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陶 昱
这个时代,诗歌仿佛成了人们心灵深处的一片净土,引领我们探寻生活的真谛与美好。近日,海南诗人黄辛力诗集《此岸,彼岸》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颇受关注。
这部诗集不仅是对黄辛力近年来诗歌创作的一次总结,更是他对故乡、生活、自然、社会、现实的深情倾诉和深刻反思。通过这部诗集,我们得以窥见一位诗人丰富的内心和不懈的艺术追求。
黄辛力的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无论是成长的故乡、茂密的椰林,还是钟楼的钟声、海岸风光甚至一些沉重的词语,都成为他笔下生动的意象。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他所生活的环境,更表达了他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和对生活的热爱。
《初夏的家园》开篇便以“不闻市声,避开车流”将我们带入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世界。诗人用“扑向沙土地的柔软”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向往,那份对自然的亲近与对乡情的放纵,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纯净与自由。诗中“黄皮重挂着金黄,莲雾披绿戴红”的描绘,更是将家园的生机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家鸡不需要笼困,狗儿不需要绳牵”的描写,则进一步凸显了家园的和谐与自由。诗人以“一个喷嚏,圆了亲人无限的思念”来结尾,既表达了亲人之间的深厚情感,又让人感受到了那份无法割舍的乡愁。
《东郊椰林》以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引领我们步入一个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椰林世界。“低的高的,老的嫩的,几世同堂”等描绘,凸显了椰林的多样性和蓬勃的生命力。这些椰树,无论年龄大小,无论姿态如何,都共同构成了这片海滩上独特的风景线。
阅读黄辛力的诗,仿佛能让人闻到海风的咸味,听到椰叶的沙沙声。在诗人笔下,椰林不仅是自然的产物,更是人文精神的象征。他通过“仙人挥动彩笔,将白纸染红涂绿”的想象,将椰林的形成与自然界的神奇力量相联系,赋予椰林一种神秘而崇高的地位。
在《海口钟楼》中,诗人通过“站立,是一种姿态,更站成一部历史”这样的诗句,巧妙地将钟楼的形象与历史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通过“车流河流人流汩汩流淌,骑楼老街海甸溪长堤大道,缓缓地细数古今风流”等描绘,展现了海口这座城市的古今变迁和文化的传承。
“多声部奏鸣回,你的前世今生”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海口钟楼以及这座城市深深的眷恋和敬仰之情。诗中多次提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也引导读者思考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在《西海岸》中,诗人描写众人热衷于西海岸的喧嚣与繁华,而诗人自己,仿佛一个局外人,静静地观察着这一切。这种对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选择。在西海岸的静谧中,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与人生。他不敢随流,不愿盲目追求世俗的繁华与喧嚣,但灵魂无处安放,飘摇不定。这种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让读者深感共鸣。此时,诗人笔下的西海岸,成为对现代生活疏离感与孤独感的象征。
黄辛力的诗歌就像他自酿的海南米酒,没有任何添加剂,纯粹而自然。他的文字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真实和深刻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力量的礼赞。
值得一提的是,黄辛力这本诗集中的作品,全部是在手机上创作完成的,在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他选择用手机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并将这些感受转化为诗歌。这种写作习惯不仅让他的诗歌更加贴近生活,也让他的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他将生活的诗意与远方的呼唤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陶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