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叶 莹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随着舞台上的楹联渐亮,大型历史题材话剧《苍生为念》拉开了成都首演的序幕。
《苍生为念》由成都市纪委监委、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联出品,成都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创作演出,以晚清名臣丁宝桢的生平事迹为蓝本,通过艺术加工和再创造,生动展现了丁宝桢在任四川总督的10年间,改革盐政、整饬吏治;上奏朝廷请拨库银,大修都江堰;兴办洋务抵御外侮等的艰辛历程,其政绩卓著、造福桑梓、深得民心。丁宝桢以自己的果敢和革新精神,努力实践着“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须教俗念空”的志向。
话剧《苍生为念》根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是成都推动重大主题文艺创作的创新实践,也是文艺助力新时代清廉蓉城建设,推动文化艺术与廉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探索。该剧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献经典,整理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汲取崇德尚廉的价值观念,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解构和重组,塑造出了鲜活饱满,具有现实意味的历史人物,旨在把承载中华民族家国情怀的精神血脉传承下去,为广大观众带来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
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历史题材主题创作犹如时间长河中的一盏明灯,往往能够照亮观者的前行之路,引导人们深入理解过去,更好地走向未来。艺术真实以历史真实为基石,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能够将历史生动地呈现给观众;而历史真实也在艺术真实的演绎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入的理解。
话剧《苍生为念》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深刻历史内涵、人文情怀和现实意义的佳作。如何让深刻的历史题材和廉政主题更具吸引力,更有人情味?这是主创团队首要思考的问题。该剧的创作,也在艺术化表达与真实性历史之间寻求着一种平衡。
在创作初期,团队多次赴丁宝桢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广元、都江堰等地,与历史学家深入交流,这些都为剧本的创作注入了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剧情创作时,主创选取丁宝桢政治经历中最具代表性、能够深刻体现人物形象的典型事件,并虚构了部分人物,探讨他们在复杂历史背景中的个人情感与价值理想。其中有几幕戏剧冲突设计尤为突出,例如:家书为靶,以身试枪;三白饭募资,修缮都江堰;亲手递枪,诛杀学生陈有贤;新婚当日,罗秋生护堤而亡等情节,引人入胜、感人至深。
在地性表达与通俗性改编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蜀道再难……也难不过为官之难”,当丁宝桢在舞台中央喃喃自语后,便传来了稚嫩的四川童谣和雄厚的川江号子。“蓬莱茶社”中小贩叫卖着各种四川特产,“瓜儿”用地道的成都话演绎着四川评书,还有以丁宝桢命名的宫保鸡丁等也在剧中得以呈现。
主创团队在创作时巧妙地融入了四川地方文化特色,既展示了精湛的艺术创作水平,又体现了四川文化的“接地气”。剧组演员多居四川,因此话剧中加入了部分四川方言和极具地域特色的场景音效,增加了作品的“四川符号”和在地性表达。此外,在台词设计上,该剧导演李伯男表示:“丁宝桢的家信原本晦涩难懂,直接搬上舞台不仅会让演员难以代入,也让观众难以产生共鸣。因此,接地气的口语化改编不仅能够为台词增添美感,还能使人物的情感与心理描写更趋于生活化。这是拉近与观众情感距离的有效手段——让台词‘说人话’,让观众感同身受。”
双线交织,经纬家国情怀
在剧目编创方面,《苍生为念》匠心独运地采用了明线、暗线交织的叙事策略,运用丰富的视听语言和双线索手法,渲染诗意氛围,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明线以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10年反腐倡廉、勤政为民、励精图治的事迹为线索,而暗线则以丁宝桢在四川期间,写给儿子丁体常的亲笔家书为线索,通过家书中的言传身教,传递为官理政、修身报国、持家之道。
主创团队在剧情设计上将明线和暗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整部话剧既紧凑又富有层次感,在情节推进和人物塑造上达到了高度统一。明线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观众在欣赏剧情之时,能深刻感受到丁宝桢的廉洁精神和为民情怀;而暗线的家书内容则温馨感人、发人深省,让观众在阅读家书之时,能够领悟到丁宝桢为人处世之道和深藏的家国情怀。“国”与“家”,以及“大我”与“小我”,两线交织呼应,不仅凸显了丁宝桢在官场的抉择与成就,更刻画出他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温暖与无奈。对其多重身份的诠释,让该剧呈现在舞台上的是一个有血肉的人物,让观众能够在历史与现实间找到情感的共鸣。
“至做官,只是以爱民养民为第一要事,即所谓报国者亦不外此。盖民为国本,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缘民心乐,民气和,则不作乱,而国家于以平康,此即所以报国也……”当《丁文诚公家信》中的文字出现在舞台边的屏幕上时,浮现在观众眼前的便是一位立体的、大写的,受到百姓拥戴的一代名臣丁宝桢的形象。
清廉报国,彰显现实意义
话剧《苍生为念》塑造了一位丰满真实的晚清名臣形象。“清廉报国不负家”,丁宝桢在官场中的游刃有余,在面对苍生时的悲天悯人,在对待家人时的循循善诱,都在剧中得以艺术化地展现。“其知有国而不知有身”,66岁的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光绪下旨,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谥号“文诚”,并追赠其太子太保,葬于山东。
全剧最后一幕,漫天白纸,清水泼街,丁宝桢曾在任过的三地(贵州、四川、山东)百姓为他送行。聚光灯下,他站在大雪之中捧起官帽,语道:“我自尽其心,而百姓爱戴不忘,甚可感也!”这一幕恰似大写意画般的中国画,体现出空灵、博大、沉郁的美感。
《苍生为念》虽以丁宝桢个人为原型,但它折射出的是中国历史上每一位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官员形象。历史是一面明镜,以史为鉴,通过历史故事,能够引发当代人对现实和未来的思考。剧中人物在实现个人价值理想中的思考与抉择、挣扎与成长,在当今的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映射和缩影。通过艺术的再创造,引发观众审视自身,激发其使命担当,并启发人们思考现实问题与未来方向,是《苍生为念》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濯锦清江万里流,苍生为念话忠魂。根植于中华大地的廉洁文化,关乎国本、国运。《苍生为念》通过深入挖掘历史经典,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该剧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与对主旋律的弘扬,更是对个人信念实现和民族精神传承的礼赞。(作者系成都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