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野蛮生长”的学人和学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野蛮生长”的学人和学术

来源:北京晚报2024-05-25 09:38

  作者:王绮婷

  近日,去年引发阅读热潮的《翦商》一书作者李硕的新作《历史的游荡者》出版,旋即引起社会的热切关注。此前,李硕身患重症并接受手术的消息在网上发布,让众多关爱他的读者与好友为之忧心焦虑,所幸手术顺利,李硕目前也在逐步康复中。病榻上,他萌生要将自己二十多年里未刊发的论文汇编成书的想法,作为对治学与人生的自我回顾,于是就有了这本集学术文章、游记与随笔于一身的自选集《历史的游荡者》面世。

  “游荡”是种双重隐喻,既指身体、地理上的游历,亦指不同研究场域间的转场、跋涉。二十年间,李硕走过新疆、西藏、甘青川……穿越黄沙大漠、草原河谷,考察地理地貌与人文历史、边疆与中原之间深刻的互塑关系,以现场的“第一手”材料实现与文献之间的互证互补。其间写下的十多篇论文,也如他的行迹般涉猎丰富,跨度极大,从周幽王宠爱褒姒背后的政治斗争、魏文帝官僚李彪的门第悲剧、明清的风化案研究,再到敦煌汉简中的“大煎都侯障”考古发现等等,涵盖政治史、社会史、法制史、边疆史、考古学等多个范畴。可见李硕兴趣之广泛,思考之自由,并展示出一种多变量、多维度观察历史的开放视野。他在导读中解释,在北大研读“文科实验班”的经历,训练了自己不设学科“藩篱”的文史哲思维,从此就“学杂了”。

  李硕的“杂”其实更像是一种学术上的古典主义浪漫精神,对标的是如上世纪拉铁摩尔、汤因比、钱穆、陈寅恪那类的“通才型”大师,追求跨越多种学科、文化,贯通古今中外的大视野与博学才能。他在自己所写的关于拉铁摩尔的论文的导读中,即表明拉氏的学术研究是自己“永远难以穷尽的矿藏”,其研究范式、治学态度对他影响至深。纵观李硕的论述,拉氏对他的影响主要有几点:一是注重实地调研与历史文献结合的方法;二是内亚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间的互动关系,边疆的文化多样性、小型社会的“浓缩性”对探照长时段历史结构性规律的重要认识;三是采取融通历史与地理学、博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路径。

  于是,李硕屡屡“走出书斋”,游历四方,甚至自费进行考察,以行读万里的方式践行自己的理想追求,他称这种漫游为学术上的“野蛮生长”。在敦煌,他查找卫星地图时发现一处未被长城烽燧地图记录的小城,凭借职业敏感,他认为此处应为汉长城的遗址之一,便怀揣三千元旅费,在玉门关管理所司机的协助下,于无人区中穿越三天,终寻得两处古遗址。李硕根据自己考察所得与斯坦因手记、敦煌汉简、《史记》等文献的交叉对比,证实此处发现的遗址应为敦煌汉简记载的“大煎都侯障”与“烽燧”,为汉长城研究提供了一处可靠的地理数据,也厘清此前学界一些相关的误区。

  李硕本不是考古系的,但以实地考古对文献资料进行校正、补漏,为文本历史建立科学的逻辑链条,是治史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通才型”学者需具备的能力,因而他的“不务正业”可视为一种有意识的自我训练。在甘川的安多藏区,他受人类学家埃克瓦尔的著作《西藏的地平线》影响,独立进行了一次人类学田野调查:与当地寺院的僧人同吃同住,走访大量老人,通过他们的口述史,证实埃克瓦尔的著作具有极高的可信度和史料价值,是记录传统时代安多游牧生活的第一手文献素材,同时对书中记录有误的地方进行考订。长久以来,藏族地区历史文献多是宗教方面的,李硕对埃氏著作真实性的考证,则从生活史、社会史的领域弥补了藏区研究史料的空白;另外,他自己的调研发现,对了解甘川地区的人文生态特征、民族志及清代、民国时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管辖与废弛情况都有翔实的参考价值。

  走出书斋的自由探索给予了李硕成长空间,练就他的恢弘视野、“通盘考量”的综合能力、敢于挑战成说的独立思考,包括日后在《翦商》中展现的“对长时段、大场景勾勒的驾轻就熟”,运用跨学科视阈解读传统文献的灵活创新,都与他在这些“野蛮生长”中的阅历和积淀密不可分。而背包客式的“草根旅行”更令他深入体察社会现实,对“人”“人群”始终心怀关照,饱满的人文关怀亦在学术上为他提供新的思考角度。在《李彪悲剧与孝文帝时代》一文中,他以人性为切入点,剖析李彪的人生悲剧、孝文帝执政的矛盾心理,揭示魏诸多政治危机背后的士族与门阀之争,生动地呈现人性在历史风云中的“推波助澜”,以及宏观局势对人性之形塑的辩证关系。《刑案里的古中国》是四篇研究明清性犯罪与社会生活的论文,探讨古代传统法律体系在明清步入历史末路的趋势,以及立法者因贯彻儒家孝道、长幼尊卑秩序而对女性、人性的扼杀在明清达至巅峰两者间的深层联系,李硕在当中的叙述既具备新文化史研究关注草根百姓生活的“微视距”,也精彩显影了“小人物”事件、文化观念与历史走向之间那些隐秘的动态勾连。

  翻阅全书,从那些或严谨、或激荡、或艰辛、或喜悦的文字中,能照见一个赤诚笃定、知行合一,对学问和生活满怀好奇、热忱与勇气的李硕。可见,《历史的游荡者》既是李硕的学术自传,亦是一段他回溯自我建构的心路旅记:一名学人,在人生某个特殊阶段暂停脚步,回首身后漫漫求问之道,必然会对“我是谁”“从哪里来”的命题萌发深思,并欲回答“该去往何处”的大哉问。正如他在书中所写:“但人终究会遇到适合自己的方寸之地。我找到的归宿就是安多,这里的故事有无穷多层次,永远没有止境。这是宽厚的人性与大跨度跳跃的思维才能缔造的精神空间……这是生命的归属感。”

  因这份“归属感”,术后的李硕也在休养康复中找寻到新的人生方向,因对安多、藏文化的喜爱,他决定投身影视行业,拍摄以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剧集,同时小说《雪域罗马》也在构思中。最后,就让我们按照他的心愿,向作为历史学者的李硕暂道“告别”,以更多的热情热爱,期待“影视人万玛扎西·李硕”的出现。(王绮婷)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闫 伟 白昕桐:一个虚拟故事的真实性体现在哪里

  • 《走走停停》:以还乡逃避倦怠,抑或作为救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