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苏虹:小说树的根,需要生活的滋养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苏虹:小说树的根,需要生活的滋养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5-08 09:26

  作者:张 嘉

  近日,苏虹的《秋疯》由作家出版社最新出版,受到读者关注。围绕五个人物,作者织就了一张关于职场、官场、商场的人生大网,时代变迁、个体命运、价值转型、婚恋职场等等话题让读者产生极大共鸣。

  2001年的秋天,苏虹打开电脑,开始创作小说《秋疯》,他没想到这本小说会写了删、删了写,反反复复,断断续续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几多沧桑变化,几多爱恨离愁。

  苏虹表示,《秋疯》的书名除了我们熟悉的疯狂、疯癫,“疯”其实还有“轻狂”“无约束地玩耍”“农作物生长旺盛但不结果实”等多种解释。这本书持续创作二十多年而没有放弃,一方面因为对文学的热爱,一方面也见证了自己对生命、人生的珍视和记录。

  虽已面目全非,但仍是最初的表达

  苏虹著有长篇小说《海上晨钟》《秋疯》、长篇历史小说《天昏海暗——太平洋战争》、随笔集《无为而治——老子谋略纵横》、时评集《和平的眉角——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透视》《和平的守望——世界大局下两岸关系扫描》等。他作为总策划人、编剧之一出品的话剧《大风有隧》,于2019年在上海大剧院上演,其剧本获“第34 届田汉戏剧奖·剧本一等奖”。

  小说《秋疯》的故事从千禧年五个年轻人毕业前的狂欢夜说起,由十五年后一个大人物扑朔迷离的坠楼案接续。周宇、柳春富、钱嘉良、沙刚、韩子霁,是硕士研究生同学,他们的家庭背景大不相同,毕业后走上不同的工作岗位,也因此留下了不同的人生轨迹。周宇因为偶然机会被即将退休的省委副书记相中成为“大秘”,经历了过山车式的职业体验;柳春富从记者到省委组织部研究室主任,最后到市长,其间的偶然事件让他从人生低谷走上人生巅峰,又从人生巅峰摔到谷底,过程令人唏嘘;钱嘉良剑走偏锋,商业奇才成功的背后,折射出社会、法律、道德之间的种种矛盾与困境;沙刚、韩子霁同为高干子弟,不同的职业选择、不同的价值追求,演奏出不同的命运交响曲。

  周宇、柳春富、钱嘉良、沙刚、韩子霁,是苏虹用二十四年文学目光和人生经历见证、参与其心灵成长的小说人物,是《秋疯》中呈现的五种人生样本。

  苏虹表示,他早年创作《秋疯》时,是基于真实的秋季,表达面临现实困顿时的复杂心绪,对年少时轻狂岁月、似水年华的追忆和些许艳羡;那么,时隔二十多年的现在,它成书于作者人生的秋季,更多地传递了自己对“生长旺盛但不结果实”之人生的观察和思考。

  小说中的五个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不甘平庸,苏虹认为这也是80后的共同特点。“他们为了体现自身价值,选择了不同的奋斗路径。事实上,这些人物形象、社会现象在我们身边并不鲜见,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愿意不愿意,事实上就是存在于我们身边。”

  从2001年秋天想到《秋疯》这个书名到现在成书,小说的写作思路、内容较之初已有很大变动,甚至面目全非。提及漫长的创作过程,苏虹说当时他还在部队工作,正利用业余时间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读研。创作《秋疯》最初的想法,就是想通过小说的方式,去描述社会转型期给普通人带来的冲击。20多年里,写了删、删了写,“2019年秋,我把四五万字的部分章节拿给这本书的责编向萍老师审阅,但当时的那些内容与现在的成书也有了很多改动,就像向萍老师所说,‘与原来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但是,我认为改动的只是结构和内容,我最初想表达的思想并没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的《秋疯》,还是2001年秋天酝酿的那个《秋疯》。”

  交织的“网格”,大变局下的咏叹调

  《秋疯》中的周宇、柳春富、钱嘉良、沙刚、韩子霁经历过“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葱岁月,也体验过人到中年“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彷徨无奈。围绕这五人,苏虹织就了一张关于职场、官场、商场的人生大网,时代变迁、个体命运、价值转型、婚恋职场等等话题让读者产生极大共鸣。

  谈及如何“织网”,苏虹说:“小说中这张‘大网’,只是社会镜像而已。我在《秋疯》中,试图表达中国社会几十年来伦理、情感、价值的转型、变化、冲击,对个体、家庭、爱情、婚姻、职场等等带来的种种变化。《秋疯》不是悬疑小说,但小说在第一章以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李朝东跳楼为悬念开局,形成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经线,以五个研究生的人生命运为纬线,或职场、或商场、或官场、或情场,将他们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织就了一个个‘网格’,形成了大变局下的众生相、咏叹调。”

