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清清此溪 悠悠我心

来源:北京晚报2024-08-04 08:34

  作者:郭林丽

  炎炎夏日,溪水自带清凉。李白在《清溪行》中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苏轼在《行香子·过 七 里濑》中写道:“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潺潺小溪,轻巧灵动,自在安然,它流过山涧,也流过诗人的心田。

  明代唐寅绘《溪山渔隐图卷》(局部)

  明代仇英绘《莲溪渔隐图》轴

  清川澹如此

  青溪 (唐)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在今陕西勉县东,黄花川在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王维曾多次沿着青溪到黄花川游历,一说此诗作于王维初隐蓝田南山时,一说此诗作于王维入蜀途中。开篇“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每”字即体现了诗人对青溪之热爱。着一“逐”字,动态和热爱之情更显,我们仿佛可以看见诗人每每兴奋奔向青溪的场景。杨万里诗云“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或许诗人每次见到青溪,也会焕发如孩童般的光彩,他比儿童更幸运的是,青溪不仅如蝴蝶般美好,而且在旅途中还会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青溪到底有何魅力呢?接下来诗人一一道来,描绘青溪美景。“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诗人先总写青溪之形貌,在不足百里的路途中,青溪随着山势,百转千回,斗折蛇行,足见其幽深。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联动静结合,写青溪流经不同地区的别样景致。它时而穿行在山间乱石中,水势湍急,水声喧嚣,溪水仿佛是调皮的孩童,在和山石嬉戏玩闹;它时而流淌在静谧的松林间,水势平缓,溪水又仿佛是一位温柔的女子,澄碧的溪水与葱郁的松色相映,娴静安谧。此句和王维《过香积寺》诗中“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有异曲同工之妙。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通过写青溪中的植物来体现溪水之清澈。菱荇等水草在青溪中浮动,蒹葭的倒影在青溪中呈现。此句亦是动静结合,“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清澈见底,动静相宜。

  诗人笔下的青溪,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安详,既幽深,又素净,令人喜爱。“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点出本诗主旨,“澹”既指溪水澄澈安然,也指“我”的心如溪水般恬静淡泊。结尾诗人暗用东汉严子陵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也想以隐居青溪来作为自己的归宿,再次体现诗人对青溪的喜爱和心境的淡泊。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全诗语句亦如青溪般清新自然,却韵味无穷。青溪并没有什么奇景,但正是因为这份素淡和天然,恰好契合了诗人恬淡的心境。诗人有意借青溪来为自己写照,写溪亦是写己,写水即是写心,心境、物境合二为一。

  或许,此刻的诗人,已不再是像诗歌开头那样,像“儿童急走追黄蝶”般追逐青溪水了。此刻,他已和青溪融为一体,物我两忘,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此刻诗人眼中的青溪,如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

  青溪与诗人,恰如刘长卿的诗歌——“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无情似有情

  过分水岭 (唐)温庭筠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分水岭”一般指两个流域分界的山,诗中指今陕西省略阳县东南的嶓冢山,它是汉水和嘉陵江的分水岭,是秦、蜀间往来的必经之地,在唐代是著名的交通要道。唐文宗大和四年(830)秋冬之际,温庭筠由秦入蜀,途经此地而作此诗。

  “溪水无情似有情”,开篇从溪水写起,着眼在一“情”字。溪水本是无情之物,前四字平常道之,后三字语意一转,道“似有情”,着一“似”字,巧妙地传达出诗人朦胧的主观感受。“似”字语意轻妙灵动,并不直接写实“有情”,而是巧妙地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究答案。

  “入山三日得同行”,是“溪水似有情”的第一重答案。诗人由秦入蜀,途经此山,山深路远,入山三日方能到达岭头。山路蜿蜒曲折,诗人缘溪而行,空寂无人的山谷中,溪水像是一位亲切的旅伴,一直陪伴着诗人同行。“三日”可见时间之久,溪水和诗人一直形影不离,“得”字体现出诗人心中的慰藉与幸运,体现出诗人在寂寞旅途中邂逅良伴的欣喜。可以想见,溪水那清澈的面庞、流动的身姿、清脆的声韵,给旅途中的诗人带来了无限趣味。此句颇有“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的意蕴。

