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巴金,对世界深沉的爱与思索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巴金,对世界深沉的爱与思索

来源:文汇报2024-10-17 12:02

  作者:王雪瑛

  “文学给我们带来希望,带来勇气,带来力量,让我们看见更多的光明。”“写作真有所谓秘诀的话,那就是把心交给读者。”质朴的话语传递着诚挚的心声,他的作品让一代代读者携着文学之光,不畏黑暗和风雨勇毅前行。今年是巴金诞辰120周年,他的人生和文学创作标示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巴金与时代,巴金与文学,巴金与读者为我们展开了广阔的话题。作为一位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今年10月17日,巴老离开我们19年了,他对世界深沉的爱与思索,他的文学始终紧贴着祖国和人民,散发着光与热。本期与巴金研究专家一起,重温巴金的作品与话语,让我们在当下语境中体会文学的永恒魅力,他深入的思想探索与真挚的文学情怀,为我们当下的文学实践,提供了引导、经验与心灵滋养。对话嘉宾:陈思和(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领域一级教授)、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

  像北斗星照耀与春风化雨的润泽感

  王雪瑛:巴金先生坦言,自己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从他创作的《家》《春》《秋》,《雾》《雨》《电》,到《憩园》《寒夜》《随想录》等重要作品,他的文学作品发时代之先声,关注青年在历史变局中勇敢冲破桎梏的成长之路,控诉、揭露封建专制的黑暗,探寻个体生命的发展,民族面向光明的前路。他的文学创作从社会状况和现实人生出发,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在现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精神探寻中留下深刻印记,请说说巴金文学创作的特色,文学语言的魅力。

  周立民:巴金先生是一位创作时间长、作品丰富的作家,无论怎么概括他的创作特色都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嫌。只能说以下几方面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是一位有信仰的作家,他的作品充满着信念的力量,这些信念代表着人类追求的价值;他的作品有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特质,给人以精神的鼓舞和提升。巴金的创作总能抓住时代的社会关注的焦点,并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反封建”,五十年代的“热情的赞歌”,新时期的“讲真话”,从社会反响上看,他作品的核心话题都引起强烈的社会共振,产生长久的社会影响。巴金说,他写作如同生活,他倾注了深深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这情感如同激流冲刷着读者的心,也构成他作品强烈的抒情气质和独特的语言魅力。他不是封闭型写作的作家,他始终是以开放姿态与读者、与世界、与时代交流,作品中有倾诉欲,也有“对话”感,这些注定他的语言表达平白、自然、流畅又有感染力。

  陈思和:巴老在晚年克服严重疾病折磨,亲手编辑出版了26卷的创作全集和10卷的翻译全集,总字数在1500万字以上。这两套大书可以反映巴金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成就与贡献。巴老一直把创作看作他安身立命之本,从他所创造的文学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到他的丰富情感,看到他的认真思索。

  王雪瑛:“我要写,我要奋笔写下去。”巴老以持久不懈的写作为我们留下了有思想、有温度、有魅力的文学作品。请说说他在你们心中鲜活的形象。

  陈思和:1982年,我与李辉第一次走进巴金先生居住的武康路113号的客厅,他从楼上慢慢走下来,步履沉重缓慢,但非常有力。那天他在感冒,还发烧,其间有医生进来为他打针,但他还是热情地接见了两个年轻、冒昧去打扰的大学生。我至今还记得内心的惶恐。后来我留在复旦大学工作,因为研究巴金,我会去他家请教,他常常坐在客厅靠近阳台的一张小桌边……再后来,我只能到医院里去看望他,他说话的声音越来越低,我有点听不清他的话,常常是小林做翻译……从1982年到2005年,是巴金先生从78岁到101岁的晚年阶段,而我则是从28岁到51岁的中年阶段,我的思想、行为受到他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巴金像一颗北斗星远远地照耀着我,鼓励着我,直到今天。

