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本领”与“心意”——读冯班的《钝吟书要》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本领”与“心意”——读冯班的《钝吟书要》

来源:北京晚报2024-09-15 11:35

  作者:林苗苗

  冯班(1602-1671)字定远,晚号钝吟老人,江苏常熟人,为明末清初的学者、书法家。明亡后,他佯作颠狂以避世,著有《冯氏小集》《钝吟集》《钝吟杂录》,并辑平生论书题跋函札,成《钝吟书要》一卷。

  据《清史稿》,冯班“淹雅善持论,顾性不谐俗。说诗力抵严羽,尤不取江西宗派,出入义山(李商隐)、牧之(杜牧)、飞卿(温庭筠)之间,书四体皆精”。他不仅善书,还精于书论,清人杨宾说:“虞山钝吟老人论书,大概祖陈绎曾,而绎曾《翰林要诀》十二章,本以执笔为第一,是以钝吟训于家庭有笔法、结法二说。”

  《钝吟书要》的主要内容为论述楷书技法和品评书家,其中论述技法以结字、笔法为主。冯班说:“书是君子之艺,程、朱亦不废。我于此有功,今为尽言之:先学间架,古人所谓结字也,间架既明,则学用笔。”“字有二法:一曰用笔。汝用笔疏硬而骨枯,非法也。看楷书,便知血脉处极细而有笔意也。二曰布置。左右向背,上下承盖,半阔半细,半高半低,分间架在布白处,汝毫无法,但直写而无意,不成字也。”“作字惟有用笔与结字,用笔在使尽笔势,然须收纵有度;结字在得其真态,然须映带匀美。”

  至于品评书家,冯班多以晋人、唐人为宗,推崇钟(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虽为陈说,持论也有新意。对蔡襄,他如是评价:“蔡君谟正书有法无病。”“尝学蔡君谟书,欲得字字有法,笔笔用意。”对苏轼,他肯定其论书的“笃论”,但认为“东坡书有病笔”。他最不满意米芾,这和米芾评价“颜书”与其意相悖不无关系。元人推尊赵孟頫,而“明朝人书,一字看不得,看了误人事”。在述史的过程中,冯班从明代后期出现的“书法艺术时代风格论”里衍生出结字“晋人用理,唐人用法,宋人用意”的论断,他对“师古变法”秉持的原则是:“变古法须有胜古人处,都不知古人,却言不取古法,直是不成书耳!”

  在《钝吟书要》里,冯班对书法家进行艺术实践时“本领”与“心意”的关系有着精深的论述。其实,这也从另一个视角回答了如何学古人、如何采古法的问题。所谓“本领”与“心意”,也就是“法”与“意”,对这个问题,冯班是以维护和强化古法的守业者身份出现的,他一方面要向明代掀起的一小股“无视成法,自由涂抹”的潮流发出自己的声音,一方面要为岌岌可危的“帖学”注入一针“强心剂”。

  冯班认为:“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本领极要紧,心意附本领而生。”“本领精熟,则心意自能变化。”他强调书家在熟练掌握和驾驭各种成法、练就较大“本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触及“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的境地。

  冯班对“本领”的内涵和制约作用,也有清晰而具体的界定:“所谓本领,只是规模古人,然须有取舍,不得巧拙兼效;虽欲博涉诸家,然须得通会,不可今古杂出。”学古人、涉诸家,必须“有取舍”“得通会”,若没有扎实的传统功力,没有有效的法则约束,既不能达到“两须”,也很难避免“两不”。那种恣肆的涂抹,只会践踏、破坏书法合乎传统艺术的“性”“理”“法”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规律性。

  为了证明其观点,他加以佐证:“唐人用法谨严,晋人用法潇洒,然未有无法者,意即是法。”“宋人作书多取新意,然意须从本领中来。”“晋人循理而法生,唐人用法而意出,宋人用意而古法俱在。”“唐人尚法,用心意极精。宋人解散唐法,尚新意而本领在其间。”

  冯班对“唐人用法”的评价是抓住要害的,对“宋人用意”的认识基本上是正确的;宋人以意为书,正是为了从精神上学习晋人。他认为,既然晋人把握了书法创造的客观规律,能得心应手,随意而书,其中必然有方法的运用;唐人、宋人以晋书为基础,表达各自时代的意兴,实现各自的艺术创造,当然要运用古法。他们都是有“法”的。冯班没有以一个时代的“法”去否定另一个时代的“法”,但他对不同时代的“法”加以区分。

  在冯班的“理、法统一观”和“意、法统一观”中,“理”是事物构成的客观规律,于书法上反映这些规律的就是“法”。原理派生方法,方法体现原理,故“理”“法”具有同一性。“晋人循理”,遵循客观规律,法在其中;“唐人用法”,“法”也是规律的体现;“宋人用意”,同样是从古人那里来。所以有法者并非无意,用意者并非无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才讲“意即是法”——也就是从用意中考察用法,从用理上理解用法,而不是把法当作某种固定的模式。

  冯班认为,对书家而言,有了精熟、高超的“本领”,才能“用心意极精”,才能“尚心意而本领在其间”,才能在创作时自由驰骋。“本领”与“心意”相互依存,不可偏废。不过归根到底一句话:“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从这方面去理解,冯班论断的合理性、积极性是比较容易被发现的。冯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虽然仍以传统书论作为基础,但他把传统书论向前推进一步,这值得肯定。

  画之“南北二宗”论,始于董其昌,冯班受其启发,根据书史知识,提出“画有南北,书亦有南北”。这是书史上第一次提出“书有南北”之说,比阮元的“南北书派论”还早一百多年。这一观点的提出,虽无明确论据支撑,但对阮元“南北书派论”的形成何尝不是一种启发与推动?受传统观点影响,冯班在《钝吟书要》里对宋、元一批有成就书家的品评持论过高,这是不足之处。

  总而言之,冯班的书学思想继承了明代积极、开放的一面,并且有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他对石刻碑版的推崇,无疑是清代后期“碑学”崛起的“先声”。(林苗苗)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