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连 城
要将一本像《窗边的小豆豆》这样家喻户晓的作品拍成电影且拍出新意,其实很考验导演的功力和用心。对于曾拍过《哆啦A梦》系列的导演八锹新之介而言,他导演的动画电影《窗边的小豆豆》之所以有趣,在于他完全参透了作者黑柳彻子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黑柳彻子说,书名中的“窗边”很重要,因为在她小时候日本有一种人被称为“窗边族”,指的是在社会上被冷落的人,而她自己当时的处境正与此类似。
正因为受过冷落,黑柳彻子反倒有了旁观各种人的行为以及探讨其背后原因的契机。《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的小豆豆,因为调皮捣蛋而不断被各个学校赶走,不得已来到了巴学园。正是在这个从被抛弃到被接纳、被尊重的过程中,她观察到了自己置身的不同世界的差异:教育的差异,人与人交流的差异,梦想和现实的差异。
在电影《窗边的小豆豆》里,对应这些差异,小豆豆眼中形成了三个世界:巴学园是她的梦想世界、童话世界,校长小林宗作无条件地接纳她;小伙伴泰明和小豆豆之间充满真挚友情的二人世界,也是他们自我探索和成长的世界;而小豆豆、同学们和他们的家人所要面对的真实世界则是已疯狂的战争世界。
巴学园的爱与尊重
人们读畅销书《窗边的小豆豆》,推崇的往往是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令所有人都向往的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也就是小豆豆眼中的第一个世界。在那里,教育就是给予孩子尊重、理解和爱:尊重孩子们的个体差异,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并把他们看做有丰富心灵和成长潜能的人。教学要注重人自然的身心节奏韵律,鼓励自由探索,同时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和心灵滋养。
电影的前半部分以小豆豆的视角确实将这个理念和实践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小豆豆第一天入学进到由废弃电车改建成的巴学园教室时,影片发挥了动画特有的“技法”,让电车飞动起来,载着她上天入海漫游世界的各个角落。这个奇幻的经历是小豆豆的想象,但也点出了电车教室以及巴学园对她的重要影响。巴学园不仅是知识殿堂,也是游乐园、潜水艇、超级玩具,更是探索世界的宇宙飞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科目,没有统一课堂之说;校长和老师们在春天带他们到野外学习、露营,夏天又让他们赤裸身子在泳池畅泳,解放天性,减少不必要的束缚和羞耻感;午餐时,校长要求孩子们的盒饭里要有“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注重营养平衡,让他们了解食物的来源;运动会针对不同的孩子设立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项目,音乐课则实行旋律教育法,激发孩子们身心灵的潜能。小林校长说:“现代教育太依靠文字和语言了,这恐怕会使儿童们的官能衰退的吧?这些官能包括用心灵去观赏自然界,谛听神的细语和触发灵感……”
小豆豆心爱的钱包掉进了学校的粪坑里。她为了找回,不去上课,挥着铲子掏粪坑。粪坑被她挖得见底,污物堆成小山。小林校长见了,没有生气,也没有批评和阻拦,只是说了一句“记得将污物回归原位就好”,表现出校长对学生的无限包容与信任。
小世界的友谊与成长
小豆豆和泰明之间的友情世界,可以说是两人应用从巴学园学到的智慧(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磕磕绊绊地对世界进行探索,去收获友谊和爱,也就是俗称的成长。在书中,小豆豆和患有小儿麻痹症、身体虚弱的小男孩泰明的友谊很感人,但也仅此而已。而电影除了表现书中原有的小豆豆鼓励泰明下水游泳、带他尝试爬树、在运动会上“两人三足”互相支持跑到终点的情节外,还增加了更多细节。比如,两人掰手腕时小豆豆故意输给泰明,其实是变相鼓励他坚强起来;她还踩着三轮车带泰明去听父亲音乐会;当泰明受到校外一帮孩子欺负时,她又挺身而出召集小伙伴吓退了那伙儿人。泰明也以爱回馈给小豆豆:他会借给她《汤姆叔叔的小屋》;会和她一起逛街;小豆豆因被老兵训斥而害怕得哭起来时,泰明就艰难地挪动病体,在雨中跳舞,让小豆豆破涕为笑。
电影里这个小小的二人世界,结束于泰明的突然死亡。导演没有指出泰明死亡的原因,但将其死亡的场景与小豆豆埋葬没养活的小鸡的场景并置,旨在提醒每个人的人生中必然要碰到生死无常的问题,然后才会迅速成长。
战争的疯狂与反人性
但导演最终还是用现实戳破了电影前半部分的“童话美学”,以一种不完美,甚至丑陋肮脏,戳破了一种乌托邦式的愿景。这个现实就是小豆豆及其身边所有人所置身的日本社会的疯狂战争氛围。
电影在表现小豆豆一家的幸福生活时,不断让家中的收音机播放日军侵华、德意日结成法西斯同盟、日军炸毁珍珠港等战争大事件,让他们看似美满的生活蒙着一层阴影。随着战争形势越来越紧张,校园里也开始了准军事训练,小豆豆一家在逛街购物时,她母亲因穿着华丽的衣服而受到军人训斥,他们身后是大日本妇人会反对奢侈的大游行。小豆豆从事音乐的父亲被要求演奏军歌以换取粮食,后来更被征兵去了前线……电影的后半部分,巴学园几乎从银幕上消失,狂热的战争氛围笼罩一切,影响小豆豆一家及身边所有的人学习和生活:巴学园停学,校长老师和学生洒泪分别。这一段使人联想到木下惠介《二十四只眼睛》中的类似场景。
小豆豆去参加泰明的葬礼,因为无法忍受那种伤感而从葬礼上跑了出来,一路狂奔,正好碰到大街上人们排队送新兵上前线的狂热仪式。小豆豆一路上看到了在街头拿着木枪扮作士兵打闹的儿童、狂热的送新兵上前线的人群、归来的瘸腿老兵、在黑暗的屋里抱着骨灰盒的母亲。这些场景也使人想起了木下惠介的反战电影《陆军》结尾处,田中绢代饰演的母亲哭泣着为当兵的儿子送行的悲伤场景。影片结尾,小林校长在学校里撕毁舰艇图,巴学园在美军轰炸下夷为平地。导演无疑是想借此表明:毁了巴学园乌托邦式美好世界的,毁了小豆豆和泰明的爱与友谊世界的,正是这股疯狂的、反人性的战争力量——这力量吞噬了所有的美好与人性。
人们在黑柳彻子的书中往往看到的是教育的美好力量;八锹新之介却借助她的“窗边”视角,看到了与这股力量相抵触相对抗的毁灭力量。正是这种反战的价值观,使得电影《窗边的小豆豆》超越了充满人性关怀与温暖美好的小清新电影的范畴,成为一部直面历史荒谬并且充满反思力度的严肃电影。(连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