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用镜头、用爱恋之心与故宫对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用镜头、用爱恋之心与故宫对话

来源:北京日报2024-12-13 10:06

  作者:郑欣淼

  对广大故宫爱好者而言,李少白先生的大名可谓如雷贯耳。他的故宫系列摄影作品,不仅成为故宫摄影的一个符号标签,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题材的杰出艺术作品,在中国摄影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故宫,即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故宫历经六个世纪的风霜洗礼,承载厚重的年代变革,六百年仍然完整巍峨屹立于世人眼前,金碧辉煌,红墙黄瓦,殿宇楼台,壮观雄伟,令世人惊叹。故宫的整体建筑无论是空间布局,还是外观形制,都是中国古建筑中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之一。

  李少白选择故宫作为一生的创作对象,可谓慧心独具,他潜心拍摄近四十年,用精湛的影像,表达出摄影艺术家对故宫的理解和诠释。他通过丰富的镜头语言,将故宫红漆剥落的宫门、锈迹斑斑的锁头、岁月累痕的铜缸、峻冷威武的石狮、高墙夹峙的甬道、长满苔藓的台阶等等,一一展示在人们面前。李少白的摄影作品感动了很多人,显示出不凡的艺术成就。他用独特的摄影视角和灵动的光影语言,展示出气势磅礴的故宫建筑之美。他用自己的理解,用心灵的感悟,表达出故宫影像充满诗意的宏大境界。

  故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世界文化遗产。2003年,中央电视台和故宫博物院合作,拍摄百集《故宫》大型纪录片,我们特邀李少白作为唯一的摄影师全程参与。他用艺术的眼光和手法,给我们展现出一个有别于他人眼里和镜头里的“看不见的故宫”。在李少白的镜头中,故宫并不仅仅是建筑的物质形态,更是蕴藏恢弘历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载体。他怀揣着一颗虔诚之心,利用几十年磨砺出的精湛技艺和对艺术创造孜孜不倦的探求,把自己加到故宫的拍摄画面中去,用独有的理解来表现故宫的历史沧桑,拍到许多独一无二的故宫摄影艺术佳品。至今,我们都为当年的决定感到庆幸。

  我和少白先生曾经多次一起拍摄故宫,也看过他的故宫摄影展,他的独到眼光和创作手法总带给我许多意外和惊喜。透过李少白摄影镜头下的一幅幅深宫景致,那些被岁月尘封的宫廷旧事,逐渐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在每一个沉静物象的后面,李少白都看到了活生生的人。我们仿佛能触摸到数百年来的故宫往事,人与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宫墙内外的刀光剑影、君臣之间的矛盾冲突……那些掩藏在雕栏玉砌间的帝王气象,扑面而来;流落在衰草碎瓦间的历史碎片,不期而至;回荡在古井亭阁间的深宫幽怨,诉说不已。李少白的艺术镜头,捕捉到了故宫景象背后的情绪情感,和岁月一同老去的历史瞬间得以重映昭显。

  故宫是伟大的风景,更是中国几千年文明的浓缩,每一个画面都足以震撼人心。这么多年来,李少白一直用自己的影像来表现故宫,也借助故宫来表达他的艺术创思,在经年累月的故宫摄影生涯中,李少白找到了他自己的价值。他身上有艺术家天马行空的不羁气质,更有温柔如水的情怀,他一直在用镜头、用爱恋之心与故宫对话。非常感谢故宫,感谢摄影,更感谢美,让我和李少白相识并相知,成为老友多年。非常让我钦佩的是,这些年来,李少白可谓“佳作频出”:第一,其拍摄不止,哪怕步入晚年,李少白还扛着他的相机,穿行于故宫的殿宇、楼阁之间,忠实记录故宫形貌的嬗变。第二,其笔耕不辍,这些年来,李少白坚持从他的影像库中精选佳作,变成一本本充满温度的出版物(我为其撰序的就有好几本),让更多的读者通过他那些摄人心魄的照片了解故宫、热爱故宫,完全称得上是一个“故宫形象传播者”。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