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巫小黎
《怀想中大》是中山大学校友陈平原的散文随笔集,讲述的是陈平原个人的故事,一个从乡下闯进大都市的小伙子,在著名高等学府精神成人的故事。故事里那些令人思绪翻涌、心潮澎湃的动人场景,风云激荡的时代氛围,思想、文化与学术的气场,早已了无踪迹,作者却一件件、一桩桩找出来,不时带给读者意外惊喜。一篇篇读下去,热气腾腾的20世纪80年代场景扑面而来。
《怀想中大》可说是陈平原的青春叙事。大学读书时,作者才20多岁,书中没有宏阔高论,也不描画盛大场面,反而显得有些细细碎碎,却格外生动鲜活,实在饱满。作者由个人视角,从自身经历、经验和感受说起,勾画个体精神、思想成长的路径和轨迹,重温那时候的师生情、同窗谊,再现80年代思想解放、文化重建的历史风云。
醉心个人青春缅想的陈平原,书写青春,致敬青春,兴发大都起于一己之思、之感,从个体经验切入,限定在个人亲历亲见的人与事,但他又不拘囿于个人的喜好与得失,欢愉或郁闷,而是把一个文学者的情怀志趣、价值理想、学术素养、专业训练和现实关怀融入生命个体,编织成个人趣味与个性特色鲜明,又富于浓郁时代气息的“别样”的“青春之歌”。
那个年代,大学生课程很少,考试也稀罕,大学生们书却读得很多、很杂,中外古今,文史哲经法政,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课堂内外,思想的碰撞,学术观点的交流、对话,自由而活跃,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是嘴上过过瘾的空言,是落实到具体行动的实干。大学生跨校、跨专业甚至过长江、黄河寻找精神同道,探讨学术真谛,绝非个别案例,而是那时候一所著名大学校园常见的风景。那时候,老先生、任课老师,不会以专业、学科的名义,给学生印发厚厚一叠必读书目,也没有公开发表论文的“刚需”。大学生们,漫无边际地、自由自在地凭着自己的爱好趣味阅读、研究和写作,任意驰骋个人想象地创作,或引经据典地考证、著述,一概率性而行随意挥洒。读书无禁区,研究无边界,是学界的共识。反观当下,学生的课程越来越多,书却读得越来越少,生活越来越无趣,令人不禁唏嘘。
都说大学之大,在于有大师,业界已有共识。《怀想中大》显然有意为大学之大,提供更多的阐释空间——那就是大学之大,应该还有包容、开放等意涵,即“有容乃大”,能容纳天赋异禀的特殊人才,容得下突破常规、惯例的各种创新和离经叛道。蒲蛰龙院士是著名昆虫学家,“术业”之外,小提琴拉得非常好,还应邀参加“羊城音乐花会”的演出。微生物学家江静波教授创作长篇小说《师姐》,一度成为畅销书,荣获广东省“鲁迅文学奖”,后来,小说还被改编为电影。黄际遇教授曾是中大数学天文系主任,兼教中文系“历代骈文”课程,擅长书法,上课时用篆文写黑板,课堂之外,又是围棋高手。这些,跟中大中文系关系不大,亦非求学期间的事,按说也不在陈平原的“怀想”之列,《怀想中大》却有滋有味地叙述。
《怀想中大》虽说是作者的青春叙事,其实大部分篇章写于最近十多年,是主人公“功成名就”之后——并非青春年少时的作品。作者大概正是以此致敬青春,以“怀想”对话一个生机盎然的时代。(巫小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