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历史地理学,换种眼光思考中华文明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历史地理学,换种眼光思考中华文明

来源:解放日报2024-05-18 10:12

  作者:陈华文

  一个动态开放的学术领域

  史念海先生作为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创建人之一,1936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历史系。1934年加入禹贡学会,协助顾颉刚编辑出版《禹贡》杂志,并为杂志供稿。1938年他与顾颉刚共同署名出版《中国疆域沿革史》,主要代表作有《河山集》一至九集、《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中国的运河》等。他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其学术研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20世纪30年代,史念海在陈垣先生和顾颉刚先生的引导下步入史学殿堂,开始对中国历史地理进行研究。面对日本侵华的危局,他著书立说,大声疾呼,彰显出拳拳爱国之心。

  20世纪50年代,史念海先生又从有用于世的角度出发,率先走出沿革地理学的樊篱,努力开拓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领域,与谭其骧、侯仁之两位先生一起,开创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新局面。《中国历史地理纲要》这部学术著作,他早在1953年就着手撰写,最初只是大学课堂上的讲稿,后来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直到三十多年后才正式出版。该著作20世纪90年代初版时,是历史地理学在中国全面建立的重要标志,在学术界产生过重大影响。

  目前重新出版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距初版又过去了三十多年。该著作之所以值得再版,是因为这是国内第一部全面、深入、系统论述中国现代历史地理的专著。新版的《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在原来版本的基础上重新编排,分为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历史民族地理、历史人口地理,下册包括历史政治地理、历史经济地理、历史军事地理。每个章节都随文附有相关地图、形势图、分布图,利于读者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探索中国历史时代各种地理现象的演变和人们的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的相互影响,并进而探索这样的演变和影响的规律,使其有利于人们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科学。这是史念海先生对历史地理学的概括。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从古代的《禹贡》《山海经》《穆天子传》等早期著作算起,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沿革地理的起源和发展;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的演变;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史念海先生几乎完整经历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征程,是该学科发展的推动者。

  历史地理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术领域,伴随着各学科的发展和现代技术的引入而深入发展。我们常说,只有更多地了解历史、熟悉历史,才能清醒地认识当下、把握当下,稳健地走向未来。历史地理学恰好有这样的现实意义。

  河流变迁牵引历史走向

  历史地理学视域中,自然地理是首要的研究重点。山川河流在漫长时光中,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大地构造运动相对放缓,但是江河湖泊一直都在不断变迁,水文变化直接影响历史上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会直接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

  历史上不同时期,湖泊的数量和规模,和现在有着一定的差异。该书第二章“历史自然地理”中,对古代中原地区的湖泊变迁,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中原地区是我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这和当时水草肥美的自然地理具有直接的关系。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历史文化和农业生产,不可能在生态恶劣的地方勃勃发展,人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中才能不断地生存和繁衍。

  河流湖泊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重心。一部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部河流变迁史。水源充沛之地,经济繁盛、文化活跃、人口密集,反之则相反。中国历史的脉络走向,基本上与河流变迁形影相随。书中指出,黄河中下游及附近,湖泊众多,如山东境内,古代就有豯养、大野、雷夏、菏泽等四个大湖。河南境内,古代也有荥泽、圃田、孟诸三个大湖。此外,河南南部的大陆泽(也称巨鹿泽),陕西中部的弦蒲、阳纡、焦获等湖泊也不小。

  此外,这些大湖泊附近,还有若干小湖泊环绕。这些历史上的湖泊,现在看来都有几分陌生,比如大野,就是后来《水浒传》里说的梁山泊。在唐朝,梁山泊的湖面南北有300里,东西也有百余里。如此巨大的湖泊,确实壮观无比。伴随着历史生态的演化,众多湖泊淹没在历史深处。

  非常可惜的是,黄河流域的多数湖泊,慢慢地干涸。这与黄河有着直接的关系。黄河夹杂着大量泥沙,又经常决口或改道。中原各地主要的湖泊,群集在泰山以西和嵩山、太行山以东的地区,而这个地区,正是黄河容易决口和改道的地区。泛滥的洪水夹杂着泥沙冲入湖泊中,必然使湖泊逐渐淤塞。

  古代黄河中下游湖泊众多,长江流域就更是如此。由于南北地理和气候的差异,长江流域湖泊有的存在上万年,到现在依然碧波荡漾。但是长江流域的湖泊,也曾难免遭遇萎缩的命运。比如古代的云梦泽烟波浩渺,清朝之后,人口剧增,不断地围湖造田。云梦泽水域一步步缩小,后来导致在湖北湖南被人为地切割开来。湖北境内的云梦泽后来又被切割成无数小湖泊。云梦泽是中国历史地理中具有代表性的湖泊,正是人为的干预和破坏,使云梦泽成为一个历史名词,这是文明的遗憾。

  气候与植被影响社会进程

  历史地理研究中,气候和植被同样是重要的问题。自然现象中,气候和人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从古至今,气候不断变化,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远古的温暖时期较为长久,秦汉以后,气候变化较为频繁,越是到后来,寒冷时期就显得越长。历史中的气候变化,在较长时期有所显现,短暂年月中是不可能体验出来的。气候变化,也影响着河流湖泊的变化。古代黄河流域气候湿润,星罗棋布的湖泊对气候起到调节作用。黄河流域湿润的气候,促进了森林的生长发育,而茂密的森林也影响着气候温润的程度。

  古代黄河下游及附近地区,森林相当繁茂,植被完好。《尚书》《周礼》以及文人墨客的诗文中都有记载。早在周王朝时,道路两旁都要栽种树木,诸侯封国也必须遵照执行。可见,古人很早就知道植树的重要性。同时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拓展耕地、建造房屋、生火做饭以及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都需要用到树木,这导致植被不断减少。对于黄河流域植被锐减的原因分析,史念海先生并没有充分展开,但是英国汉学家伊懋可在《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中,以北方大象不断南迁为个案,对黄河流域植被破坏进行了剖析。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理论上讲应该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可是这个理念,并没有真正践行。

  书中认为,古代黄河流域的森林渐渐消失,其主因是气候变得干燥,同时人为破坏也是其中的要素。那么,黄河流域气候是何时由温润变得干燥的?这个界线出现在700多年前,也就是元朝初年前后。最近400多年来,黄河流域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其生态环境随之恶劣。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长久以来气候温润、雨水充足、植被茂密且种类繁多。

  近些年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使得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如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科学地开展生态修复与治理,显得迫在眉睫。从历史中充分汲取生态智慧,并巧妙地运用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是当前历史地理学需要面对的现实之问。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开拓性著作,为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起到奠基性作用。伴随着历史地理学的深入发展,该研究领域也在走向更宏阔的远方。阅读此书,给笔者带来两点启示。一是我们研究历史要有宽阔的视角,不能拘泥于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历史地理学要在现存的文献中寻找学术养分,还要在考古新发现中予以滋养,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遥感测绘等新技术新方法,在山河大地开展实证分析,从中寻找新发现。二是历史地理学作为交叉学科,融合发展是显著特征,它考验专业研究者的综合素养和知识储备。历史地理学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质、环境等众多领域都有着血亲关系,如何处理好专业和学科的融合发展,也只有在不断的探索中寻找新路。(陈华文)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