏》,第一次合排就给了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极大的信心,“乍听起来有点呆萌,没有人类作曲家写得那么复杂,但有爵士曲风,让人耳目一新”。
乐团阮演奏家唐一雯说:“本来以为AI写出来会比较天马行空,没想到演奏起来还挺顺手,也很容易二度创作,给我们很大的施展空间。”不过,唐一雯希望能增加《菡萏》的复杂性和技术难度,让这部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挑战性。
《零·壹|中国色》的创作由腾讯音乐旗下AI音视频研究实验室——天琴实验室的音乐生成大模型助力。在AIGC领域,相比古典、流行、摇滚等曲风,民乐是一个全新的音乐类型。此前因曲库有限,AI并未完全掌握民乐创作的能力,《零·壹|中国色》的创作将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
创新难免会遇到困境。《零·壹|中国色》的创排过程,经历许多次反复,上海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人与AI共创中,探寻乐曲的无限可能与最佳处理。在乐团大大小小的排练厅、休息室,记者看到演奏家们分为不同创排小组交流讨论的身影。为了更好地展现民族乐器的个性,演奏家们在二度创作中不断迸发灵感、拓宽想象。上海民族乐团笛箫演奏家赵韵梦说:“我相信《零·壹|中国色》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它会逐渐走向成熟。”
《零·壹|中国色》4月13日、14日将在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它最终的呈现究竟会是什么样?观众会不会对AI创作的作品产生共情?
首演前,罗小慈依然没有答案。但她知道,从《海上生民乐》《冬日彩虹》《云之上》到《零·壹|中国色》,海派民乐的探索和创新不能止步。“我们回避不了人工智能对人类生活的包裹和影响,也很难想象未来会走向哪里,何不尝试往前走一步。在上海这座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创新之城,文艺工作者唯有拥抱这春意盎然的新时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去创新,去突破,去寻找答案。”
经典曲目现代审美情感共鸣与精神共振
“如果对自己国家文化认识不深的话,很容易就会被西方的舞蹈文化侵蚀,没有了自己的灵魂。”中国香港编舞家钱秀莲说。4月5日、6日,钱秀莲舞蹈团《和春之祭共舞》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上演。
钱秀莲是香港第一代现代舞编舞家,曾在北京研习中国舞,也曾在纽约深造现代舞。五十多年来,她经历了寻根、探索、实验、再探索的过程,形成舞蹈与武术的结合,独具个人风格的“当代中国文化舞蹈”。她把一个个中国元素汇聚起来,连接成一条条阐述东方文化的故事线娓娓道来,在东西方舞蹈艺术的碰撞中展现传统文化的新面貌。
《和春之祭共舞》上半场《和—舞画道》中,钱秀莲融入香港设计师、画家靳埭强50多年来创作的水墨画素材。靳埭强的作品多取材于中国山水画,他巧妙地将泼墨山水画、书法设计与现代艺术糅合,在行云流水、峰回路转间产生一种独有的韵律感。下半场《和春之祭共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钱秀莲引用中医经脉理念,从太极、推手、散打的身体运动方式,以及松、云山、飞瀑等自然意象中汲取编舞灵感。在东方意韵中,钱秀莲还融入西洋乐章——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舞美设计运用多媒体科技,如灯光、投影、影像等,为观众打造梦幻般的舞台空间。
作品最后,钱秀莲引导舞者和观众一起演绎太极舞,引导观众反思在宇宙中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在动与静中寻求身与心的平衡,体会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内涵,感受世界的和谐共融。
3月29日晚在兰心大戏院首演的上海歌舞团“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同样可以看见创作者对中外交流、古今交融的探索。
1987年,根据曹雪芹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红楼梦》掀起热潮,剧中插曲《葬花吟》《枉凝眉》《红豆曲》《叹香菱》等随之走红。对这些被演绎过无数次的经典曲目,“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在器乐编配及演唱形式上有了创新突破。
作为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主体演出之一,“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采用室内乐的编配形式对红楼梦经典曲目重新演绎,来自上海歌舞团的11位青年声乐演员采用多声部混声合唱、阿卡贝拉、单人独唱等不同演唱形式,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与上海独有的江南韵味、国际化审美追求结合在一起。
“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在“上海之春”演出三场,赢得许多年轻观众的喜爱,随后还将走进复旦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接受更多年轻观众的检验。
上海歌舞团团长王延说:“近年来,上海歌舞团积极推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室内乐精致的风格与海派文化有高契合度,用海派室内乐形式演绎传统民族经典,为《红楼梦》经典曲目赋予现代审美内涵,使得传统优秀作品再次焕发光彩。”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95后”观众赵悦为今年“上海之春”列了一个心愿清单。除了上海歌舞团“海上声韵”——海派红楼梦主题音乐会,她还打算跟朋友去看广州歌舞剧院舞剧《醒·狮》、“方锦龙和他的弟子们”国潮音乐会。“作为在互联网时代长大的年轻人,我们看过世界之后,才重新认识自己。我觉得真正好的作品,是可以和我们产生情感共鸣与精神共振的作品,它会唤醒我们的基因,重塑我们的日常审美。”(吴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