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希腊千年前的“日常”美学呼唤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古希腊千年前的“日常”美学呼唤

来源:齐鲁晚报2024-11-10 09:50

  作者:肖 焕

  11月6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一个特别的展览:“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这个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联合举办的特别展览,将通过展出近280件文物来诠释古希腊历史上对“美”的追求及其多样化表达。虽说博物馆是最不缺乏美学的地方,但“美”“美学”并不是展览名称中的高频词,将“美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展览更不多见。

  这个展览是否会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现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美学”的概念有一个初步了解。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美的本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探索人如何感知欣赏美并产生审美观,审美体验又如何影响人的思想情感。不管它的概念如何冗长,有关美是否具有客观标准或完全主观属性的辩论如何激烈,可以确定的一点是,人们在视听等感官层面与美的互动以及他们的美感体验对这门学科是很重要的。简单来说,就是这门学科与“人”“人的感受”是高度相关的。由哲学家李泽厚提出、在我国20世纪后期的美学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实践美学”,将美学从单纯注重主观体验拓展到关注美与社会实践、文化实践的紧密关系。如此,美学与“社会背景中的人”的关系也建立起来,成了一个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当前的美学研究愈加关注美在不同历史、社会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性探索,日常生活也因此成为一个愈发重要的研究领域。历史上生活本身的独特美感逐渐被揭示,这个将古希腊的美学与生活相结合的特展就很好地融入了这项研究的潮流。

  “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寻美,永恒的主题”,主要展出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公元前1世纪日常生活中展现古希腊人审美和创造力的各类器皿。例如阿提卡黑底红画陶水罐,它的设计采用了公元前5世纪发展而成的红绘风格,黑色的背景上绘有爱神厄洛斯、酒神狄俄尼索斯和两位酒神狂女,厄洛斯在用他的水瓶浇花,这一意象象征了旺盛的生育力,而花朵本身就是美的象征。红画水罐上生动美丽的神话场景,充分反映了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

  第二部分名为“爱美,不变的天性”,主要展出古希腊人如何“打扮自己”,从首饰、服饰、妆容等方面展示他们的审美偏好。例如“阿伽门农面具”的主人迈锡尼国王的一条金鹰项链。鹰在古希腊文化中被认为是鸟中之王,代表了力量与权贵,组成这条项链的十颗珠子每颗都描绘了一对镜像对称的鹰,翅膀高抬、尾羽修长的鹰形象彰显了他的权力与声望,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对称之美。

  第三部分名为“镌美,卓越的塑造”,不同版本和风格的太阳神阿波罗和美神阿弗洛狄忒雕塑将在这一展厅展出,他们分别代表了古希腊人们眼中男性与女性身材、面容和神态的极致。例如公元1世纪上半叶的那不勒斯式阿弗洛狄忒大理石雕像,轻薄的长袍勾勒出近乎完美的女性特征,手中的金苹果暗示了她曾参与帕里斯裁决的典故。三个部分层层递进,从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的元素,到人们对美的主动追求,再到表现美的精湛技艺,堪称对古希腊人美学观的生动演绎。

  在这将近280件珍贵文物中,无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陶器、青铜器和金器等,还是古希腊多用于纪念与装饰的雕塑,其实都在讲述一段社会与大众的历史,而非少数人的历史。在近期的历史学研究中,民众角度的社会史与生活史确实正在成为更受关注的课题。相比从前将研究重点放在少数杰出人物或宏大的政治经济历史上,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开始挖掘普通大众在历史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他们在不同时代和环境下的思想生活,美学作为一个与“人”“人的感受”和“社会实践发展”紧密相关的学科,它的历史自然能为大众历史的研究提供很多灵感。

  古希腊文明的诸多特点也赋予了它在展现大众历史方面的独特优势:古希腊文明民主政治的特点决定了古希腊不像其他文明那样有很多权力一手遮天的国王式人物,民众的生活状况与思想更容易流传和被看到;古希腊人们对于美学的不懈探索使他们在两千多年前就在这方面颇具造诣,卢浮宫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1:1.618的黄金分割比,尽展力量与动感之美的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雕像,无一不展示了当时人们在美术中的智慧与奇思妙想。

  相对于将古希腊历史文化浓缩成公民大会上的民主政治或帕台农神庙的建筑浮雕的科普,“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特展无疑为古希腊历史的讲述和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个新赛道,它打开了古希腊历史特别是民众生活史的万花筒,让我们得以窥见千年之前人们对于美学的多样性理解和丰富造诣。我们看到的那些陶器,或许有些就出自一个社会地位不高但有着惊人美术天赋的工匠之手;令人赞叹的精美首饰,或许就承载一个差点被遗忘的美丽爱情故事。

  当然,美学史只是大众历史的一个方面,还有诸如瘟疫史、饮食史和性别关系史等也在为大众历史的研究做贡献。“美的多元——古希腊的艺术与生活”特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它让我们相信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创意也可以成为被铭记的永恒,跨越千年的不只有重大历史事件,也可以是一件小小的艺术品甚至一件日常生活器具,它自重见天日时便期待有人能欣赏它的美。

  (本文作者为文史专栏撰稿人)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