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故宫建筑之美》:寻找燕王府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故宫建筑之美》:寻找燕王府

来源:北京晚报2024-08-24 10:08

  作者:吴越

  说到故宫的建筑之美,我们总会想到红墙黄瓦,那些琉璃飞檐,描画得精致的纹理图案,还有各种走兽与背后的建筑黑科技。面对着这片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宫殿群,人们可以追溯建筑中梁柱的原产地,可以探索每一块琉璃瓦的制作工艺,可以讲述这座宫殿与光影的完美契合。然而,这些外在之美的核心聚焦于故宫的建筑理念,那些独特的设计背后是政治的实用性与帝王的荣耀感的结合。

  当我们翻开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祝勇与著名摄影家李少白合著的《故宫建筑之美》,我们能看到从表象到内里,从故事到原理,故宫的建筑所透露出的美,在两位作者的具象下呈现出怎样的独特之处。文字由祝勇撰写,图片则由有着“故宫摄影第一人”之美誉的李少白配置。书中遴选了故宫中有代表性的建筑,以文化散文的笔触讲述了其历史渊源、建筑形制和审美功能,并细述了与之相关的人物、故事、历史变迁,由此围绕生命、权力、家国等主题做出了深邃而独特的思考。

  从元皇宫到燕王府

  洪武十三年(1380年),年轻的燕王朱棣带着徐达的爱女离开了南京城前往曾经的元朝大都北平。朱棣在北平的住所燕王府,早在朱元璋生出册封儿子们为诸侯王的计划时,就已经开始营造修建。历史上对于朱棣燕王府的位置也是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燕王府在太液池西岸,元皇宫的西宫内;还有学者认为,燕王府就在元朝紫禁城的大内中。

  据史料记载,燕王府的正殿叫承运殿,面阔十一间,次殿圆殿、存心殿,面阔皆为九间。在古代皇权社会的礼制中,十一间、九间的规制,只有皇帝才能享有,而王府的规格,最多只能在九间或九间以下,很显然燕王府的规制已然僭越。这也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指控朱棣的把柄。

  朱棣面对指责,曾自我辩解过,他说道,燕王府就是以前的元朝皇宫,他住在这里也是朱元璋的意思,二十年来他没有修缮、扩建,所谓的不同只是利用了元朝的旧建筑。朱元璋当初让朱棣住进这里,也是因为明初百废待兴,与其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不如直接把元朝故宫改做燕王府。对此,朱元璋还特别发过口谕:“除燕王宫殿仍元旧,诸王府营造不得引以为式。”让其他皇子不得效仿。

  元朝皇宫的资料中显示,太液池东边的元朝大内正殿大明殿面阔十一间,太液池西边的隆福宫和兴圣宫的正殿,面阔只有七间。基本上可以判断,朱棣燕王府的正殿承运殿就是曾经元朝天子上朝的正殿大明殿。元朝皇宫的正殿大明殿,大概就在今天紫禁城西路慈宁宫的附近。而元皇宫的三大殿则被朱棣改建为仁智、大善、仁寿燕王府三大殿。2016年故宫博物院在对慈宁宫花园发掘时发现了原燕王府仁寿宫的旧址,证实了嘉靖时期,为了供蒋太后居住,而拆除的仁寿宫就在慈宁宫下。

  今天武英殿前那条弯曲的御河,就是曾经元朝皇宫的金水河,金水河上的三座青白石桥,也是后来燕王府的金水桥。虽然后来有修葺改建,这三座白石桥仍有一座保留到了今天,这就是武英殿东的彩虹桥,论起来这座桥算是元代的遗物。

  从燕王府到紫禁城

  靖难之役夺取皇帝之位没几年,朱棣就有意迁都回北京,至于为什么要迁都,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康熙皇帝就曾翻遍《明太宗实录》没有找到一字记载,作者也并没有猜测,而是将重点放在朱棣日后的行为上,理解朱棣为什么不留文字记载。明初曾修建南京、凤阳两座都城,且凤阳劳民伤财后还以烂尾结束,对于刚夺取政权的朱棣来说,此时又要修北京城,朝臣的反对是必然的,这还会影响到他执政的根基。

