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蒙胜国
《血路归根》是继《守候晨光》之后作家黄一鸣创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书共28万余字,是一部反映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荷属东印度群岛后,华侨华人奋起反抗日寇暴行的小说。
书中,以符克任、李满峰、陈李妹、黄志坚、陈月娥等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在日本侵略荷属东印度群岛时期,冒着生命危险阻挡日军掠夺石油资源,解救日军强征的荷兰“慰安妇”少女。他们在日军集中营里受尽各种酷刑折磨,又利用自身优势和摄影特长与日军周旋,保存战争罪证影像资料,最后迎来日本战败投降的大结局。
应该如何在小说中真实再现那个时代?由于小说中的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因此细节的塑造和处理,最考验作者的表现功力。《血路归根》在人物和细节上的精心塑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作者对那个时代华侨华人生活的深刻认识。作为印度尼西亚归侨,集纪实摄影家、影像评论家、作家等身份于一身的黄一鸣对此十分了解。作者动笔创作这本小说前,曾花费两年多时间采访了书中十几位人物的原型,深刻感受到华侨华人在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粤北地区的真实生活。此外,他还阅读了大量人物回忆录、太平洋战争史、人物传记、印度尼西亚史,从中汲取文学和史料养分,创作态度严谨认真。
一般来说,作家创作前的准备功课就是占有大量材料,化材料为己所用,这样才能在创作时让小说充满细节。笔者在阅读《血路归根》时,能切实感觉到该书中的许多细节都可以生成饱满的画面。例如,黄炳南一家返乡前的喜悦、旅途中的忧心忡忡、被匪徒打劫后的无奈和伤痛;华侨总会集会时被日寇发现,全部与会人员都锒铛入狱;亲人的探监、恋人之间的无尽思念和牵挂、集中营慰安妇受辱自戕的惨痛……作者的细腻笔触让我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一名摄影家,黄一鸣在书中塑造了两个人物——黄志坚、翁源。深陷困境的他们,巧妙利用摄影特长与日军周旋,保存战争影像资料作为罪证。当照片曝光过度、即将成为废片时,黄志坚超常发挥自己的特长,配置了冲洗照片的药水,最后成功保留照片。这种精心设计的小说情节对于黄一鸣而言,可谓随手拈来的细节,让书中塑造的人物更丰满、更有质感。
此外,《血路归根》还通过细致的细节描写,为读者呈现了一幅20世纪40年代东印度群岛的风俗画,让以符克任、李满峰、陈李妹、黄志坚等为代表的华侨华人形象有了更多立体感。(蒙胜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