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感伤主义文学的“情感蓄水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感伤主义文学的“情感蓄水池”

来源:北京日报2025-01-10 10:24

  作者:张晓东

  论起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几位中文小说家,琼瑶女士名列其中恐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然而换一种说法,如果用“优秀”这种比较模糊的评价来定位她,就会引发不少争议了。虽然“庙堂”和“江湖”是两套不同的评价话语体系,但有意思的是,它们对琼瑶批评的着力点却是一致的,就是作家对情感的态度上:前者除了对其“内部研究”,认为她的写作高度模式化,是一种流水线产品之外,还认为琼瑶视角过于狭窄,过于“私人”,总在各种私情中纠缠不清,停留在“三室一厅”中,缺乏一种社会的、更“广阔”的视野;后者的指控是“三观不正”,将琼瑶小说中的爱情观念放在道德放大镜下严加审视,认为那些婚外恋、多角恋会教坏青少年。

  不难看到,“三观不正”的证据往往来自一些根据电视剧截屏拼凑出的“雷人”台词,最有代表性的是《一帘幽梦》中费云帆对绿萍说的那句“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但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但是,这个流传广泛的指控却是货真价实的断章取义,不仅小说中琼瑶没有表达这样的意思,就连两版电视剧里也没有“爱情比舞蹈家的腿更珍贵”这样的意旨。网络上流传的那些脱离具体语境的断章取义,与罗织、构陷有何区别?这样的行为又哪来的道德优越感?

  仔细想来,在流量为王的背景下,或许这种情绪的迅速传播正来自于一种反拨:人们越来越主动地将自己与情感剥离,“无情”变成了“人间清醒”。打开手机,我们发现流量文在教你“断亲”,脱离“原生家庭”;教你“防火防盗防闺蜜”;教你“反PUA”;相亲变成了“市场”;人被量化为各种数据指标;结婚率在逐年下降,对亲密情感的恐惧却在上升,而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恐惧,仿佛每段亲密关系都会隐藏着一个“消失的她”。陷入恐惧的人们需要一个罪魁祸首,于是“恋爱脑”作为一种“落后”成了被口诛笔伐的对象,而作为最著名的言情小说家、爱情影视剧第一人,琼瑶是躲不过去的。这仿佛也就意味着琼瑶欺骗了读者,用虚幻的爱情给大家洗脑,从而造成了各种痴男怨女在现实中的不幸。可惜,这种逻辑是站不住脚的。并且,如果这些“凶狠”的现象实际上是一种胆怯呢?胆怯到不敢展露自己真实的情感。

  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与情感本身的模糊性、不确定性有关。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导致混乱、不幸甚至毁灭,情感书写,尤其是可能挑战传统伦理的书写,很容易成为被贬低的对象,仿佛这里面有什么应该羞耻的东西似的。这种情况绝非琼瑶或汉语文化圈个例(其实早在琼瑶这个名字为大陆人民所知之前,台湾就抵制过“琼瑶公害”)。比如,长期以来,感伤主义文学总是处于欧洲文学史的鄙视链底端,甚至一些明明是写爱情的小说,非要拔高一下,说它写出了超越爱情之物,仿佛这样才能给它文学史上的“地位”。

  然而,近些年这种刻板认识有所改观。全球疫情期间,人们无处可去,竟造成了一波阅读热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一本18世纪的感伤主义小说,塞缪尔·理查逊的《帕梅拉》在欧美国家成为最受欢迎的读物。他的第二部小说《克拉丽莎》也非常受欢迎。作为作家,同时也是一个印刷商,理查逊很有商业头脑,他看到女性读者的潜力,所以他是有意识地去写作,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女频文”。抓马、矫情、绿茶这些网络评价都能用在这两部小说的情节上。那么究竟为何它们如此受今天读者的欢迎?除了一种情感抚慰效果外,它还与启蒙时代的思想有关,情感关乎着人人平等的意识。我们承认人人皆有情,皆有情感需求以及表达情感的需求,因为这也是一种天赋的人权。情感是从人的心底自然流淌出的,因此,我们看到“真诚”“真情实感”是此类小说的至高追求,而基于爱情的婚姻和一种新形式的男女亲密友谊被赋予了道德的色彩,斯塔尔夫人即将后者视为“人的最高情感”。而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情感沟通在当下被各种“正确”影响,人与人之间的鸿沟日益增大,极微小的摩擦都会被上纲上线到道德大审判。而感伤主义文学的观点认为,情感是团结人的,而不是孤立人的,它作为一种公共资源而被众人所共同享有,这种情感蓄水池对于封闭下的心灵而言显然很有吸引力。

  应当强调的是,琼瑶从未试图宣称自己的作品具有经典的品质,也从未假装自己的作品是“高雅文化”,这是客观现实。但即便如此,这些作品也很值得讨论。琼瑶的到来,适逢大陆读者开始从一种大型公共情感中撤离,探索个人内心情感的时机,琼瑶小说展示了人的内心情感的各种可能性,包括其中重要的灰度。

  琼瑶小说里有一种英国维多利亚文学的气息,或许这与她在重庆度过的少女时代的阅读有关,她的几部重要作品或多或少都像是《蝴蝶梦》《简·爱》《呼啸山庄》的一种糅合,最突出的体现是在《庭院深深》《烟雨濛濛》中。但是,《简·爱》的影响恐怕是最明显的,这不仅表现为琼瑶女主人公总是倔强的、几乎随时准备跟什么人战斗一场的个性,更表现为她们极力突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女性,尤其在人格独立上,简·爱有一句名言:“我也是有感情的!”可以质疑主人公的贫穷,甚至相貌,但是不能质疑她的人格和情感保有的纯洁性。这说明了琼瑶的情感写作也是一场争取承认的斗争,即承认情感的真实和真诚,这一点与感伤主义文学是相通的。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俄罗斯文艺》副主编)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 《食南之徒》:“马伯庸式”小说风格的延续与新变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