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比山更高》:在悬崖边寻找自由与自我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比山更高》:在悬崖边寻找自由与自我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7-28 08:12

  作者:默 存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年轻时脱离主流的评价体系,成为一名高山攀登者。他们中有名校肄业生、工人、自由职业者,也有白领、酗酒者、做小本生意的人。他们渴望自由,向一座座危险的山峰进发,曾有过登顶的喜悦,也曾目睹伙伴坠入深渊。

  宋明蔚的《比山更高》就是一本关于攀登者的书。在近期出版的中文非虚构作品里,这本书是笔者心目中的佳作。它的写作难度很大,作者在搜集写作素材和完成叙事上,应当说下了很大的苦功。但最耗时的并非真正写作的时间,而是创作者对一个门类建立扎实认识、对近二十年一个行业里发生的事情如数家珍所需要的时间。《比山更高》是一部关于中国自由攀登者的佳作,是作者对中国自由攀登史建立了深刻认识后,才有笔力完成的作品。

  被遗忘又被记起的严冬冬

  《比山更高》记录了中国自由攀登者“在死亡的悬崖边寻找自由与自我”的历程。这本书的叙事跨度从2002年到2022年,除了前言、尾声、注释之外,其主体由《自由之魂》《刀脊探险》《白河十年》《梦幻高山》四个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可以当作一篇信息量极大的非虚构特稿。

  在这四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第一篇《自由之魂》——它最好看,也是最具有改编潜力的一篇故事。它的主角是中国传奇攀登者严冬冬。他是一位过早逝去的天才,曾在2008—2012年间名扬攀登界,创造过多次奇迹,但在2012年意外去世,此后逐渐被大众遗忘。《比山更高》让我们重新了解了他的故事。

  严冬冬生命前十八年是标准的“别人家孩子”。他考进清华,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如果他愿意,他完全可以在毕业后走主流的精英路径。但他在大学时做了一个令老师费解的选择:那就是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登山社团协会中,甚至为此落下专业课进度。

  他一边疯狂地参加登山培训,一边靠翻译挣生活费。他曾独立翻译《城市嬉皮士实地观察指南》,也因为嫌译者翻译得太烂,自己重译了《滑雪板》。从登山运动员的角度来说,严冬冬体能平平、身体条件一般,算不上很有天赋。但他渴望登山,与在山野中的自由相比,他认为在教室上课“没有任何意义”。登山让他找到了一种极为私人、强烈的“存在感”,也寄托了他对自由的向往。

  因为沉迷于登山,他落下太多专业课,校方曾多次找过他,并在大三结束后下发警告:如果要拿到清华本科的毕业证,他在大四必须努力学习,至少保证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做毕业设计,按时完成毕业答辩。这些,严冬冬都没有做到。最终,他虽然拿到了毕业证,却失去了本科学位证——由于没有参加毕业答辩,他的学位证自动转成了专科。

  如果按最简单的叙事,在最后的意外来临之前,严冬冬的人生是一个忠于自我、缔造奇迹的童话故事。他成为大家眼中的怪人,却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登顶珠峰,一次次创造登山界的奇迹。然而,在这个故事里,最打动我的是过程中的颗粒感,而不是二元对立的成功与失败、主流与怪人。

  比如为了省钱,他曾经合租在清华西门附近的一间小平房,平房内没有暖气,他只能和室友在屋里烧煤取暖;在通过层层选拔、进入珠峰火炬接力队时,他曾参加极为压抑的高强度训练。他在日记里写道:“集训队里弥漫着功利性的竞争气氛……我觉得窒息,我想要的是真正的、自由的攀登,不是这些东西。”当他和同伴抵达通往珠峰顶峰的最后100米雪坡时,“远处的天际线被一丝光亮刺破,划开的口子逐渐照亮整片天空。繁星隐去,东方渐白”。等到真正站在珠峰顶端,严冬冬的第一念头是:哦,终于到了。

  当登顶珠峰的热度过去后,严冬冬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但也只是维持他个人的生存而已。他物欲不强,一门心思都在攀登上。他喜欢那种山里的孤独感,在跟暴露感、恐惧感、孤独感打交道时,撞击一种真切的生命力。为此,他先后挑战了田海子山、玄武峰、幺妹峰、玉龙雪山、宁金抗沙峰等山峰——其中在幺妹峰的那次攀登,也堪称一大壮举。那些年,他成为许多攀登爱好者眼中的勇者。

  只可惜,2012年的那个夏天,他坠入西天山一座4400米高冰川上的暗裂缝。搭档周鹏竭尽全力,没能将他救出。

  命运之神先是给予严冬冬恩赐,又开下这残酷的玩笑。严冬冬之死是一桩悲剧,但这是否意味着他当初选择登山是错误的呢?读完这个故事时,我特地搜索了严冬冬的微博账号,发现哪怕到2024年——在他去世十多年后,仍会有人在他的最后一条动态底下留言。而换一个角度去想,他在大学时就找到一生所爱,甘愿放弃更大概率的成功路径,去追寻他内心的高山。这份笃定与践行,与其用二元视角下的成功与失败去形容,不如说,他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一次充满信念和勇气的叙事,宛如泳者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完成的一次绝美的横渡。有这一次,这一生不就比许多昏昏度日的生命更精彩吗?这也是为什么,直到现在,严冬冬的故事依然在感召新的攀登者。

