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里奇·罗伯逊《卡夫卡是谁》:大师的一生是漫长的祈祷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里奇·罗伯逊《卡夫卡是谁》:大师的一生是漫长的祈祷

来源:文学报2024-08-30 09:46

  作者:刘金祥

  多年以前,当记者门多萨采访小说家马尔克斯时,马尔克斯直言不讳地指出卡夫卡使自己“发现成为一个作家的禀赋与潜能”,可以说没有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没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后来的魔幻现实主义。不仅是马尔克斯——这位20世纪拉美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对卡夫卡始终怀着钦佩与敬仰之情,即便是心高气傲的福克纳,才学渊博的博尔赫斯,以及学识卓著的昆德拉这三位世界文坛赫赫有名的文学大师也掩饰不住对卡夫卡的仰慕与敬重。毋庸置疑,在参与塑造二十世纪文学观念的诸多世界级文坛巨擘中,弗兰兹·卡夫卡无疑是其中最坚定最笃诚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小说、散文、随笔等诸多题材的文学作品,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学风向标,而他的《变形记》《城堡》《审判》等知名小说,更是坚挺地伫立在世界文学经典作品的行列。

里奇·罗伯逊《卡夫卡是谁》:大师的一生是漫长的祈祷

  《卡夫卡是谁》,【英】里奇·罗伯逊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23年1月

  览读卡夫卡,既是危险的文学活动,也是惬意的艺术享受

  近期阅读英国剑桥大学里奇·罗伯逊教授所著的牛津通识读本《卡夫卡是谁》(译林出版社2023年1月再版),发现作为孤独者和受难者的卡夫卡,与作为文学大师的卡夫卡是高度耦合出奇一致。罗伯逊教授以灵动、朴素、简约的笔触,既向读者表达了卡夫卡痛苦与绝望、孤独与恐惧的内心感受,也向读者展现了卡夫卡梦魇般的人生境遇。面对波诡云谲、奇异多变的社会环境,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以冷静的头脑和沉稳的笔触,自信从容地写道:“今天早晨,许久以来第一次觉得想象这把刀在我心中转动的快乐”,“我们生活在半夜里的寂静之中,我们转身向东或向西,经历着日出和日落”。罗伯逊教授在书中记述的卡夫卡一把“刀”的意象,似乎击碎了众多读者梦中的冰海,使人们如同与卡夫卡设身处地、感同身受一般,深切体验一场不亚于卡夫卡自己的不幸与凄楚,人们只能在遥远的时空中屏住呼吸不停地祈祷。作者在书中所说的“对青春的畏惧,对荒唐的忌惮,对非人生活的胆寒”,这几乎构成了卡夫卡心灵生活的斑驳而繁复的图景。熟读卡夫卡小说作品的人们,不难发现人类对强权的极度崇拜,对罪愆的无望追寻,人类被现实世界排斥和对现实虚幻本质持守的无助无奈,以及世俗社会对社会底层的粗暴干涉,这一切都在20世纪这座巨大社会实验室中被反复试验,《卡夫卡是谁》这部书中对此做了详尽铺陈和独到阐述。然而,面对纷繁杂乱的现实世界,特立独行、穷困潦倒的卡夫卡,并没有放弃他的“耐心游戏”。虽然卡夫卡未能颐享天年且婚姻生活屡屡告败,但他依然借助文学作品表达他的“内心向往”,以此期许和憧憬他偌大而纯净的精神世界,从而把握一种属于他的“巨大的幸福”。“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断,是用似是而非的木桩将模棱两可的事务圈起来”,正如书中引述卡夫卡的话加以表达“人类也许只有一个主罪:缺少耐心,他们被逐出天堂;由于缺乏耐心,他们只能去黑暗的地狱”。在本书作者看来,卡夫卡善于借用“玻璃罩下的弹子”作为表达的道具,来状写和阐释“练习耐心的游戏”,作者通过梳理卡夫卡心路历程得出如下结论,对卡夫卡而言,不变的执念和坚韧的忍耐,就是一种人生的成功出圈,而这种感悟恰恰与卡夫卡的同辈分乡友——著名诗人里尔克的想法高度契合:“既然有胜利可言,那么挺住就意味着一切!”终其一生倾向于过一种精神独立生活的卡夫卡,在自己心灵深处开拓了一个精彩而丰饶的艺术世界,他也由此获得了无垠的思想疆域。

  罗伯逊教授认为,总的说来,卡夫卡既是一个文学家,也是一个思想家。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对身体和社会组织的反思从未停止和断绝,所以,览读文学大师卡夫卡,既是一项可怕危险的文学活动,也是一次惬意愉快的艺术享受;可怕危险之处在于,卡夫卡会动摇你习以为常的观念与思维,也会促使你怀疑和反思生活;惬意愉快之处在于,即便深知生活的艰辛与悖论,你却从不甘于泯灭对生活的追求与信心。当下文学研究早已摆脱了强大的“作家中心论”的局限,并逐渐走向“作品中心论”、“读者反应论”,但大致了解一下卡夫卡的生平经历,对于理解和把握卡夫卡的文学作品,还是大有裨益的。《卡夫卡是谁》一书在盘点勾陈卡夫卡创作轨迹的基础上,对其代表性作品做了文本阐释和美学疏解,对其思想主旨做了深入思考和简要提炼,作者据此认为卡夫卡小说作品的审美意蕴和思想内涵是极为深远的,以至于同时代和嗣后很多作家对卡夫卡作品高度服膺和大加推崇。该书引用了作为文学同道和艺术知音的捷克著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对卡夫卡的认同与赞誉:“我们不如说卡夫卡文学表现的是人以及人的世界的一种基本可能性,一种非历史的可能性,它常常与人为伍,并且相随永远。”我们知道,文学不以研究现实为目的,而是揭示现实生活和历史生活的客观存在,尤其是揭示人类真实存在的诸多可能性,正是以这种“可能性”为标尺和旨归,昆德拉把卡夫卡视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先知和思想预言家,而卡夫卡也正是以他对人类存在的可能性的洞察与探寻,为后世读者建构起一座与现实世界表象上大相径庭而骨殖同一的文学世界,这个文学世界是可以与现实社会相互映衬彼此观照的艺术存在。《卡夫卡是谁》一书认为,在这个人与文学、现实与艺术并置的二维场景中,卡夫卡始终俯视剖解着人类的生存境况,他的文学理想与精神“耐心”,衍生出他所发现的各种“可能性”,并驱使他始终坚守着“坚定的内心”,面对卡夫卡辟建的文学世界以及美学国度,很多读者或许应当有所领悟:人,从某一点或某一时段开始,便不再存在着任何精神上的退路。

