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吴 飞
魏晋南北朝时期,集权统治的解体以及中原的混战,使南方各州郡原住民获得一定程度上的独立,没有中央政权的管制,一些小地方部族甚至还向外扩张。这也让隋唐初期南方与北方有着极大区别,在重建政权时,隋、唐都遭到了保卫家园的原住民强有力的抵抗。
当唐朝大军开始席卷中原地区时,南方被称为“獠人”的原住民,不断发动暴动反抗隋朝,尤其是在四川、贵州、云南地区及周边相邻地带。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原住民似乎是把唐朝人当做了盟友,把唐朝人当作他们反抗隋朝压迫的解放者,比起向隋朝低头,这些原住民臣服于唐朝要容易得多。这也使得南方地区很快地从隋朝平稳过渡给唐朝,在史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载。
尤其是被称为“南越”的地区作为王朝的最南方,在古代,未知和神秘包围着这一地区,使得中原人民对这里有着无尽的想象。薛爱华作为汉学家和语言学家,非常重视历史语言文献的研究,他将研究对象瞄准了唐朝社会和文化,辅以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方面的学识积累。《朱雀:唐代的南方意象》这本著作,系统研究考察古中国的热带地区,尤其是南越地区,如何在唐朝人的社会生活中所呈现。书中以十二章内容,触及中古时期南方形形色色的名物与意象,这些古灵精怪的“南方意象”,超乎现代人的想象,将唐代人的中世纪世界渲染得,既似一个实有的境界,又似一种想象氛围。
南越树林茂密、天气炎热,各种植物在林间生长,独特的香味弥漫在山林中。唐代诗人杜牧在其诗中用“越香”一词,来描述这种他未闻过,但听说过,存在于想象中的“香味”。初唐诗人宋之问的《过蛮洞》中的一句,“林暗交枫叶,园香覆橘花。谁怜在荒外,孤赏足云霞。”描述的就是这种“越香”与蛮荒的环境带来的反差感,让压抑的军旅生活,多了一丝轻松和愉快。
一些听闻的南越饮食,也让中原人展开了遐想。比如唐代南越的小馄饨流传至今,虽然现在的馄饨与古时相比稍有变化,但却是自南越地区一路流传至整个华夏的美食。当然还有些地方“美食”让中原人不得理解。比如青蛙在南越本地是一种重要的肉食,但对于移民过去的中原汉人来说,这实在是难以接受。唐代文学家韩愈曾被贬至潮州,因此对当地习俗饮食更加了解,能够意识到青蛙在南越饮食中的重要地位,但他还是不能接受青蛙丑陋肮脏的事实。他在写给柳宗元的《答柳柳州食虾蟆》中就说到自己痛苦的经历:“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可见他对于吃青蛙的心理负担有多重。
唐代诗文与笔记史料中所呈现的中原唐人对南方土著的人文、宗教、风土、名物的认知与想象,使得本书不是在单纯地讲历史,也不是在普及某种概念,而是要引领读者代入其中,在千变万化的气、味、音、色中,感受唐人对于南方的想象,以及唐代南方真正的样子。(吴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