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以南京百姓故事形绘时代风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以南京百姓故事形绘时代风云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05-09 09:56

  作者:张艳丽

  叶兆言书写南京四十余载,堪称是南京城的“文学代言人”。无论是《艳歌》《夜泊秦淮》,还是“秦淮三部曲”,抑或是《南京人》《仪凤之门》,无不沾染着这座文化名城今昔霄壤的历史风霜。夫子庙的茶楼美食,秦淮河的笙歌箫影,江湖码头的市井俚俗,叶兆言用小说重构南京的文学地标,承载着灵动诗意的六朝烟雨与雄浑健朴的文化气息。新作《璩家花园》(《十月》2024年第1期)延续作家以往的创作方向,在秦淮河畔一座老宅200多年间的沧桑变迁中追索历史文化印记。

  璩家花园的主人起家于皮货生意,花园由小说主人公璩民有的曾祖父中举后兴建,“他们家房子有上百间,对外只敢称九十九间半……因为过‘百’就犯忌了”。在《南京传》中,叶兆言曾提到民间传说有“九十九间半”的甘熙宅第,尤其提到藏有“国宝级惊人秘籍”的“津逮楼”,给这座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私家花园增添了神秘。到了《璩家花园》中,这座辉煌一时的私家宅院已风光不再,“璩家花园”成了一条老街的名字。小说便以此街区为空间轴,辐射至侯家、高淳江家,又在时间轴上穿插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直至2019年发生的大事,在璩民有父子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人生中生发人间烟火。

  如果说璩家花园是小说着力营造的典型环境,璩民有便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他已然与璩家花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市井中的文化存在。他恃才傲物、不拘小节,与费教授的离奇交集,徒手怒斥提刀闹事的厨师以及与几位女性的恩怨纠葛,都富有传奇色彩。从这位集英雄胆气与放荡不羁于一身的市井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名士风流,看到了六朝文化的历史余音。

  《璩家花园》是一部社会言情与历史钩沉相结合的作品。刊发时被《十月》杂志誉为1949年后的“南京传”。如果说非虚构的《南京传》以南京作为探视中国历史的窗口,将这座古城从三国至民国1700多年的变迁娓娓道来,显示出作家深厚的历史情怀,那么《璩家花园》则用想象的虚构,借璩民有、李择佳、阿四等一系列市井人物将1949年到2019年间的南京史从容不迫地娓娓道来,二者既是一种接续,也构成一种互文。

  学者王德威曾说,“叶兆言应是汲取了言情小说传统”,其一是“张恨水、李涵秋等人领衔的鸳鸯蝴蝶说部”。就结构而言,《璩家花园》的确与李涵秋、张恨水的通俗小说有相通之处。李、张的通俗小说大致有两种结构:一种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即以描述社会历史为主,期间穿插多个婚恋故事,如《广陵潮》《春明外史》;另一种以“言情为经,社会为纬”,即以一对男女婚恋故事发展为主要线索,其间穿插社会历史内容,如《啼笑因缘》《美人恩》。无论哪种,言情与言社会经纬交织都是其特色,故被学者谢庆立称为“社会—言情小说”,后来也有学者将其命名为“中国现代社会言情小说”,简称“社会言情小说”。

  《璩家花园》既继承了社会言情小说的结构方式,又结合了《红楼梦》的网状结构,别具一格。小说以璩民有父子的爱情故事为经线,穿插进大量社会性内容,从上世纪50年代的俄语速成班、街道服装厂到60年代的政协委员参政议政,70年代的蝴蝶牌缝纫机、恢复高考,80年代的“下海热”,再到90年代的夜校补习班以及近年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言情与言社会相互穿插、经纬交织,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球形网络,完成了对南京市井社会近70年的历史钩沉。

  《璩家花园》是一部深描人情冷暖,书写百姓故事的作品。叶兆言擅以平民视角完成对历史的透视。无论是从大户阔太沦为帮人倒马桶的李择佳,还是心比天高的阿四、神秘失踪又意外归来的阿五,都是有着大家族血统的底层市井人物。尤其是做了一辈子钳工的璩天井,忠厚得有些愚拙,他下岗后照顾儿子,老年后照顾孙子,一生只爱阿四一个人。难以想象,就是在这样一个普通钳工身上,流淌着盛极一时的江南望族血脉,但小说有意无意忽略了人物的血统,而是呈现出凡俗生活中璩天井的纯良、朴实、执着,这些可贵的品质令他最终领受到命运的馈赠。

  虽以“璩家花园”命名,但在小说中,璩家花园只是一个影影绰绰的幻影。当懵懂的璩天井在已破败的祖宗阁下发现男女偷情,华屋秋墟,盛衰之感,自不待言。小说通篇充溢着一种历史感,市井悲欢中寄寓着人情练达与人性洞悉,就如璩民有与李择佳阴差阳错的爱情。在患难中真心相爱的两个人却因一台缝纫机分道扬镳,是情深意浅,还是造化弄人?晚年的民有伤感地承认,“如果要真心悔过,民有知道自己这一生中,品行并不算太好,做人也不是很认真……不过在准备为她买缝纫机的那一阵,他可是真心地想娶她,真心地想娶她为妻。”朴素的语言中隐藏着平凡真挚的感情。无论是李择佳对民有艰难岁月里的患难与共,还是天井对阿四起落浮沉中的不离不弃,都在烟火寻常的俗世温暖中寄寓着作家对人性之光的信念。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南京人,叶兆言用心、用情、用力讲述着一个个隐藏在南京市井中的平常故事,正是这些故事贯穿了这座古城的前生今世,诉说着渐行渐远的历史,点燃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与信念。

  (作者系华北科技学院副教授)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