  我与巴金先生的交往中,一般都是我提出问题,有时是事先写信告知问题,或者是向他汇报一些事情,然后他回答我。有些事让我印象深刻,一次是他还在写《随想录》的过程中,他告诉我,写作时,右手握笔,却颤抖着,无法把字写到纸上,他心里着急,只得用左手去推动右手,帮助右手一笔一画地写出字来。他一边说,还一边做着动作,我想这时候他内心一定是很痛苦的。巴金始终有一颗年轻的心,内心也澎湃着青春的激情,但日益衰老的身体却与他的心渐渐分离,不再听他的指挥,但他在病榻上也不忘写作,直到完全无法工作。他的一生都在努力奋斗,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斗争,与阻碍社会进步的各种旧势力斗争,垂垂老矣,还跟自己身上的疾病作斗争……这是一个完美的人格,一个大写的人。

  周立民:在学习巴老的作品和在巴金故居的具体工作中,我有各种各样的感触:一方面是他跟我们一样,是一位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的朴实无华的性格也会不断加深这种印象。另一方面,在精神境界上,我又感到自己与巴老的巨大差距,这差距还不是指那些惊天动地的成就、贡献,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和接人待物上,比如,来家里做客的每一位客人,他都要送到大门口,直到他实在走不动了,这是他的待客之道。他令人感动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太多了,那么多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巴老能够做到,我未能做到。对于理想、信仰,我们想过如何将它们日常化、生活化吗?巴金那一辈人中有很多就是将它们贯彻在日常生活里,接人待物中,不喊口号,不唱高调,埋头做事,让很神圣的事物不神秘,而有一种春风化雨的润泽感。

  王雪瑛:经典总能穿越历史的烟云,打动不同时代读者的心灵。巴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留下了经典作品。作为巴金研究的专家,你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重读过巴金的什么作品,有什么特别的理解和感受?阅读和研究巴金的作品,对你们的人生和文学研究有怎样的影响?

  陈思和:我14岁左右,阅读了巴金的小说《憩园》,从书里第一次读到了爱的力量,人性的悲悯,关于同情和忏悔,还有我内心对父亲的怀念。这些感受都是我后来才渐渐理解的,当年就是一种原始的感动。1978年初,我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就到图书馆把巴金的书都读了,当时读的是《巴金文集》十四卷。后来与李辉一起研究巴金,又重新阅读巴金著作的各种初版本,还有许多没有编入文集的译作和单篇文章。伴随我几十年成长道路的最重要的著作是《随想录》,这是一本与时代同步的书,熔铸了我们上世纪八十年代走过来的各种记忆和人生体会,我想这种记忆在以后的岁月中,会一再浮现于我的脑海。《随想录》不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与时代同步,到现在仍然与时代同在。

  周立民:说到读巴老的作品,我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我的工作和研究,可以说无时无刻不在重读、反复读他的作品。早在我的少年时代就读到了他的作品,上初三时,就读完大部分的《随想录》,感受到他那颗火热的、坦诚的心,在他的作品和世界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心里话,存放了自己的情感。这是伴着我成长、对我精神产生重要影响的书。特别是在高中时期,学习的压力十分繁重,《随想录》成为伴随着我的良师益友。《随想录》对我不是单纯的研究对象,而是一部贮满了情感记忆的书。而现在人到中年重读巴金先生的作品,带给我的理性思考可能更强。比如近年来多次重读《家》,除人物命运之外,我更关心巴金那一代人所提出来的历史课题,今天我们该如何继承五四精神遗产?读《随想录》,现实感触就更深,比如一个人和一个民族究竟需不需要有认真的自我反省精神?这些课题不当作纯粹的“学术问题”,而是与我们相关的人生问题时,巴金作品的生命力就不难体会到了。

  勉励帮助青年作家让文学生生不息

  王雪瑛:“他用作家真诚的、热烈的心指引读者走生活的道路。他从不向读者装腔作势,讲空话、假话。在他的每篇作品中我都看到作家的艺术的良心,他的作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巴金先生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勉励当代作家真诚面对创作和读者。“把心交给读者”“讲真话”也是他一生自勉和践行的核心,他的言传身教引导着我们以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投入文学创作和文艺评论。

