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涓生之路》:重构鲁迅经典,激发“向上走”的力量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涓生之路》:重构鲁迅经典,激发“向上走”的力量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4-06-14 10:06

  作者:王 钰

  改编自鲁迅先生1925年创作的短篇小说《伤逝》,由无锡市锡剧院、东台市锡剧团联合创排的锡剧《涓生之路》6月7日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精彩上演。在锡剧圆润明亮的唱腔中,清华学子与鲁迅先生进行了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在经典中寻找“向上走”的力量。

  锡剧《涓生之路》对原作主题进行了提炼与挖掘,分为“探路”“涉路”“迷路”“歧路”“泣路”“归路”6个段落,将笔触聚焦旧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刻画了他们的沉沦与觉醒。随着剧情的层层推进,涓生从最初进城求生活时的奋进到沉沦再到觉醒的心路历程一一呈现。该剧以鲜明生动的角色形象、富有现代感的舞台样式,为当代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抒写了鲁迅精神的时代写意。该剧由一级编剧仲春梅编剧,一级导演安凤英执导,锡剧“彬彬腔”第三代嫡传王子瑜、锡剧“梅派”第三代传人蔡瑜主演,二级演员殷晓刚,一级演员花红、姜雪峰、冯佼、邵新峰以及优秀青年演员周雁共同演绎。

  仲春梅谈道,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伤逝》写的是一场爱情悲剧,其一“伤”一“逝”的结局让人唏嘘。“男主角涓生复杂的人性——理想、纯真、偏执等性格让我们恍若看到某些时候自己的影子。面对原作男女主角婚姻里一地鸡毛的情节,如何在原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发现和表达是创作的关键,于是我想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切入来生发情节、刻画人物。涓生不愿‘混社会’,不喜‘圆滑’,要坚持自己的‘风骨’,却又在某个时刻轻易地放弃原则;他爱上了与之有相同气质和爱好的子君,却又在自己遭遇工作危机、子君忙于家务疏于读书且与房东太太因小狗‘阿随’以及饲养小鸡争吵之时,与子君发生嫌隙;涓生将所有的怨气都撒在子君身上,同时又觉得自己因为没有做一个堂堂正正的新青年而觉得对不起子君纯粹的爱情……最终子君的死让涓生醒悟而决定寻一条新路——在沉沦中觉醒,在觉醒中奋起。”

  该剧在二度创作上进行了根植于传统戏曲沃土的创新,充分体现了锡剧舞台虚拟化的意境,通过意象化的表达向当代观众靠拢,比如写在折扇上的“阿随”,代表着知识分子内心与精神分离的、被猛烈撕扯的“长衫”等。安凤英表示:“我们努力寻找鲁迅先生笔下《伤逝》的气质与品质。舞台呈现遵循中国戏曲诗化、唯美、大写意的美学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形而上的语汇表达,精准体现出剧作的思想内涵,在自由空灵的空间里营造听觉与视觉的冲击。同时,这又是一部戏曲舞台上表演难度极高、唱念做舞并重、内心矛盾和戏剧冲突都十分强烈、具有当代戏剧特质的新锡剧作品。”

  在演出结束后的专家座谈会上,与会专家表达了对该剧的肯定和赞赏。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陈涌泉认为,《涓生之路》是当代戏剧舞台上的上乘之作,编剧很好地把握了鲁迅原著的精神,既忠实于原著,又有自己的创造和思考,抓住了名著改编的关键。同时导演把握住了中国戏曲空灵、写意、诗化的舞台风格,把更多的舞台空间留给演员,又从传统中生长出现代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中国剧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薛长绪谈道:“这部剧对于知识分子的心理刻画非常到位,不仅仅呈现的是当时人的情景和状态,也很容易引起当代人的共鸣。尤其是在面对社会现实和压力的时候,一个人怎么保持自己的风骨,怎么做一个纯粹的干净的人,很多人是矛盾和纠结的,在今天的大学里演出这部剧具有现实意义。”同时,薛长绪认为,《涓生之路》跳出了锡剧小戏的格局,从关注小情感扩大到关注大社会,体现了锡剧境界的延伸。

  而在中国剧协原秘书长崔伟看来,《涓生之路》在鲁迅先生目光如炬的对人生的敏锐发现和“笔如刀”的人性刻画基础上,充分发挥了戏剧讲述、戏剧结构上的创造性。他说:“如果完全按照原著中充满伤感的、凄美的风格,会缺乏一种戏剧情节的强烈性和人物命运的完整感。作为一部新编题材,这部剧已经不是文学故事的复制,而是文学精神的延展,探索出了新的戏剧结构和具有现代性的舞台表现方法。同时,这部剧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它促使今天的人思考怎么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懂得情感的人、一个不委屈自己的道德理念同时又追求人生价值的人。而两位主演所发挥出的锡剧声腔的表现力、流派的感染力,以及人物内心的揣摩力为这部剧大为添彩。”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王馗表示,这部剧是致敬鲁迅先生,也是致敬青春。这部剧相对于原著做了一些变动,在探寻人的成长之路的时候,给予了一种更光明的期待。这部剧很好地把原著中的心理独白转化成为锡剧舞台上的戏剧呈现,在其中带着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对青春的思考、对生命的思考。演员们的精彩演绎体现出那个时代的青年不甘沉沦的一种生命感。

  “2025年即将迎来《伤逝》百年,主创团队将继续对《涓生之路》打磨完善,继续走进高校演出,弘扬锡剧艺术,给莘莘学子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和触动。”无锡市锡剧院院长蔡瑜表示。据介绍,该剧是国家艺术基金和江苏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于今年入选江苏省高雅艺术进校园项目。(王钰)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走走停停》:文艺中年的罗曼蒂克悬空术

  • 《快乐王子》:成为一棵健康的树,撑起自己的苍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