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再见,智人”还是“再,见智人”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再见,智人”还是“再,见智人”

来源:新华日报2024-11-08 09:19

  作者:陈 洁

  “人类把自己这个物种命名为智人——有智慧的人类。但我们究竟配不配得上这个称号,实在还有待商榷。”随着人工智能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也开始反过来思考“人”在科技中的身份。

  近日,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新书《智人之上》受到广泛关注,不少学者进行了推荐。这不仅仅因为这是尤瓦尔·赫拉利继《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之后,沉淀六年的全新力作,还因为他此次关注和探讨的正是大热的人工智能崛起的话题。

“再见,智人”还是“再,见智人”

  虽然“信息”一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成为人人口中的词语,但尤瓦尔·赫拉利却指出,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信息史。信息的演化深刻塑造了社会组织、权力结构和文化模式。在《智人之上》中,他以“信息”的视角重新梳理了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再到人工智能,无一不是信息网络塑造了我们和我们的世界。然而,人工智能与之前所有的信息工具不同,它是历史上第一个可以自己做决定的技术,是一个“新的生命体”。这也就敲响了智人的警钟:在人工智能革命下,当故事的创造者不再是人类,人类未来将何去何从?

  书中有许多颇具新意而又耐人寻味的观点,而特别值得当下思考的,首先是警惕社交媒体的算法对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

  当算法可以决定人们“看到什么”时,它的副作用也开始显现。书中提到,算法通过反复试验发现,要抓住用户注意力最简单的方法是按下仇恨、恐惧和贪婪的按钮。当人们被推送一些让他们感到非常生气的信息时,他们会持续关注,甚至告诉朋友。即使这些信息是假新闻或阴谋论,即使现实中有很多积极的事情发生,算法也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少数负面事件上。这种负面信息的泛滥不仅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让人们变得仇恨、恐惧和贪婪,还会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所谓的信息,就是能够将不同的点联结成网络,从而创造出新的现实。他举例说,2016年缅甸一场大规模暴力事件中,许多平民惨遭杀害,两年后联合国事实调查团得出的结论认为,Facebook在这个事件中“不自觉地”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它不仅是一本关于信息网络发展的历史书,更是一次对未来科技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那么在信息过载时代,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办?打个比方,这就像过去条件艰苦时,人们拼命只是为了吃饱肚子,而当社会发展之后,许多疾病却是由于吃得太多、太饱,以及垃圾食品的出现而造成的。信息也是如此。这本书对每个普通人的启示或许在于,在当下,我们应该掌握主动权,学会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筛选真相。首先需要做的是建立新的认知:并不是“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多,就越接近真相”,我们要有能力分辨可靠和不可靠的信息,定时进行“信息节食”甚至“信息断食”。

  其次,对于浪漫的“AI伴侣”进入人们的生活,尤瓦尔·赫拉利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科幻片总是先人一步。早在2011年播出的英国电视剧《黑镜》中,多个建构于现代科技背景下的独立故事,表达了当代科技对人性的利用、重构与破坏。其中第一集《Be Right Back》讲述了女主角玛莎在得知男友艾什离世后,试图借助人工智能“艾什”抚平创伤的心路历程。2013年上映的美国科幻片《她》中,男主角西奥多也陷入了与人工智能“萨曼莎”的恋情。近年来,国内外更是有大量的文艺作品开始探讨人机的亲密关系问题。例如,江苏出品或参与创作的小剧场话剧《七日告白》和舞剧《深AI你》等,都是关于“AI陪伴”的作品。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AI伴侣”走进现实,也带来了新的危机。尤瓦尔·赫拉利认为,比起注意力,AI对于亲密关系的争夺可能带来更加可怕的后果。“如果你想改变人们对政治或其他事情的看法,亲密关系就像超级武器。因为一个好朋友可以改变我们的观点,这是其他人无法做到的,所以这是一个危险。更危险的是,人们一旦习惯了与机器人的这些关系后,与其他人形成关系就会变得更加困难。我们会变得更加孤独,更加依赖AI。”

  赫拉利的观点提醒我们,虽然AI伴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孤独感,但过度依赖这些虚拟关系可能会削弱人类之间的真正连接,从而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联系现实,近日一篇题为《一位青少年自杀,能责怪AI吗?》的报道引发了广泛关注。美国一位14岁男孩的母亲向一家明星AI公司发起法律诉讼,理由是AI怂恿她的儿子自杀。据报道,这名男孩在去世前的几个月里,一直与陪伴机器人聊天,甚至在自杀前的那一刻仍在与机器人交流。虽然从当前证据来看,还很难得出该男孩是因为AI致死的结论,但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AI情感陪伴功能的深刻反思。如何走出“情感茧房”,或许未来将会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又一个重要课题。

  回过头来看,这部书的名字为什么被翻译为“智人之上”?尤瓦尔·赫拉利在书中写道,过去10万年间,智人积攒了巨大的力量,做出了很多发现、发明和征服,但也因为滥用各种力量,处于生态崩溃的边缘。就像人类现在忙着创造像人工智能(AI)这样的新技术,但这些技术有可能逃脱人类的掌控,反过来奴役或消灭人类。“如果我们智人真那么聪明,为什么还会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他认为,智人之所以成功,秘诀在于懂得运用信息,并把许多人联结起来。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很遗憾,人类在拥有这种能力的同时,常常也伴随着相信谎言、错误与幻想。例如,一些阴谋论的追随者观看一段视频,虽然视频传达的是错误的现实,但仍然能让人义愤填膺,或是对自己的智慧洋洋得意,从而形成一个有凝聚力的新群体。“因此,人类遇到的问题归根究底是个网络问题。”书中提出了“硅幕”的概念。有别于冷战时期的“铁幕”,“硅幕”分割的一边是人类,一边是人工智能新霸主,当“硅幕”降临,智人之上是人类还是AI?

“再见,智人”还是“再,见智人”

  有意思的是,今年还有另一本有关“智人”的图书出版——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再见智人:技术—政治与后人类境况》,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以跨越学科疆界的研究方式,对当下(后)人类境况进行了宽广且深邃的探索。物理学家、《拐点》作者万维钢在这本书的推荐语中写道:“哲学家的使命是给世人提供新的洞见。科学革命也好,技术猛进也好,这一轮AI大突破也好,一流哲学家从来都不只是坐在场边赞叹,而是发明新概念,建立新联系,指出新关键。吴冠军这本书让我大开眼界:如果机器智能和人的智能是平等的,世界不一定非得以‘人’为本,我们应当如何相处?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什么是技术。我一边读一边想,原来还能这么想,原来这都有人琢磨过!哲学能让你更大胆。”

  最近热播的离婚综艺《再见爱人》让人们热议两性关系中的“再见,爱人”,还是“再,见爱人”。前者是结束,是告别;后者则强调再次、重新。套用这个文字梗,两本“智人”书,都是通过作者不同维度和角度的洞察,引导人们思考。究竟是“再见,智人”还是“再,见智人”?可以肯定的是,在智能时代人类需要找到新定位和价值所在。(陈 洁)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话剧《西迁》:以人物弧光映照恢宏历史

  • 陈林侠:古装剧如何走出“爽文”怪圈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