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蛮与痴》:土地深处坚韧的回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蛮与痴》:土地深处坚韧的回声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5-01-16 10:03

  作者:桑梓

  在阅读小说《蛮与痴》时,我想到韩国作家韩江在获颁诺奖演讲时的一句话:“过去能否帮助现在?死者能否拯救生者。”《蛮与痴》是一部关于如何处理记忆、面对故土、失去、碎片与讲述本身的长篇小说,它的作者是1997年出生的青年作家郑恩柏。这是他的第一本小说,据编辑讲述,他花了两年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发生地就在福建,作者叙事时使用了不少温州方言。

《蛮与痴》:土地深处坚韧的回声

  温州语料支撑起的土地小说

  这部小说的主线情节并不复杂:三个西湾的年轻人怀着志气出海,却没有想到在狂风暴雨中误入东湾渔港,船只损毁,连带着撞伤东湾渔船。东湾与西湾父辈因历史旧债而结下仇怨,此番船只误入事件成为导火索,导致东西湾人持续多日的械斗。三兄弟之一明泽因伤重且错过及时治疗而死亡,幸存的明勤和明杰怀着愧疚活下去。

  如果仅仅讲述这一事件属实单薄,也缺乏新意,作者的巧思是他加入了虚构的采访,每一篇采访对应一个卷入当年械斗或者在当地生活过的人。小说被主线故事和采访部分大体切分为双线叙事,而在目录上分为三部,每一部中有不少章节是以人名或身份做标题,比如“阿妈”“早餐店主”“某渔村女人”“缝纫铺老板娘”“女子械斗队长”“离乡之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我会觉得械斗事件更像是串起糖葫芦的那根竹签、鱼身里的那条鱼骨,小说里最吸引我的,其实是作者借由这起事件引出的沿海渔村群像,他们以受访者的姿态来交待自己的故事,这一部分很像社会学研究生去做田野调查而收获的口述材料。在小说中它是虚构的,即一种虚构的民间声音,郑恩柏在模仿这些声音时是相对写实的,因此避免了虚假感。

  同为福建创作者,跟陈春成取法中国古典语言不同,郑恩柏主要是向地方方言、口语取经。我在《蛮与痴》里看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方言表达。比如“夜晚”叫“暝”、“你”叫“伊”、“堂伯”是“阿爷”、“姑奶奶”就是“姨姊婆”、“成年男人”叫“男子客”、“自说自话”,叫“自个讲自个是”。

  温州人形容人大大咧咧,叫做“心家”;形容海上一片漆黑,就是“乌脱茅坑”;说一个人犹豫,就说他“黏斯疙瘩”。笔者在阅读小说时喜欢记录有趣的词汇和句子,因此在读《蛮与痴》时,小说首先给予我的趣味是语言上的,这不是一篇干瘪的、用陈词滥调写就的小说。作为自己的第一部长篇,郑恩柏展现了娴熟的语感和方言使用能力,他的叙事口吻成熟、轻盈、有自我风格,而且已经能够模仿不同人物的语气去说话,在青年作家中,这是一个宝贵的品质。许多新锐作者会在早期创作中不加节制地书写自我,他们把自我的欲望投射到整本书里,使得他们的早期创作充满自我中心主义和文人郁郁不得志的气息。我不确定郑恩柏是否有过这个阶段,因为查阅他的资料,过去他很少发表小说,这就是读者在市面上能读到的他的第一本书。至少在这本书里,叙事者将自己藏得不错,由于双线叙事、采访体、第三人称叙事的结合,作者的个人表达在书中以一种婉转的方式存在,而不是急切的宣讲。

  生活化的小说能产生平视感

  小说中最有难度的是采访部分,作者需要模拟不同的人讲话,比如女性,这是跟作者在现实生活中相差很大的群体。一般取巧的作者第一本书会写自己,写最熟悉的生活,比如你曾读到的主角是作家的小说。《蛮与痴》的土地是作者熟悉的,但当地妇女的生活与口吻,对一位男性作者来说,往往是隔一层膜的。作者和出版机构都没有标榜此书具有女性关怀,这或许是一种有自知之明的回避,但通读全书,女性境遇绝非边角料,而是重要的部分。

  在《蛮与痴》中,郑恩柏呈现了多种身份女性的声音,譬如:渔村女人、缝纫铺老板娘、被拐卖女人、阿妈,这是非常重要的。

  自白话文小说兴起以来,乡土小说、地方叙事的一大弊病,在于重复男性成长的叙事,无论作者是同情还是批判,女性角色在他笔下都围绕着男人的欲望而存在。鲁迅的《狂人日记》、萧红的《生死场》、朱西甯的《旱魃》《铁浆》之所以特别,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他们摆脱了这样的叙事,而当郑恩柏呈现女性角色时,不能说精准,但至少能感受到他在努力贴近这些女性的口吻,去呈现她们真正关心的事情。