  朱棣营造紫禁城的工作采用的是迂回策略,他以燕王府作为自己北狩的住所,开始了“修补”工作。朱棣又总是亲征鞑靼和瓦剌,住在北京的时间越来越长,督造紫禁城的意思也越来越明显。元朝的旧宫殿大概也是在这个时候被大规模拆除,唯独燕王府被朱棣留了下来,为了保存燕王府紫禁城只能整体横移。燕王府西侧为太液池,西边没有空间了,新宫殿只能往东移。于是,工匠们在北京这块土地上重新寻找中轴线,在燕王府东侧150米处,落了根,成为后来的紫禁城。

  新中轴线的确立,也让燕王府的旧三大殿成为紫禁城西路的主要建筑。为了与东路的文华殿对称,在燕王府三大殿的南边又加盖了一座武英殿。如果细看武英殿,人们也会看出端倪,武英殿门口离内金水河实在太近了,在布局上显得有些局促。

  中轴线的东移,让燕王府成为西路宫殿组,更是错开了元朝皇宫,让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皇宫营造理念,重新回归到农耕民族坐北朝南、靠山依水的营造理念上。

  从内朝到外朝

  北京故宫的建设,也是以三大殿的架构为主,沿着中轴线向两侧扩张,并把旧元朝皇宫、燕王府等建筑群容纳其中。作者将史料中营造的礼制与实际建筑结合,讲述在故宫中传统理念的运用与创新。

  故宫这种一路承袭的布局,究其根源要追溯到周代确立的宫殿制度,在《周礼》《礼记》《仪礼》中都有“天子诸侯皆三朝”的说法。书中作者通过各种传统理念细讲这种被称为“三朝五门”的布局制度,按照阴阳的布局,外朝为阳,内廷为阴,奇为阳,偶为阴。在这种理论下,外朝建筑布局多用奇数,而内廷建筑多用偶数,比如三大殿、东西六宫等,奇数偶数也分别代表着工作和生活。

  “三朝”指的是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外朝、燕朝,分别举行大规模礼仪性朝会、日常议政朝会和定期朝会。而将其分割出来的“分割线”则是五座大门,明代五门为大明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清代的五门为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和乾清门。

  划分出不同的区域,用门楼相阻隔,等级因距离而拉开,形成了制度上的仪式感。作者在书中举了个例子,以明朝为例,朱祁钰登基那天,文武百官在奉天殿(太和殿)跪听即位诏书。听完诏书官员们就开始往外走,然后到承天门(天安门)外,等待诏书在这里颁行天下。宫内这边,诏书被仪卫官护送出午门,放在龙亭内,卫士抬起龙亭跟在皇帝的御仗后面,出午门、端门,登上承天门。

  承天门外金水桥上跪满了官员,再听一遍诏书后,宣读官将其放入礼器中,缓缓从城楼上降下诏书。城楼下的礼部官员,将诏书再放回到龙亭里,并护送至位于大明门东侧的礼部,刻板印刷,而后颁行天下。这样一套过程,就是从内朝到外朝的全过程,除了重要的政令由此发行到全国外,日常的亲民谕旨也是由此发出。每月初一,被选出来的地方德高望重的老人会站在金水桥南等候皇帝谕旨,谕旨多是为了表达亲民重视务农,防灾防盗等日常慰问。别看这种谕旨没什么新意,但即使是嘉靖、万历这种多年不上朝的皇帝也不敢怠慢。

  从大明门进入皇宫的领域,再到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这一步步脚印塑造出了故宫这座宫殿群的仪式感和威严感。当我们感慨故宫的建筑,去拍摄那些大殿广场、屋角飞檐时,才能体会到故宫美的根底,就是来自对古老礼制与仪式的认同与反差。(吴越)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花 晖:讲述守正创新、美美与共的传统文化故事

  • 詹 丹:改编传统文化名著的前提是理解文化特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