  在高山上与死亡共舞

  除了书写严冬冬及其同伴的《自由之魂》,《比山更高》的其他三个故事也值得阅读。

  概括来说,故事二的主角是国内阿式攀登领域的开创者马一桦。通过他、刘喜男、王平等登山者,宋明蔚串联起“刀脊探险”登山队的故事。故事三《白河十年》写与“白河”有关的攀岩者,其中重点书写了两次死亡。故事四聚焦“梦幻高山团队”,描写了李宗利、黄思源、曾山、刘兴、小海等攀登者的梦想与实践。

  这四个故事互相穿插,比如故事二的马一桦已经是故事一严冬冬等人的前辈,故事一中的周鹏在后面也被提到——他也是目前国内攀登界的顶级自由攀登者之一。故事二中的刘喜男,在故事三开头也被提及,只不过,是以被哀悼的形式。

  除了自由,死亡是这本书的另一个关键词。书中第三部《白河十年》写到这样一桩死亡。2004年12月底,王茁与新婚妻子“不必”计划攀登四姑娘山的骆驼峰。他们盼望用一次攀登成功作为蜜月礼物。结果在新年第一天,人们却在骆驼峰脚下发现了王茁和向导卢三哥的遗体。1月2日晚上,搜救队终于找到了失踪的“不必”。奇迹的是,“不必”尚存呼吸,被救出后全身上下并无大碍,但不得不接受爱人去世的事实。事后调查显示,王茁和卢三哥在12月29日攀登时遭遇雪崩。他们在一瞬间被雪崩卷走,从断崖坠落至海拔4800米的羊满台攀登路线上。

  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指责幸存者“不必”,怪她的攀登技术和经验不够,不应该贸然去攀登骆驼峰。一个女性刚失去爱人,又迅速面临一场网暴。而“不必”说:“在各种表格里,要在丧偶这栏中打钩,感受只有打钩的人才能了解。”

  四个故事里,我们都能看到死亡的暗影萦绕在主人公周围。登山者李红学在婆缪峰失踪时,同伴张彧听见有人“呜呜叫了一下”,七八秒后,就听到下面“噔”的声音。为了寻找失踪的孩子,李红学的父母在日隆镇住了三年,前后发动了四次搜救。作者写道:“失踪比死亡更可怕。死亡的痛苦可以被消解,可以被发泄。失踪却同时剥夺了人们尽情快乐的能力与尽情悲伤的权利。”

  甚至,攀登者还可能死于恐怖袭击。2013年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南迦帕尔巴特峰惨案,十一人死亡,其中包括杨春风等中国攀登者——凶手正是恐怖分子。

  在第四部分写到柳志雄的死亡时,作者宋明蔚进一步思考: 攀登者们永远无法与自己和解的原罪是,“他们选择远离这个安逸的美丽世界,走上一条遍布悬崖与荆棘的道路。路上的死亡悬崖属于自己,而路边的荆棘刺伤了离他们最近的人。在他们看似坚定地寻找自由和自我的路途中,也会有这般彷徨、怯懦、犹疑的时刻。大多数成熟的自由攀登者不会回避、漠视这原罪的存在,而是清醒、痛苦地背负着它一起攀登。”

  认清追求所爱的代价

  在去世之前,严冬冬曾在一次登山前写下一份承诺书,声明自己为攀登所付出的任何代价,都是自己的责任,与队友无关。

  许多人谈到攀登者会率先想到自由、勇气,而我觉得,认清追求所爱的代价,并为之承担责任,才是那些杰出的攀登者真正令我佩服的地方。

  实际上,《比山更高》讲述的绝不只是一个人在追求热爱的道路上独行,而是怎样在这条路上遇到同路人——他们携手并进,互相鼓励,乃至成为彼此生活的一部分。在最艰难困苦的日子里,何尝不是因梦想而缔结的友谊救济了他们?

  比起登上最高点的奇迹时刻,占据《比山更高》更多篇幅的是攀登者们的联结,是他们的日常生活。是亡友纪念日时,他们在“盗版岩与酒”论坛上发布纪念帖子,彼此相逢叙旧又分开;是攀登者开设培训班,想办法维持收支平衡,在日常的经营中,面临友谊的磨损与人生道路不同的取舍;也是“点盘毛豆、喝几瓶冰啤酒、吃几串羊肉串,谈笑风生地吃到半夜,回家倒头就睡”,转头又要支撑着各自家庭的生活。

  生活是偶尔的悲伤与狂喜,更漫长的琐碎、隐忍与坚持。这使我想到“梦幻高山”里的黄思源——他高考失利后在流水线工厂工作。在看似一成不变的生活里,《达摩流浪者》与《在路上》让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决定付诸行动。那之后,他顺着黄河漂流,也跑过销售、做过船工、在西宁当保安、在乐山的户外俱乐部当领队、在太原推车卖凉皮、在成都双流机场分拣快递。这个外号阿左的男子辗转过太多工位,直到他确定了自己一生的爱好——攀登。

  攀登,因为它几乎必然会遭遇来自亲人的劝阻,因为它本身成为一项收入方式的难度,以及它潜在的风险性(意味着你或者你的队友说不定哪一天就牺牲),使得那些立志成为攀登者的人,不得不与持续的悲伤和无力感共处。

  说到底,这些向死而生的人,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优越而成为攀登者,只是恰好在这一程命运中热爱此路,进而听凭内心感受,去更真实地活着。就像登山者Stanley说的:“倘若要我跟随她(算命师)写下的剧本,不再去挑战这崇山峻岭,不再去置身于那浪涛之中,要我放弃与之的交流,拒绝去感受它脉搏的跳动,我将会失去那份让我活着的平静。”(默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