  他是他自己的对立面

  英国现代著名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复杂和人生的痛楚,并以奇妙的创作手法揭示出人类异化的处境和征兆,他也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异化的作家。在卡夫卡的文学叙述里,阴郁的美一直像天空中翻卷的乌云一样不停地变幻着,有时候一丝阳光会突然穿过云层,形成耀眼而夺目的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无疑是20世纪“文学的先知、也是时代的先知与人类的先知”。《卡夫卡是谁》一书指出:“卡夫卡的文学作品与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但是当人们阅读他的小说著作时,经常忍不住猜测他的内心世界,对他进行各种各样的解读与阐释。”卡夫卡的小说和散文文本大都是自省的、内向的,他一直尝试在自己内心中化解与世界的抵触与生活的冲突,毕竟卡夫卡是他自己的对立面,是他自己最不肯妥协的敌人。卡夫卡写得最多的是日记和书信,可能是因为这两种私密文体更适合于内心倾诉,也同样适合于进入冥想和沉思的境界。罗伯逊教授认为,卡夫卡与这个世界有着很深隔膜与很大分歧,而这个世界对卡夫卡也存在着些许疑惑和诸多误解。卡夫卡在文学创作中葆有难以抑制的激情和傲慢,当他宣称自己是一枚甲虫时,读者大概会误认为卡夫卡流露的是被现实拒绝后的惆怅或凄婉,而事实上卡夫卡正是冀此表达对这个世界的不屑、轻蔑与排斥,当卡夫卡化身为一只甲虫时,他恰恰找到了蔑视这个世界的最好的理由和角度,作为动物的甲虫完全可以无需遵守人的秩序和规则,而当具有思维、语言等高级功能的卡夫卡化身为甲虫时,没有人知道他事实上正在实现一次凤凰涅槃式的自我放逐或精神突围。卡夫卡以这种荒诞方式从人的世界走开,从而实现了对这个世界最坚决的拒绝和最彻底的否定,从此卡夫卡嬗变为一个观察者和言说者,而不再是那个被人评评点点的牢牢地拴在这个世界上的被动存在,显然这是一个非常绝妙的艺术策略:他以这种异化自我的方式获得了超然世俗的角度和自由言说的权利;同时由于卡夫卡异化自我的本质是对世俗世界的不屑和轻蔑,所以,他也就从自己的孤寂孱弱中获得了抗御世俗的精神力量,进而用以完成他那孤独而伟大的创作,正如人们所说卡夫卡死后有多热烈的掌声,那么他的生前就有多冷清的孤寂。巴尔扎克的手杖上写着:我在粉碎一切障碍,而卡夫卡则不无感慨地写道:一切障碍粉碎了我,这句话在中外文坛流传的同时,也造成了广泛误读和长久误解,那就是卡夫卡往往被描述成一个非常懦弱的人,实际上并非如此。西方文学史充分表明,卡夫卡以熹微自成一种光明,以个体自成一种浩瀚,他以自己名扬全球的经典作品,真正实现了对人类苦难及黑暗深渊的深邃洞察和深刻揭示。

  读卡夫卡的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而读卡夫卡的人物传记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阅读《卡夫卡是谁》这部书,人们可以系统地了解到卡夫卡的个性、身世、境遇和结局:卡夫卡既高傲孤僻又奔放热情,他终其一生渴望拥抱生活,期待拥吻亲情,然而艰窘悲情的命运终究没能使其如愿,命运将他锤炼成一个矛盾体,既踌躇又坚毅,既脆弱又强硬。法国哲学家波伏娃曾说:其他的作家给我们讲的都是遥远的故事,卡夫卡给我们讲的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在卡夫卡那里,命运俨然是一座压抑沉闷的城堡:枯燥、冰冷、强硬、完全不可测度,人一边被它引导和感召,却又无法抗拒地朝它接近,一边又被告知他将永远无法进入其中,命运在这里露出了可怕的嘴脸,绽放出它的所有荒谬与严酷,简而言之,卡夫卡的一生是一次漫长的祈祷。《卡夫卡是谁》一书告诉我们:即便身处生活的逆境和波折,卡夫卡不仅没有丢弃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相反代之以发奋努力以寻找个性自由的道德勇气。该书也启发我们:人们当下所追求的热闹绝非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那只是贪念在怂恿欲望在鼓动,人们一路翻山越岭到头来只有孤独与自己永远陪伴,正所谓孤独是黝黑夜空中的一颗明星,虽然高冷和微弱,但毕竟能带让人一束抚慰心绪的光亮。

  (作者系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