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戴雪晴
从事专职写作十年来,著名作家鲁引弓发现自己写作的速度越来越慢了。
这些年来,鲁引弓陆续推出了《小欢喜》《小舍得》《小别离》等作品,当它们被改编成影视剧后,话题热度一骑绝尘,全网累计播放量破百亿,并斩获了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等重要电视剧奖项。而许多观众不知道的是,鲁引弓完成《小别离》只用了短短17天,《小欢喜》《小舍得》则分别用了一个月。
继聚焦高考、小升初、低龄留学等话题后,鲁引弓瞄准了另一个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买房。有别于以往的“神速”,这回他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积累下海量真实的案例,通过描摹一家五户十余人为房子奔走疾驰的故事,浓缩出一部三十年间的中国家庭置房史,取其名曰《小宅门》。
长篇小说《小宅门》延续了“小系列”的创作传统,将复杂纷繁的社会百态,巧妙地编织于一个家庭之中,勾勒出买房众生相。新书甫一上市,便收获了广泛关注。
以小切口描摹大时代
从《小欢喜》到《小宅门》,鲁引弓笔下的“小系列”渐渐成长为脍炙人口的IP。他告诉记者,“小系列”中的“小”,指的是小切口。作为在新闻界驰骋了二十多年的“传媒老兵”,他深谙小切口所拥有的巨大能量。
鲁引弓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说:“我想写出人间烟火味。这是一种个体叙事,以小切口来记录离我们最近的事情,记录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落到千家万户,落到每一个屋檐下,从而映照出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
新作为何聚焦买房话题?鲁引弓告诉记者,六年前,他突然发现,不管是在马路、地铁、餐厅,还是在办公室工位上,几乎所有人都在谈论房子。人们似乎很难逃离房子的羁绊,毕竟它与乡土观、财富观、伦理观、家庭观息息相关,这种现象令鲁引弓感到好奇,于是,围绕“买房”来创作长篇小说的念头很快就闯进了他的脑海。
鲁引弓试图透过手中的笔,厘清中国人长久以来重视房子的根源。“家,上面是个宝盖头,许多人都认为,有了房子才有家。可当房子变成家里最值钱的财产,家的概念被财富概念取代了,这也是人们产生焦虑的原因。其实,只有往房子里注入足够的爱,‘房子’才能变成‘家’。”
在为《小宅门》寻找素材时,媒体人身上积淀已深的调研功底派上了很大的用场。鲁引弓寻访了近50家中介公司,还特意在一家专门研究房地产数据的公司“卧底”上了半年班,记录下大量的案例。
“这半年来,我和数据公司的同事一起吃饭,一起喝下午茶,聊了很多的天,他们带给我很多的启发。我无法舍弃这些真实有趣的故事,所以小说中90%的情节与人物都有着现实原型。”他说。
《小宅门》可以说是国内第一部以房产中介为主人公的小说,鲁引弓倾力塑造了一位“90后”房产中介小哥——丁咚。他的故事,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最后一批福利分房中开始的。丁咚的父母为了赶上“末班车”,认识两周就火速结婚,又因性格不合匆匆离婚。长大后的丁咚意外成为房产中介,卷入了“小宅门”百般腾挪、奔走买房的跌宕历程。
除了帮忙处理房产买卖等具体事务,丁咚还充当了“救火队员”“摆渡人”的角色,在化解种种矛盾的同时,也试图熨平人们焦灼的情绪。有时一个不小心,便直抵了他人生活中的隐秘处。
这些隐秘往往直通人心,揭示出生活的真相,也使得《小宅门》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非虚构的质感,不少读者表示,这部小说读起来非常亲切,其中买房的故事真实得仿佛在家人朋友身上上演。“《小宅门》里的热辣滚烫,有生命的痴怨纠缠,也有挥手自兹去。”学者、影评人毛尖评价道。
“如果作家还待在房间里写作,他们的笔是写不过生活的。”鲁引弓注意到,非虚构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渐渐地,从事非虚构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多了。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作家往往需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链接最滚烫的现实生活。
“不去了解生活,不去采访,作品就没有在场感,就写不好当下。我的强项不是语言有多么美,或是结构有多么完整,而是我对社会话题的剖析比较精准。一个写故事的人,还是要走出去,拜生活为师。”鲁引弓说。
“我心安处便是家”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在《小宅门》里,鲁引弓用了不少笔墨来描绘丁咚的出租屋“雨林小屋”。丁咚在房间里种了大量绿植,龟背竹、散尾葵等热带植物比比皆是,他还养着一只名为“松果”的小狗,斑驳老旧的房间顿时生机勃勃。每一个来到这里做客的人,都能在层层叠叠的绿意中享受片刻的静谧与安宁。丁咚曾说过一句话,与900年前的苏东坡有着直接共鸣——“我心安处便是家”。
“我心安处便是家”,是鲁引弓借丁咚之口,最想传递给读者的话,也可视为《小宅门》的创作主旨。他坦言,这一笔,与一位大学师姐的真实经历相关。这位师姐早年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上世纪90年代扎根海南岛五指山种植茶叶,带领当地黎族妇女脱贫致富。鲁引弓将这段经历写入《小宅门》,让文中的“师姐”叙述了另一种生活的愿景:“茶树长得慢一些,不要紧。茶树和人一样,都有它的生长期,没有什么是‘来不及了’的,树和人是一样的,急了,就不是原来该有的样子……因为不施农药,小鸟飞来为茶树除虫,每天清早,叶片上全是露珠,这是茶园该有的样子。”
提醒人们找回家与生活最本真的模样,是鲁引弓从事写作的重要意义。尽管“小系列”一如既往切中要害,犀利地剖析社会热门话题,但他也热衷于为每本书写下温暖向上的结局,“这是为中国家庭送上一颗糖”。这一习惯与他常年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紧密相连,毕竟,真正有力量的新闻报道,会发出一束光,为人们提供恰如其分的情绪价值,也为他们赋予更多前行的动力。
在某种程度上,鲁引弓也与丁咚一样,承担着类似于“摆渡人”的角色,他不希望自己的作品仅仅在文学界流传,仅仅印刷在纸张上。在他看来,好的作品应该走向大地,主动“破圈”,以更积极的面貌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书籍作为内容产品之一,创作流程只是其中一环,更重要的是与读者完成书籍的传播。”在新书推广过程中,鲁引弓不仅带着《小宅门》“闯”入了互联网大厂和房产中介公司,还小试牛刀,与房产类自媒体进行首次“连麦”。
观众们从未想象过,能够在看房的直播间遇见真诚的文学分享。他们由此展露出更多的热情,踊跃程度令鲁引弓备受鼓舞,这对他来说已是一场小小的胜利——接下来,他还要继续完成“小系列”,继续书写最滚烫的日常生活,记录下当代人最真实的情感与梦想。(戴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