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辛晓娟:“诗说大唐”追寻那些熠熠生辉的大神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辛晓娟:“诗说大唐”追寻那些熠熠生辉的大神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4-09-26 09:20

  作者:王 勉

  中国诗歌绵延千年,孩子牙牙学语之时,家长往往就会引导其背诵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经典诗歌。这样的无缝对接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辛晓娟老师看来非常了不起,她说:“我们是习以为常了,但是放在世界范围内,有哪个民族能够如此?”

  辛晓娟是一位年轻的副教授,她的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文学、诗体学等。她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她以笔名步非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剧本和歌词作品。她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化活动,曾担任央视大型诗词文化节目“诗词大会”的历届题库专家及“经典咏流传”的总编剧和文学顾问等职务。

  于辛晓娟而言,历史是理性的,诗歌是感性的,她相信诗歌有连接整个民族情感与记忆的力量。那么,那些光彩夺目的大诗人在他们的时代是如何生活的?有着怎样的衣食住行?辛晓娟在唐诗中穿梭,通过诗歌还原唐代那些著名诗人的生活场景,并将这些思考和研究融汇在她的新著《人生得意在长安:诗说大唐》中,为读者呈现出了唐诗背后的时代画卷。

辛晓娟:“诗说大唐”追寻那些熠熠生辉的大神

  创作经历有助于了解诗人的细腻心思

  辛晓娟在唐诗研究中有很多创见,这在11年前她的著作《杜甫歌行艺术研究》中就大有体现。比如杜甫喜欢模仿友人擅长的诗风做诗,然后将诗赠送给对方。对于这一心态的把握,辛晓娟坦言自己的创作经历有助于了解诗人的细腻心思,“我原来在创作的时候,偶尔也会去模仿朋友的文风,有时候会有一种较量感,比如你写得很细腻,我就要写得更细腻,然后寄给你看,会有这样一种心态。看杜甫的作品,比如他写歌行体的时候,有几首诗写得比较像李白,他去表达自己豪迈、仙气的一面;有的诗又有岑参奇绝的一面。”

  在辛晓娟看来,杜甫说自己“转益多师”,其实就是不断学习。“杜甫不是一个天才型的诗人,他靠不断学习和努力,达到了和天才比肩的位置。李白是他的偶像,李白很早就靠天分站在了山巅,杜甫则是吸纳优秀作品,向一切优秀的人学习,最后从另一条路同登绝顶。”这样看来,两位大诗人不同的成就之路,本身就值得后人学习。

  那么,诗中的大唐,从何时开始记载与日常相关的琐事呢?辛晓娟说,这问到了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写诗到底为什么?“其实中唐是一个分界线。中唐以前大家写诗更多是抒情言志,中唐以后大师们开始愿意把日常写在诗歌里,尤其是元稹和白居易。盛唐人觉得写诗是一件神圣的事情,但中唐人认为写诗是日常。日常的书写无形中记录了长安城的历史。”

  【住】经济条件不一样,选择住地也不一样

  辛晓娟说,唐代的长安城格局东贵西富。因为地势不平坦,东边较高,西边较低。古代排水也不发达,一下雨雨水就向西流,所以贵人愿意住在东边。“长安城里有六条高坡,建造长安城的设计师觉得这几条高坡像易经的乾卦六爻,天然适合建造帝都,又是东高西低,所以这六条高坡的地段房价特别贵。”长安城有非常好的集市,西边有西市,东边有东市,东市卖的是奢侈品,西市卖的多是舶来品。“因为西边连接着丝绸之路的起点,所以西边是商业中心。”这就引出了诗人们“住”的问题。

  辛晓娟说,每个诗人的经济条件不一样,像著名诗人陈子昂是个富二代,他的父亲是四川的地方富豪,不仅富有,而且好施舍,由此养成了陈子昂的富家公子气。他的觉醒来自于一次忽闻读书声。“陈子昂十七八岁还在家乡逍遥自在地当侠客,直到有一天他喝醉了,回家时不小心走错了路,走到了当地的学堂前,听到里面朗朗的读书声,陈子昂突然感到这才是我人生的价值所在,于是他马上绝交了酒肉朋友,开始在家读书。没多久,就去长安城赶考了。”陈子昂到长安城住在宣阳坊,距宣阳坊不远就是娱乐中心平康坊,“相当于酒吧一条街,它的右手边就是卖奢侈品的西市,贵不可言。”

  辛晓娟又提起另一位诗人杜牧。杜牧是官二代,唐代有一句俗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就是说杜家和韦家这两个豪姓,离天子的距离只有一尺五,很有权势。杜牧自己却经常哭穷,有一次他给宰相写信说,我家虽然有钱,但传到我这一辈,兄弟姐妹分家产,我已经孤贫又孤贫,只在安仁坊有旧宅30间。“安仁坊距离宣阳坊没多远,他有繁华地段的30间房,还说自己孤贫,不能不说有点儿凡尔赛。”