  《秋疯》因非常真实而让读者代入感极强,问及小说里真实与艺术加工的比例,苏虹表示,小说中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但创作离不开生活,“也正是因为这样,小说出版的最后时刻,我与责编商量,专门加上了‘本书为原创虚构小说,人物情节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段话。事实也是如此。”

  苏虹有着在基层部队和高级机关工作的经历。他坦承,丰富的个人经历,确实让创作有了更加丰富的素材,“今年三月份,我曾到西班牙进行过一场‘文学寻访之旅’,溜达在 ‘海明威小道’,驻足于华盛顿·欧文笔下的阿尔罕布拉宫,海明威与欧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并非‘专业作家’——海明威曾经是记者,欧文曾为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馆员,这也让他们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后来的创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说这些并不是在与文学大家作比较,只是觉得在创作小说时,作家一定不能脱离生活。”

  留白,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延伸

  《秋疯》中的周宇、柳春富、钱嘉良、沙刚、韩子霁的人生际遇不同,各有各的得意和失意,人生都不完美,结局更是令人唏嘘,而对于这“五个人生样本”,在苏虹的笔下有不少“留白”,给读者更多回味想象空间。

  苏虹表示,他有不少“忘年交”画家朋友,“他们在作画时,都很注意留白,并且告诉我,‘做人做事都不要太满’,他们的话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觉得,小说里对人物的形象的塑造,以及对内容的刻画,应该给读者留有思考、回味的余地,让他们与我共同‘创作’故事,从而使作品的意境得到延伸。”

  对于小说中的周宇、柳春富、钱嘉良、沙刚和韩子霁这五人,苏虹都是从正面去描写、刻画他们的。“他们家庭背景不一样,有许多不同点,但在大变局时代背景下,他们的经历都是难能可贵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是我喜欢的人物形象,我也希望读者能喜欢他们。”

  五个人里,柳春富的结局令人唏嘘,也最令人同情。苏虹认为柳春富的职场跌宕,其实是有其文化因由的,“读研究生之前影响过他的机关文化,读研在院校接受的精英文化,还有光宗耀祖等封建文化,各种文化影响混合于其一身,造就了他的独特个性,也铸就了他的职场人生轨迹。”

  苏虹举例说,有一段柳春富进组织部工作前后对周宇称呼变化的叙述:“他在报社任副总编辑时,尽管周宇级别比他低,他总是称呼周宇‘领导’。但当他调到组织部并当了处长和研究室主任后,对周宇的称呼就由‘领导’变成‘小周’了。在这段叙述中,还讲到柳春富搞卫生、打开水特别会选择时机,以及他见到领导‘总是毕恭毕敬地往边上跨半步停下,待领导走过后,才会离开’,这些描述既反映了官场和机关的风气与文化,也揭示了柳春富潜藏于内心的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品性。”

  而周宇和小黄的缘分也颇为传奇,两人是同事,周宇在十多年前更是救下了落水的小黄,由此让小黄有了报恩嫁给周宇的想法,机缘巧合下两人成为同事。这个故事是虚构还是真实?苏虹说:“生活远比小说更加精彩,周宇与小黄的故事尽管是虚构的,却不是凭空虚构。另外,我在上一本长篇小说《海上晨钟》里描写的爱情故事让许多读者认为‘太残忍了’。因此,我在这次让他们有了一个圆满结局。”

  很意外,一些读者总结出“职场宝典”“官场宝典”

  《秋疯》写的是时代变迁下的个体命运,是人性的善恶,而一些读者看完之后,却总结了一些“职场宝典”“官场宝典”,让小说多了“实用性”。例如,在官场或者职场江湖里,出身、勤奋、本事、机会、人脉,总要有那么一两样,否则难以安身立命。“商界精英”钱嘉良的成功源于认清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在别人都选择另外一条路,自己又被外界质疑的时候,能够保持本心长久坚持下去,并在商场、政界、同学圈等不同领域打开局面。

  对于被总结“职场宝典”“官场宝典”,苏虹笑说确实有点意外:“有些内容可能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但还谈不上是‘宝典’。如果一定要说其‘实用性’,我觉得就是在大变局时代,我们可以多从传统文化中吸取智慧,从‘厚德载物’‘上善若水’等这些修身箴言中,让自己浮躁的心找到一个清静的安放之处。多几份从容与定力,也就可能让人生多几份顺畅。”