  作者没有直接站出来概括女性的遭遇,诉诸简单的呼吁与批判,而是以受访者的形式,让女性人物一个个说出自己的遭遇,这样的方式让小说更加生活化,也更能够产生平视的感觉,这对一位青年作家来说,是难得的自觉。

  青年作者的野心和不足

  因此,《蛮与痴》是一部具有语言、结构自觉和性别反思的新秀之作,但诚恳地说,这部小说的不足也较为明显。首先,仅仅从私人的阅读感受来说,我会觉得本该是小说重头戏的械斗,并不足以撑起作者那么漫长的铺垫。作者在小说里花费了上百页来铺垫械斗发生的原因,又通过大量虚构的人物采访,以回忆录般的方式让不同人回忆那场械斗,可是当重头戏械斗发生时,坦白说我在阅读时已有些泄气,而作者的描写也说不上多么精彩,对于民间那股生猛、市井、混乱又恪守着某种长期习惯的气息,作者在书写时笔调还是有些紧了,并没有完全放开。

  这部小说在写到高潮时,用了一个“先交代结果,再写过程”的设计,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摘录的佳句,可惜整体的效果没有托举起来。通读全书后,作者的方言使用、地理风物描写和女性受访者出现的章节,是我回看此书的原因,而械斗戏并没有引起我内心强烈的触动。笔者的故乡在岭南,这样的宗族械斗我也曾听父辈提起过,甚至在我年少时,学校还发生过类似的景象,因此这种阅读效果的隔膜,恐怕不完全是文化与成长差异所致。

  其次是在结构上,作者的原始材料是一个小长篇与众多虚构的短篇采访,这个小长篇被切分成若干章节,与采访交替进行。因此,它表面上是一个四百多页的长篇体量,但作者其实还是回避了那种大长篇的难度,而是用小长篇的方式去写,然后再加上那些短篇采访。可惜的是,短篇采访与小长篇的结合并不紧密,在阅读时仍有凑在一起的感觉,使读者觉得作者这种写法的意图较为明显。叙事的进行,也更多像爬山坡,而不是引导读者剥开一层又一层,向某种更广阔、更具有想象力,或者更出人意料的境地开阔,因为我是对此有期待的读者,所以诚实地说,这种期待并没有得到满足。

  但是,如果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感兴趣的读者,我仍会愿意推荐这本小说,因为它在实践当下已经并不流行的写法,作者用一种诚与痴的方式在创作文本,它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这部小说会让人联想起近年来国内流行的方言小说,不过它也让我想起芥川龙之介的《竹林中》,后者被黑泽明改编成电影《罗生门》,讲述了不同立场、视角之人针对一起死亡事件展开的不同描述,探讨讲述和回忆的不可靠。《蛮与痴》开头就写道:“我每在这座由四通八达的弄巷组成的迷宫中迈出一步,就越深陷于话语交织涌动的迷津。”

  而在读到最后一百页,我们会发现它是一个有些反读者期待的文本。当读者读到小说三位主人公明勤、明杰、明泽三兄弟的出海冒险时,按照传统的成长小说路数,三人组一定会经历奇遇,缔造一些魔幻有趣的故事,但在这部小说里,三兄弟朝向的却不是英雄主义叙事,而是混乱、失败、死亡与记忆的差异。小说第三部第二节写道:“到头来,三兄弟以为的英雄壮举在他人眼里只是笑料。”实际上,小说紧跟着的段落恰巧回应了为什么作者要大费周章用采访的形式,营造出“众声回忆”的叙事效果,因为许多事情,哪怕是当时被认为重要的事情,都会被时间冲淡,当事人的回忆也会出现偏差,如果没有人执拗地去保存在场者的声音,这些声音就都会被遗忘。所以小说写道:“明勤蜷曲着高大的身体,躺在阿叔家冰凉的木地板上,感到一份幽深的孤独。这孤独来自一颗贴地跳动的心脏,来自埋藏于土地深处微弱的回声,并非今日,而是许久以前,更久之前的回声,来自一次次重复,却永远互不理解,互相遗忘,永远怀着那份自我保护式的轻蔑和无动于衷。”(桑梓)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风中的火焰》:悬疑漩涡中的人性洞察

  • 马恩扉页:《小小的我》,渴求一片大大的天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加载更多