  唐代的普通文人,就住得远一点儿了。“很多文人住在城南靖安坊,那里房子便宜。比如韩愈,就住在靖安坊。韩愈买一套房子很不容易,他24岁中进士,和陈子昂差不多,但他家里贫穷,父母去世早,他是由嫂嫂带大的。韩愈24岁开始在长安租房子住,直租到49岁才存够钱在长安买了一套房。”所以韩愈提到房子很激动,“他激动得专门写了一首《示儿》诗:‘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他教育儿子,你看我辛辛苦苦30年终于买了房子,你不一样,你继承我的,生下来就有房子,但是你一定要好好珍惜,这不是理所当然的。”

  我们关心的李白、杜甫住在哪儿?辛晓娟说,李白在长安没买房,一直住在旅舍里,后来当了翰林供奉后,就住在宫廷里了。杜甫更没有房,他一直旅居在长安,“他们俩都是没有在长安久住的人。”

  【行】骑驴骑马,不只是看心情

  房子好不容易买了一个,接下来另外一个好奇,他们在长安城里如何出行?

  答案是:马和驴。

  “你看杜甫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贺知章喝了酒之后还骑马,结果出交通事故,掉到井里面了。李白说自己是‘章台走马著金鞭’,不仅骑着马,还有一条金鞭。李白这个马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五花马是很名贵的。杜甫就不一样,杜甫说自己‘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怎么有骑马的,又有骑驴的?辛晓娟说,还是经济实力的问题。“在长安城里生活,想买匹马,首先不是每个地方都能买的,还得去西市或东市,这两个集市有专门出售马匹以及马匹所用工具的。但买马有很多要求,不是随便就能买的。”

  辛晓娟说,首先不能私下交易,因为唐代马是管制商品,是战略物资,可以买,但要向政府报备,而且政府会给一个指导价,不能乱卖。买卖时还要签合同。“那个时候是立市券,相当于现在的合同。正式的合同上要写明价格,马的毛色、年齿、特征等,甚至哪里有块疤,都得写清楚。也要有售后服务:买卖双方要遵守‘三日内听悔’,咱们今天是七天无理由退货,唐代是三天。”

  如果忘了立市券会怎样?“官方会追究责任,买家打四十板子,卖家打三十板子。”

  唐代买一匹马要多少钱?辛晓娟说,唐代初年和中期不一样。“在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他们生活的时期,一匹普通马是6万至10万钱。如果遇到千里名驹,花上百金也不足为奇。唐代一两黄金等于8000钱,百金就是80万钱,可以买一万担大米,是一笔巨款。”

  为什么我们经常看到诗人骑驴?是因为驴便宜?“确实是原因之一,驴是马的平替。一匹马要几万钱,一头驴的价格不到其1/10。”辛晓娟接着说,骑驴还有一个原因,唐代只有比较高级的官员才能骑马,如果是白生、平民,有钱也不让骑马。但后来又有转变,骑驴不再是因为人穷,或不让骑,或不擅长骑马,而是一种文人腔调。“这要归功于文人共同打造出了骑驴比较仙的形象。唐代故事里有道士常骑驴,比如张果老;文人,比如李贺。李贺个子高,手指细长,身体瘦弱,他每天骑着毛驴在后山觅诗,有灵感就写下来装在锦袋里,营造出了仙气飘飘的破碎感人设。”

  “其实李白也骑过驴。有一次李白骑着驴走到华阴县,冲撞了华阴县令的车队。县令让人把李白拦下来,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大胆,敢在这儿骑驴!李白说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不能不说李白就是李白啊!“从那之后,很多文人都喜欢骑驴了,不是不能骑马,而是就想骑驴。”

  在唐诗中,辛晓娟还看到有侠客骑驴,看到豪华牛车。侠客的驴是法术变出来的,豪华牛车则是大家摆阔用的。因为牛拉车虽然平稳但走不快,但坐车人要的就是慢慢走,炫耀的不是车,而是人。辛晓娟说,《明皇杂录》里讲到杨贵妃姊妹的牛车,里面金玉堆砌,还有精翠点缀,“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十万贯可以在长安买栋四合院。结果导致了一个结果:车被装饰得太重,牛都拉不动了。

辛晓娟:“诗说大唐”追寻那些熠熠生辉的大神

  【上班】眉毛胡子上挂着冰碴,脸上都是灰,一点威严都没有

  如此说来,唐代很多诗人都当过官员,那么他们怎么去上班呢?辛晓娟说,先说结论,他们上班非常困难和痛苦。

  辛晓娟先剖析长安方位。大明宫在城的东北角,一般的文人官员住在城南,他们的通勤距离大概有十几公里。再从上班时间看,唐代的早朝时间一般在六点到八点之间,要赶上上朝时间,大概四点就得起床。“平常日子还好,如果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那可就遭了罪了。”