  周立民:《家》中的高觉新不是一个愚昧无知的人,觉慧他们读过的《新青年》他都读过,道理他也都懂,然而,每当面临抉择时,他都是双手一摊,“我有什么办法呢”“我只好这样做”。其实道理易懂,难的是当我们需要作出抉择时,我们会不会站在鲁迅和巴金这一边,站在他们给我们教育的这一边?巴老提出“说真话”,他也要求自己做到“言行一致”。所以,他的晚年是很吃力地在前行、探索,我们今天要学习像他那样坚持、坚韧和坚强。

  王雪瑛:巴金在文学创作中面向青年与时代的题材,在文学事业中关照青年作家的成长,他对青年写作寄予殷切希望,1986年第三届全国青创会的致辞中,他表示“所谓划时代的巨著也不是靠个人的聪明才智编造出来的,它是作家和人民心贴心之后,用作家的心血写成的”。巴老的思想和勉励对当代青年的写作很有现实意义。

  陈思和:巴金先生的早期著作,主要是为青年读者所写的,他鼓励青年人打破各种制度的束缚,追求理想和信仰,给了当时青年人巨大的鼓舞力量。曾有统计,那时中学生中最受欢迎的作家,第一是鲁迅,第二是巴金。现在大半个世纪过去,巴金的经典作品需要我们去做研究和传承,用各种方法让青年人接近和喜欢经典。我前几年指导研究生,有一门研读《随想录》的课程,就带领学生逐篇研读《随想录》150篇文章。我坚持了好几轮,青年人渐渐接近了巴金的人格和思想。这几年我指导的学生中连续拿出了研究巴金的新成果:有两位青年学者在我指导下编纂了《全球视野下的巴金》,由英国著名出版社出版,在全球推广发行等等。这些青年人的新成果是巴金诞辰120周年时,献给巴金先生的最好礼物。

  周立民:巴金做过出版社总编辑,还担任过《收获》杂志的主编,很多人的作品是经他之手走向文坛走向读者的,曹禺、萧乾、卞之琳、陈白尘、刘白羽、汪曾祺、穆旦、郑敏、陈敬容等等“青年作家”,巴老都帮助他们出过书,助力他们在文坛上大放异彩,直到新时期文学,他仍然给青年作家重要帮助……巴老能够做到这些,首先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思想,以这样的眼光去看待新生事物和新生力量,就会充满欣喜和期待。其次,他们这一代作家,包括他们的前辈鲁迅、叶圣陶、茅盾等,没有把文学看成个人出名获利的工具,而是有一种真诚的集体事业感,充满着对文学共同的爱,这种集体感让他们推陈出新,新老携手,把文学事业的生生不息,当成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王雪瑛:“友情在我过去的生活里,就像一盏明灯……”巴老在《朋友》等文章中多次提到友情的意义。5年前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让我印象深刻,巴老是一盏明灯,守护着爱、正直、真诚、奉献等美好品格。他的温暖贴心,乐于助人的亲情和友情,他的相濡以沫,携手一生的爱情,让我感受生命的坚韧与美好。

  陈思和:我主编过“火凤凰文库”,第一本是巴金先生的《再思录》,那时他已住院,他在《随想录》以后断断续续写出的短文,有些还是口述,小林代笔,他再修改。我把这些文章收集起来,编成一本《再思录》,他还口述了一篇序言。书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就与出版社责编一起到华东医院,给他送样书。巴金先生很高兴,他让人扶他起来,坐在一张有靠背的椅子上,用手抚摸着新书的封面。我看他气色不错,就乘兴说:“巴老,您身体不错,还可以写一本书。”没想到他马上就接口:《三思录》。小林补充说:“爸爸说,他还想写一本书叫《三思录》。”果然,他后来继续用口述的方式,与小林合作,写出了《怀念曹禺》《怀念郑振铎》等文章,巴老对友情的珍重和珍惜让人感怀。

  周立民:友情也是巴老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和朋友之间有很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我在自己的《星水微茫驼铃远》《巴金书信中的历史枝叶》等书里都写过,有一种感受是我一直讲的,他们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岁月,社会动荡的时期,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经风历雨,历久弥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历史是一条河,没有谁能够隔断它。他们自由鲜活的生命气象,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甚至痴里痴气的童真……让我一次次追寻和打量,一次次赞赏与致敬。(王雪瑛)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