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罗 丽
北回归线横贯而过,赋予了八桂大地温暖湿润的气候。广西历史悠久的六堡茶制作已传承千年,这小小的茶叶,见证了广西人民的勤劳与智慧,沿着茶船古道来到南洋、走向世界,承载着无数南洋华侨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成为华侨华人的文化传承和情感寄托。舞剧《莫问山海》的故事,正是要由这六堡茶开始讲起。
主题结构的隐喻性
舞剧《莫问山海》以广西六堡茶沿着茶船古道远销南洋这段历史而编创,紧扣“缘于山海—情定山海—跨越山海—相望山海—融入山海—莫问山海”这一主线。作品讲述了六堡茶庄大小姐心言与伙计阿华的爱情故事。作品中的山与海,既是现实空间中的广袤茶山与苍茫大海,也是人物心理空间中阻隔二人相爱的高山与大海——是男主的自卑,也是女主父亲的强权,更是那个时代不同阶层间难以跨越的身份鸿沟。山与海,不仅构筑起这部《莫问山海》的主题结构,也很好地完成了作品的隐喻表达。面对心言主动示爱时阿华的退缩、胆怯,这既受限于其茶庄伙计的身份,也受限于阿华身处内陆未曾“开眼看世界”的经历。与家世富足、靓丽聪慧又曾海外留洋、饱读诗书的心言相比,阿华缺少的不仅仅是胆量还有见识。茶山赋予阿华的深厚与封闭,正如当时古老的中华文明一般,盼望一位如心言般富有时代朝气的青春丽人带来新世界,引导暮色沉重的古代文明走向世界、走向现代。但行己路,莫问山海。阿华,最终选择了自己出走远行的命运——出海。
阿华,正是千百年来漂洋过海迁徙在世界各地的华人的缩影。华侨出洋的历史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史诗。对于他们来说,眼前那无尽汪洋,不是绝路,而是走投无路时的生路。对于《莫问山海》中的阿华而言,正是如此。当阿华决定踏上自己选择的道路时,就应该有勇气去面对一切可能的挑战。阿华最终在南洋扎根,并靠着最初在茶山练就的对六堡茶深入骨髓的理解,获得成功。
如果说,山与海作为隐喻结构起舞剧《莫问山海》全剧的脉络,那么,茶文化则成为一把钥匙,打开了老华侨的记忆空间,重返其青年时代的繁华街市和幽深茶山,寻觅他因怯懦而一再失去的挚爱。剧中,岭南与南洋是中外民俗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合展现时空跨越的重要空间。正是岭南与南洋这一组空间,正好构成了百年前中华民族与世界对话交流的聚合空间。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中指出:“文化地理学不仅关注不同民族形式上的差异即物质文化的差异,同时也关注思想观念上的不同,而正是思想观念把一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说,不仅研究文化在不同地域空间的分布情况,同时也研究文化是如何赋予空间以意义的。”为此,《莫问山海》中的岭南与南洋,就不仅仅是舞段风格或舞台元素的情景空间,更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构建的两重世界。对于漂泊海外的华侨而言,再广阔的宇宙天空也比不上落叶归根。无论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还是“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传达出的都是游子对家的眷恋。因此,无论年轻的阿华要寻生路被迫选择出海,还是老华侨阿华的再度回归,海天在望,不尽依迟,回家是最后的一段人生路。
创编手法的意象化
舞剧《莫问山海》的舞蹈语言不为舞蹈的风格性、程式性所束缚,而是从特定情境、特定人物出发,有选择地综合运用现代舞、古典舞与民族民间舞进行创造性融合,还有从生活动态中提炼的采茶、制茶动作以及与海浪搏击时的高难度技术技巧,这些元素根据情境表达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节奏、方式、风格的审美连接产生形意的效果和叙事的功能。作品中的山与海,既是主题的隐喻,也是舞蹈的意象。从舞蹈动态语言的表意来看,山与海的内在关联是不容忽略的。“制茶舞”“采茶舞”“海上搏击舞”“海浪翻腾舞”等意象化的手法,既有自然物象的情态化,也有人物心象的视像化。将山与海的隐喻加以意象化地展开,呈现出一个个细节真实的采茶、制茶、出海的情景。茶山相恋的场景中,既完成了人物所处空间的提示,又完成了对人物心灵的刻画和性格的塑造,恰到好处地外化人物的“内心视象”,很好地展示了心言的内心世界。
在叙事方式上,注重叙述的层次感与节奏性,通过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以及富有层次感和情感变化的舞蹈场面,成功地展现了故事的递进、曲折、起伏和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比如对富有舞蹈观赏性的场面以及主要人物内心情感变化与冲突予以浓墨重彩的详写,对一些交代性、过场性的段落则略写或一带而过。如茶山的双人舞、重聚的双人舞,阿华出海的独舞,每一个舞段都有形式、情感上的层次变化,而不是一个模式、一种情绪单一重复的使用和表达。茶山的爱情双人舞,细腻地勾勒出一对年轻恋人情感交织的微妙变化。每一个转身、每一次对视,都透露着彼此间日益加深的理解与欣赏。艺术技巧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成为了情感表达的桥梁。两位优秀的舞者通过细腻的手势、身体的微颤,以及眼神的交流,将内心的情感波动转化为外在的舞蹈语言,让观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两人之间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爱意渐浓的微妙变化。
此外,创作者充分吸收了八桂大地多元的民族风情元素,以及南洋地区典型的异域风情元素,尤其是集中围绕采茶、制茶的技术要领提炼出典型性动作造型。个性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成为上半部茶山整体叙事的特定环境和美学追求。到下半部,则从南洋异域风情中选取了木屐等特有元素,成功地激活了作为一种表现手段的地域色彩,为海外侨居生活氛围的塑造带来了艺术生命力。
民族与世界的交相辉映
音乐,是情感的载体。舞剧《莫问山海》作为一部富有民族风情和异域色彩的作品,在视听层面实现了民族与世界的交相辉映,巧妙地将岭南与南洋文化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旋律与节奏上,更深入到和声与音乐结构之中,使得整部舞剧的音乐既新颖又不失根脉,仿佛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观众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考虑到广西多民族的特性以及音乐丰富多彩的特色,作曲家通过提炼广西民族文化精髓,将多民族特色与现代风格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音乐语言,将情感细腻地编织到韵律之中。空间上去除一些相对传统的配器,使用声场营造舞台氛围,中间加入天琴、柳琴、独弦琴等广西特色乐器,为作品增添浓厚的民族氛围。
服装方面,主创团队深入探究了民国时期岭南、南洋的地域特色与民族文化,从中提取了丰富的民族传统元素。这些民族传统元素并未被原封不动地照搬使用,而是经过了现代风简约处理。设计师们通过提炼、概括和重组,将这些元素以更加简洁、明快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设计师还以色彩推动故事与情绪的递进,通过色彩的变化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内心的波动。
道具也是重要的戏剧手段,可作为隐喻之物,也可以起到贯穿剧情的作用。剧中,以六堡茶庄的大门为象征的道具,在移动中既起到转换和分隔舞台空间的作用,又实现了男主阿华时空的穿越。阿华经历了从岭南到南洋的旅程,这一过程中他不仅要面对环境的变迁,还要经历内心的挣扎与成长。这种时空的穿越不仅增强了剧情的戏剧性,也让观众能直接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换。时光流转,暮年的阿华依然无法忘怀那段刻骨铭心的爱恋,恍惚中阿华再次与心言相见。
(作者系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