  辛晓娟以白居易为例。白居易在元和年间担任太子左善赞大夫,要到太子东宫去上班。他就曾写诗吐槽,说早上起来鼓还没响,唐代的管理制度规定,敲鼓之后坊门才开,所以他起早了也出不去。他着急,坊门一开就像冲刺一样往东宫赶。“白居易骑马,但是一匹瘦马,走不远,使劲打也跑不快。”

  后来白居易去大明宫上班,一年冬天他提着蜡烛从他的出租房出发往大明宫走。“有钱人可以雇人帮忙提蜡烛,白居易是自己提蜡烛。”当时长安城的路面没有硬化,都是土路,一遇雨雪便泥泞不堪。“唐朝对宰相有一个优待,就是朝廷会用白沙子从大明宫一直铺到宰相家门口。”白居易不是宰相,但他和宰相有一段同路,沙子路比土路少泥泞,但下雪天会非常湿滑。

  白居易写诗:“上堤马蹄滑,中路蜡烛死。十里向北行,寒风吹破耳。”“寒风吹破耳”是因为终于走到大明宫门口也不能歇,要站在那里等皇帝准备好了才能进去。大唐王朝,堂堂朝廷命官,在大明宫门口,没有一个地方遮风避雨,一旦遇到刮风下雨,这些官员眉毛胡子上挂着冰碴子,脸上都是灰,一点威严都没有。辛晓娟说,直到元和年间,白居易、元稹等大臣都反映这太不像话,将此事上书朝廷,才争取到一个棚子。

  辛晓娟说,到大明宫口还不算完,进入宫门,还有一条长长的门道,穿过门道再向前走,是一座可以容纳数万人的巨大广场。到了这里,即使是宰相也不能骑马了,所有交通工具放下,全体步行走过去,那个长度大概有公交车一站地的距离。

  好不容易走完广场,面前是一条四米多宽的水渠,上面有三道桥,过桥之后到含元殿。到此辛晓娟补充说:“不是每一次上朝都在含元殿,只有重大节庆才在含元殿。”

  假设赶上了大型节庆怎么样?“含元殿的地基有五层楼高,上面的建筑是16层。没有电梯,只能爬。含元殿门口有两条阶梯,这两条阶梯从很高的含元殿上垂下来,时称‘龙尾道’。”

  龙尾道有多远?78米。

  据说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就在一次爬龙尾道后体力不支了。“柳公权当时80多岁了,早上没吃饭,又爬了78米的龙尾道,到了大殿前后,已是气喘吁吁、精神恍惚。那次是一个宣布皇帝封号的盛大庆典,皇帝的封号本来是‘和武光孝皇帝’,柳公权却说成了‘光武和孝’。结果被御史弹劾,罚了他三个月的俸禄。”

  【人】他们在生活里留下的痕迹更为光彩夺目

  辛晓娟从唐诗去看唐代人生活的同时,也在思考国人喜爱唐诗的原因。“我们爱的仅仅是‘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华丽宫殿,爱的是‘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山河壮美吗?我觉得不单纯是这样的,我们更爱的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

  辛晓娟感慨:“人才是诗,人也是永远读不完的书。李白把自己活成了一首诗,杜甫也是,所以只读他们的诗我觉得是不够的。他们的一生给后世人们的审美带来的启迪,比他们留给这个世界的一千首诗更加震撼。我们会遐想,在那个时代居然出现了那样一个人!”

  辛晓娟在书里专设一章书写对于唐开元盛世的思考。“唐的盛世到底盛在哪里?是经济发达、地域广阔?我想不单是这些,它还盛在人物。这些诗人在生活里留下的痕迹,才是更为光彩夺目的。”

  “仅以天宝三年为例,这一年杜甫在长安写下了《饮中八仙歌》,他看到了这些神仙一样的人物。这一年李白44岁,刚刚放还,离开了长安。这一年的夏天,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与高适一起开启了一场文学史上的壮游。这一年王维刚过不惑之年,开始经营他的辋川别业。这一年岑参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了进士,意气风发。而如果我们在这一年把目光不局限于诗人的话,有一位将军叫做王宗汜,他正接受朝廷的封赏,因为他在前一年击败了突厥军队,从此塞外安定。同是这一年,郭子仪中了武举,准备大展拳脚。”

  说到此辛晓娟悠然神往:“如果我们回到天宝三年的长安城,可以听到李龟年唱着新曲,董庭兰弹着琵琶,公孙大娘正在向弟子们传授剑舞的奥义。怀念那个时代,更多是怀念那个时代熠熠生辉的人物。我愿意从人出发,从他们的作品出发,看他们在那个时代遭遇了什么。”(王 勉)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袁小禾:从《一间自己的房间》到“一条自己的道路”

  • 韩浩月:在院里看戏,喜剧链接“城市与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