  可惜陪伴不能久长,“岭头便是分头处”,诗人即将翻过山岭,和溪水分别,踏上新的路途。此刻迎来全诗的绝响,那是溪水发出的声音——“惜别潺湲一夜声”。原来,不只是诗人舍不得溪水,他彻夜难眠,不然,又怎会听得见这一夜溪声呢?或许,他为前路的漫漫和孤独而忧,或许,他正是为即将和溪水分别而忧。溪水不能说话,只有拼命流淌,来发出自己的回应。

  此句妙在七言皆从双方写来。“惜别”是诗人和溪水互相都依依惜别;“潺湲”写溪水流动的样子,也是三天以来它一直在诗人心中的样子;“一夜声”既是溪水不舍昼夜的奔流之声,是它挽留的话语,也是诗人难眠之时彻夜倾听到的惜别之声。其实,“入山三日得同行”的每一夜中,都会有溪流之声,只是在这最后的离别之际,它变得更加特别,更加“有情”,更像是嘱托的絮语。唐代李涉《再宿武关》一诗也和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处,诗云:“远别秦城万里游,乱山高下出商州。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湲送客愁。”

  过分水岭本是一段平常旅途,在诗人的笔下,一切都变得不寻常,溪水有情,旅人有伴。诗人赋予客观事物以人情,正如《人间词话》中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正如学者所评,“与其说是客观事物的诗意美触发了诗人的感情,不如说是诗人把自己美好的感情移注到了客观事物身上”。只要有一颗诗心,再漂泊孤寂的旅途也会奏响美妙的乐音。

  其实这首诗的底色是十分悲凉的,但诗人却能轻松写来。首先是旅途中的孤寂,“入山三日得同行”,表面看来是有了溪水的陪伴,但这正确切证明诗人是独自远行,溪水的“有伴”却是现实的“无伴”。正如孟浩然的诗,“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羁旅途中,明月似有情,亲近诗人,恰好反映了无人陪伴的孤独,只有明月在侧。宋代毛滂的《临江仙·都城元夕》也是写这样的悲凉:“酒浓春入梦,窗破月寻人。”将明月拟人化,佳节之夜,只有明月来找寻我,正反映了无人可团聚,唯有明月关心自己。古诗词中的这种移情于物,从对方处写来,大多都呈现出一种“有却是无”的情感模式。

  其次,是“我”和溪水的这次相遇,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结局。诗人入山,要翻山越岭,是向上而行;而水流却总是向下,奔流不歇。“我”和溪水从见面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向相反方向走去,本就会越走越远,“入山三日得同行”只是短暂的幸运而已。“我”和溪水,颇有郑谷离别诗中的意蕴:“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尽管这是一次见面即别离的相遇,但在这三天的相处中,在这“惜别潺湲一夜声”的絮语中,我们更加确证了溪水的有情,也更加读懂了诗人的内心。顾随先生讲诗,认为自我扩大之途径有两个,一是对广大人世的关怀,二是对大自然的融入。在自然方面,顾随先生特别提出,要“在悲哀愁苦中仍能欣赏大自然,能用鲜明的调子去写黯淡的心绪,以天地之心为心,自然小我扩大”。在这首诗中,温庭筠本是一位孤独奔波的旅人,但他仍能通过自己的诗心去创造一个有情世界,以自然之心为心。

  文学是什么?或许文学就是像温庭筠这样,在漫漫人生的空寂山谷中,拥有乐观看待一切并治愈自我的温暖的目光。(郭林丽)

[ 责编:金凌冰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文学圈子到圈子文学:有机遇,亦有陷阱

  • 《解密》:这杯混合果汁够独特但不好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