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故乡深处的隐隐作痛

来源:北京晚报2024-09-28 10:37

  作者:几又

  读书往往有些原因,翻开这本书,权因“何大草”这三个字。此前看过他的小说《春去春回》和《拳》,对他那洗练的语言风格记忆犹新。《从故乡开始:三十岁以后的写作课》一书中,十二篇作品均来自于何大草写作工坊的学生,字里行间流露出他们对何大草作品的喜爱,叙事含蓄隐忍,特别切合“近乡情怯”的乡愁。

  如同何大草本人的作品特色,这些习作并不陈规于一些小说常见的那种大段大段的场景铺垫,而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开门见山,常会带来一种扑面而来的压迫感,从一开始便牢牢抓住读者的眼球。何大草说,他“不用统一的教材”,在他开设的课程中,有一门叫作“影响小说的小说”。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本书第一篇作品《春生》的作者瑞莹来自于萧红的故乡——东北呼兰。萧红笔下的呼兰河,诙谐的语调中常常会闪着晶莹的泪花,如同她那颠沛流离但又充沛丰盈的精神生活。这篇习作虽然稍显青涩,但故乡的厚重与质朴溢出纸面,人物形象刻画亦颇富笔力。

  本书主题是“故乡”,不过前面加了一个“三十岁以后”的定语。三十而立,人生已经有了初步的社会经验积累。社会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个性的棱角与社会产生激烈地碰撞后,常常习惯在回望故乡中寻找心灵的慰藉。故乡不一定是我们生活的舒适区,但一定是我们精神的治愈所。故乡,是许多作家无法割舍的情感纽带,如同鲁迅笔下有一个闰土,而贾平凹的乡土散文亦曾火极一时。

  虽是习作,但本书作品不乏惊艳之处。个人对最后一个故事《九树王》(作者汪仁)最为印象深刻。一个被捡来的、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因为先天性驼背,在外面不受乡邻待见,回到家里也难以讨得养父养母的喜欢。为了赢得这个后天家庭的认可与接受,这样一个饱受歧视的生命顽强地挣扎,哪怕一根毫不起眼的稻草,他也会以搏命的努力去紧紧拽住。大团圆的结局足以让读者松上一口气,但对一个残疾儿童而言,他人生中的更大挫折远未开始。一个光明的故事结尾让人如释重担,但光明的结尾并不是生活的普遍现实,所谓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本书中的许多故事将重点放在边缘群体身上。那个天生少了一根手指头的“断指”婆婆,连亲兄妹都视其为灾星,不愿来往(章立娟《断指》);从外乡流落到彭家庙的马牙亥,仅仅因为异姓,居然成了村里人的免费出气筒,每个人都可以骂他,只要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完全不用在乎他的感受(屈川莉《彭家庙》);作为上门女婿的父亲,有些生意头脑,外加热心肠,却屡屡遭到母亲的警惕防范与百般刁难(彭小刀《九棵樱桃树》);那个捡回来的青妹儿,似乎给家里带来了好运——终于生了儿子,但也因此被变相地逐出家庭。她以独有的倔强与毅力,终于赢得属于自己的人生(戴爱梅《青妹儿》)……边缘群体的群体性登场,确实反映出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不过,另一方面也隐约折射出,这些作者社会阅历与生活观察能力或仍有所欠缺,创作还显稚嫩青涩——为了制造冲突性,于是聚焦于一个个自带话题感的特殊人设。倒是以为,锅碗瓢盆才是绝大多数人生活的主旋律,普通人的生活才是故事的最大富矿。

  这些习作中,也不乏一些饱含生活情怀的鲜活故事。在《李大娘》(作者黄可静)一篇中,外婆居然会将几块肉偷偷地藏好,但在女儿面前又百般抵赖,为的只是将这几片肉带回老家给儿子。这个细节与重男轻女陋俗未必有关。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也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那就是农村老人总是最关心过得最差的儿女,常常会跟过得最差的儿女生活在一起,力所能及地为他们做做事,分分忧。

  另一个有趣的细节则蕴含在《九棵樱桃树》的故事中。入赘的父亲与母亲吵架习以为常,但仅此而已。为生活琐碎吵架固然不好,但这也是释放矛盾的出口之一。记得笔者老家曾有过这么一件事,有对夫妻多年不曾吵闹,在外恩恩爱爱,好不令人羡慕,但有朝一日,俩人因一小事互生龃龉,直接滑向离婚的深渊。打打骂骂也是生活坚强的外化表现,矛盾本就需要一个泄压的出口。

  婚外情是写滥讲滥的话题,但书中的几个故事在讲述这一主题方面不无亮点。《三个月亮》中的外科医生在妻子家族的重压下几乎喘不过气来,与“我”那离过婚的母亲互生好感,私下里也确实幽会过那么几回,但二人并未越过道德红线。还有《九棵樱桃树》中的父亲,虽然平时照顾“白露妈”较多,也可能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父亲甚至亲眼看到“白露爸”与乡下女老师交好,但并未落井下石,乘虚而入。乡村道德力量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强大。

  故乡有落后传统的一面,也有纯洁坚守的一面。虽然不同作者笔下是东南西北不同的故乡,但故乡的情怀却是共同的语言。从故乡出发,这是许多人的人生转折,也是写作叙事的重要起点。故乡是这样一个地方,离开久了,就渴望回到那里;可在那里待久了,又渴望挣脱那里的种种束缚。对许多人特别是偏远农村出来的人而言,故乡的穷困与交通的落后,还有各种生活的不便,保障的缺失,让人难堪承受。这也是许多人当初努力学习,使尽浑身解数也要走出故乡的原因。故乡的回忆虽然很美好,现实却很骨感,有时甚至有些残酷。美好的回忆往往既不久远也不深刻,痛的记忆则是漫长和痛彻心扉的。

  本书不少故事是对老人的回忆。老人就像一个故乡的魂,他们努力传承着用大半辈子积累的各种经验。我们遥望故乡,是因为怀念故乡的那些美好,我们离开故乡,是因为对故乡还有很多不满足的地方。故乡深处的隐隐作痛,正是因为我们对故乡怀有深厚的情感。故乡是我们人生的原点,事业的起点,也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回望故乡,就是为了卸下精神的重负,重新出发。(几又)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