  谈及创作《秋疯》最大的难点,苏虹说是对于转型期社会的判断与拿捏,或者说是分寸感的把握。“写这本书时,我曾要求自己‘心中向善、笔下积德’,不为追求所谓高潮和冲突而把人性之恶写到极致,有位评论家认为我‘书写很节制’,我认为这位评论家是理解我的。整个小说12章,前8章我花了大量时间,有些地方甚至是推倒重来的。但总体上故事的架构与脉络没有改变,或者说正是为了保持最初的构想,才会反复斟酌和修改。最后的4章写得非常顺畅,尽管有读者觉得我收笔略显匆忙,但我觉得我想表达的东西都已经着墨,所以也就及时刹车收笔。”

  在苏虹看来,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架构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作品通篇的连续、协调与和谐,从开头到最后,犹如拾级而上,不能抽掉任何一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的每一部分都是我精心留下的文字。”

  生活是创作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

  现在很多关于职场题材的影视剧和小说,总是被诟病“假”,漏洞多,曾有人批评说,很多编剧根本没上过班,怎么能写好职场题材?

  问及苏虹的创作习惯,他表示,每位作家的经历不同,创作的状态也不同。“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创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从我参加工作开始,我就有意无意去积累素材,有的留在纸面上、电脑里,也有的深深刻在脑子里。写作是一个‘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过程,没有之前的生活积累,没有充分的酝酿构思,我是不会打无准备之战的。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是酝酿好整体架构,画出一棵‘小说树’,有了明确的树干和大致的树枝,再进行创作。当然,树根就是平时的生活积累,它是最重要的。”

  而谈及创作现实题材难,苏虹认为,认为难的原因可能是作家有生活盲区,对某些领域不是很熟悉,觉得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具体问题难以把握,“人们常说作家要深入生活,可能这是对专业作家而言。对我而言,我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分子,工作几十年、多个工作岗位的磨砺,让我生活本身就很丰富,这倒反而让我有了某种后天优势。当然,对有些现实问题,也需要作家从理论上进行一些研究思考,把握好方向和分寸,我想这也是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在苏虹看来,成为一名作家,需要具备什么素养?“每位作家的情况不一样,可能对阅历、文笔、天赋、想象力的重要性认识上也不尽相同。我始终认为,创作离不开生活,这是创作的基础和力量的源泉,起码对我而言是这样。有了阅历做基础,接下来就需要有几份天赋了,当然,想象力和文笔,我认为也是天赋的一部分。”

  创作不是写日记,傲慢会失去读者

  《秋疯》中,周宇研究《道德经》多年,深谙老子思想。所以他一直低调做人,勤恳做事。苏虹在书中也提到 “致虚极,守静笃”,让人们用虚寂沉静的心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实际上都是道法自然的引申。

  苏虹在小说中十分推崇《道德经》,而在现实中,《道德经》是他最喜欢的书吗?苏虹表示,自己喜欢的书很多,“中国传统的哲学著作中,我确实最喜欢老子的《道德经》。早年我曾花时间认真研读过《道德经》,甚至出版过一本关于《道德经》的随笔集,这些年,我也一直经常翻阅这方面的书籍。《道德经》博大精深,是一个可以从多层面不断挖掘的宝藏,愈是深入研究,愈加感觉内涵深刻,值得琢磨一辈子。而且非常神奇的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会对此有不同的理解。《道德经》对我最直接的影响,是让我做人做事多了些许定力。”

  苏虹现在还是上海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他说上海大学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创作平台,因此有机会经常与老师和同学学习交流,有助他更好地创作。

  在视频流行的当下,苏虹对于文学抱有乐观的态度,“现在的视频确实有其魔力,特别是有了智能手机后,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我觉得阅文、读图、刷视频三者之间应该是互补关系,对事物的深入了解,对人文的深度解读,对艺术的深刻体验,离不开文学的书写与呈现。有道是内容为王,文学的作用无法被视频取代,文学黄金时代也不会因为视频而终结。” 苏虹透露自己在写作《秋疯》时,有意识给影视剧改编留有空间,希望有机会能与影视界的朋友合作,“影视剧是文学作品大众传播的最好形式,也是扩大文学作品影响力的最佳路径。”

  很多作家将书写作为表达内心的方式,而在苏虹看来,文学作品作为一种“产品”,应该考虑“用户”的需求,“创作不是写日记,否则,作家会因为自己的傲慢而失去读者。”因此,苏虹认为作品一定要让读者觉得“好看”,“包括文字流畅简洁、人物形象丰满、情节曲折起伏等等,贴近生活而又超越生活,让阅读者有一种愉悦感、代入感,这是我追求的目标。”

  问苏虹未来的写作计划,他表示,《海上晨钟》和《秋疯》是他创作的尝试,但不会止于这两本书。“我职业生涯的绝大部分时光都留在了部队,多年的军旅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接下来,我会重拾那段宝贵的时光,沉淀、过滤、加工出一部新的作品,给自己29年的军旅生涯留下一点记忆。”(张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